繼陳浩民,之后,內地網壇又出現了一位新的老大哥,他就是小春哥和小陳小春
繼去年12月在豆瓣誕生了一個3.1分的《再戰江湖》后,今年4月初,春哥再接再厲,在豆瓣誕生了一個3.8分的《重裝戰警》
這部電影也很厲害。需要重裝卻不重裝,需要叫片名,大概是因為聽起來霸氣吧。評論家說王晶現在甚至沒有一個好的劇本可以寫。順便感嘆一下勇于連接網絡大學的陳小春,
結果不到20天,又一個《環線》來到了春哥
這部電影到底有多厲害?開頭字幕——“未成年人請家長陪同觀看。”
再加上有一個“叱咤風云”的陳小春和一個網絡大學的“江湖救急”彭敬慈,這絕對是港星天花板級別的配置。
作為一部科幻災難片,片方甚至不需要為本片精心設計海報,只需要設定這三個人跑就可以了。雖然這一幕里漂亮的女演員不多,不知道為什么跑在了戲份最多的彭敬慈,前面,但是一部B級災難片怎么能沒有一個漂亮的小姐呢?
總之,聽起來很厲害,連我都想看看到底有多厲害。
結果,豆瓣評論區真的很神奇。
或者,直截了當的一星差評。
或者說,我明確表示自己是小春哥的粉絲,是為了阻止這部電影的評分跌破5分。
然而,與口碑不佳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全線爆紅的流量:開播當天,僅用了五個小時,就輕松沖上了網絡電影全網第一。
那么,這部國產災難大片是如何制作的呢?在春哥?地鐵里和蜈蚣搏斗值得嗎
是的,兄弟,跟著《環線》的小春哥走一走。
00-1010一部真正的大片,往往第一個畫面就能讓你入戲。
而且一部爛片也能讓你演到第一部。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就是地鐵斗蜈蚣。
講述了以刀哥(陳小春飾)、高飛(彭敬慈飾)為首的一群普通人因地鐵事故意外闖入地下世界,被生化蜈蚣巨獸殺死,齊心協力對抗地下巨獸的故事。
開頭是倒敘,一輛地鐵倒在地下,一只怪獸蜈蚣的身影一閃而過。
然后鏡頭一轉,一群乘客退到一個不知名的地方,樹蔭下,一群蜈蚣大軍正在集結。
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列車員是第一個被抓住的。
他倒在地上,掙扎著,一副可憐相,撩起衣服,一些蜈蚣似的動物在他體內爬。
你看,狹窄封閉的車廂,高速的危機,疾馳的蜈蚣,震撼的張力,是不是都被拉伸到了極致?
問題是,上癮來自于存在。
感官刺激,前提是故事合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地鐵墜落地底,那么多乘客的第一反應,是不是試著拿起電話對外求救?
但本片的乘客好像集體沒帶電話的樣子。
好,乘客大概是都深知地底電信線路不通的道理,但地鐵里是有地鐵鈴和緊急聯系裝置的,遭遇危機,是不是應該馬上與控制室取得聯系,向外求救一下呢?也沒有。
好像一開始一群人就商量好了,咱不求救,也不坐以待斃,就要一起沖出重圍,共同殺出一條血路。要是一開始就被救了,還怎么大戰蜈蚣精?
于是就有了接下來的這一幕。
鋪天蓋地的蜈蚣在洞穴內狂奔。鏡頭順著奔跑的方向,展開一場蜈蚣和人的追逐戲。
若是動作戲特別精彩,這些槽點也就罷了。
可片中的動作戲水準,又讓人分不清是正片還是花絮。
眾人且戰且退,邊踩邊跑。漸漸被圍成一圈。
明明應該是一部高能爽片,可看上之后全片都貫穿了暗黑系風格,畫質具有一種80年代老電影的質感,一整個的懷舊科幻災難片大亂燉。
然后,終于出片名了,剛好三分鐘。
通常來說,網大電影前3分鐘,又稱為黃金3分鐘,一般都會在這個時間段展示自己電影最厲害的一面,這部的三分鐘厲不厲害呢?反正,蜈蚣挺厲害的。
2、 這生化蜈蚣做的,有點異形的味道啊
雖然,這三分鐘看得我內心有點緊,但為了小春哥,我一咬牙一跺腳,還是看下去了。
而且,看起來片方也是要搞大事情,殘暴無比的巨型蜈蚣、詭譎莫測的洞窟、墜落深淵的環線地鐵,前路艱險的逃生之路,說不定會漸入佳境,出來一部爽感十足的怪獸大片呢?
結果接下來,每一秒都是名場面。
鏡頭回到一個小時前,春哥登場沒多久,duang一下地鐵出故障了,忽然一下蜈蚣就攻進來了。
然后,生化蜈蚣帥氣登場,一口大黃牙,慢動作大戰小春哥。
可是等一等,咱先不說這也就比頁游好一點,大致是3D游戲特效水準怎么樣吧,實話說變異蜈蚣再糙,在網大電影中也屬于中上水平,還能看。
重點是,眾所周知,蜈蚣之所以叫蜈蚣,因為它皮硬,爪子多,而不是動不動張大嘴對著空氣呼嘯。經常對著空氣呼嘯的那樣怪獸,叫異形。
咱就不說版權這回事,關鍵之前看異形還有一種邪惡、哥特的美感,再看這條又黑、又粗的大蜈蚣,晚上真的會做噩夢,怪獸片一下就變成了驚悚片。
3、 動作場面,將就看看吧
說白了,《環線》就是一部懂得博取眾家之長,并能在套路中玩出套路的聰明商業片。
影片將動作、怪獸、災難、冒險等多種元素攪在一起,設計出陳小春勇戰雙頭變異蜈蚣、眾人群戰地底神秘異獸等看點。
片方的想法是,震撼,過癮,必須是你看這部片的唯二感受。
但觀眾的震撼可能主要來自各種熟悉的動作場面。
比如這組長鏡頭。
蜈蚣肆虐的車廂中,鏡頭到處移動、張望——像我們的眼睛。能感受到導演在努力營造緊張情緒,但我真的就,不緊張啊。
可是繼不怎么地的集體跑路動作戲之后,觀眾還將看到同樣不怎么地的突圍動作戲。
在以往的觀影印象中,被怪獸圍困需要臥薪嘗膽,精心策劃。
尤其是思考如何躲過層層圍困的怪獸,通關,逃出生天。
可這些縝密的布局,都不需要。
在片中名字很酷炫的刀哥和高飛的帶領下,大家突圍的安排只有一步:向前跑,迎著冷眼和嘲笑。啊不好意思,是迎著蜈蚣與更大的蜈蚣。
劇本殺都沒這么簡單吧。
最離譜的是,地鐵墜落后,他們就直接跑進一座塵封已久的日軍地底實驗室了。
這真是離譜到能把地鐵部門氣暈的程度。
好吧,照道理,獨特的敘事空間和表現方式也能讓影片極具可看性,尤其是,在密閉的地底洞窟,眾人與生化蜈蚣追逐和打斗,搞氛圍一流,是不是應該讓觀眾全程心跳加速呢?
再結合多角度的運動鏡頭和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是不是有朦朧的末日氣息呢?
但整部電影看上去,就是熱熱鬧鬧,什么元素都有出場,畫面似曾相識。實際上,卻有一搭沒一搭。
什么嗜血蜈蚣生吞活人,太暗沒看清。
什么神奇女俠造型的性感美女被咬傷變異成喪尸,我就想問這一切到底是為什么。
好吧后來刀哥和高飛突然就決定請君入甕,把幾條巨型蜈蚣引入密室,放火做蜈蚣燒烤了。
面對張牙舞爪殺過來的生化蜈蚣精,陳小春一句,“抄家伙”,仿佛一秒帶觀眾回到古惑仔的時代,江湖片和科幻片的結合!
就問你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沒想到,更大的意外還在后頭。一通蜈蚣燒烤下來,最大的雙頭蜈蚣就出現了,而且第一個就拿陳小春(刀哥)打牙祭……
啊,原來面前這個十惡不赦的巨型蜈蚣,他作惡的動機,同樣為了家蚣。冒著大火就殺過來了。
可惜,因為對蜈蚣角色內心揭示的不足,讓我們最終對它的痛苦無動于衷,內心只想說 ,所謂的群戰蜈蚣大場面,就是操起幾根鐵棍插串兒就完了?這到底是大戰生化蜈蚣還是舌尖上的蜈蚣?
4、 最大的槽點,還是劇情
雖然,視覺場面有些令人百感交集,但除卻視覺上的震撼。影片其他方面,就更乏善可陳了。
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為了強行制造「蜈蚣大戰」,幾乎犧牲了劇情上的所有合理性。
只要看上10分鐘,就能掌握它的套路——
一場戲緊接著一場戲,各種追逐戲輪流登場表演一遍。
而且能明顯從中看出許多經典電影的影子。
包括但不限于《異形》《狂蟒之災》《木乃伊》《極度深寒》等。
這種縫合式的電影,非常具有網大特色。
它就像根據觀眾的觀影習慣,利用算法創作出的電影。
觀眾愛看美女,也愛看怪獸追逐戲。
那就安排幾場美女被蜈蚣追殺的戲。
至于美女為什么這么能打?剛才還被嚇得不輕的御姐又為什么能熟練操作老式左輪手槍?
就都不重要了。
重點是,全方位展示姐姐們的美貌與身手(材)。
觀眾愛看煽情。
于是就在電影后半段,密集地穿插各種角色壯烈犧牲引發的煽情橋段。
可是我根本不認識這些人啊,人頭都沒認明白,你讓我怎么感動。
雖然,影片主線遵循了經典驚怪獸片的通關模式——闖關,拿道具,再闖關,掉血(失隊友),繼續闖關……
但觀眾全程就想問,這是哪,這是誰,這都什么情況?
看起來,電影中有為救兄弟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的刀哥、也有為愛人抵擋蜈蚣攻擊不幸去世的強哥、還有以德報怨舍己救人的農民工兄弟…但這些人為什么舍己救人,統統沒有解釋。
你就只覺得,大家都好猛好不怕死啊。
同時,影片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卻又不能全部講明白,前言不搭后語,但卻能神奇地讓人一眼看到尾。
影片的最后是,刀哥兄弟犧牲自己被蜈蚣一口吞,在蜈蚣肚子當中引爆手雷,隨著一聲爆炸,蜈蚣覆滅,人類的火種,得以延續。
壯烈是很壯烈,我就一個疑問,明明雙頭蜈蚣并不是刀槍不入,隨便操一根鐵棍都能扎傷它,之所以之前沒搞定它因為設機關的手雷是啞彈,結果還有一顆能用的,那為什么不趕緊扔手雷炸死它,一定要被吞才引爆呢?
而且手雷這種東西,我們都知道引爆時間是很不好掌握的,萬一還沒被吞,手雷先爆了呢?
又比如,神奇的女醫生御姐,先是左輪手槍的子彈很神奇,五發子彈打出了二十發的效果。
好不容易打完了,姐姐被蜈蚣吞進肚子里,我還難過了一陣,畢竟姐姐還是很美的,結果大結局姐姐從炸爛的蜈蚣肚子里爬出來了,還是很美。
更不用說,為什么這么老大的蜈蚣團隊,在地底這么多年,它們吃什么呢?
生存還是毀滅,真是個問題。
這個沒有答案的結局,讓影片擺脫了一般商業大片簡單粗暴的格式,有了更深刻的追問。
但我最深刻的追問還是:小春哥呢?小春哥哪兒去了?
答案是:小春哥的角色,中道崩殂了。
5、 小春哥還是不錯的,就是演到一半領了盒飯
實際上,我能堅持到70分鐘的原因,有且只有一個——陳小春。
不得不說相比陳浩民等港星日益看不下去的演技和臉,陳小春無論身材管理、演技還是型格,都依然很在線。
甚至,依然有當年的風采,很有型,也創造了本片唯一的打火機笑點。
只要他出場,我還是覺得蠻好看的。
而這張臉,也聚合了三代觀眾的青春情懷。讓人無法拒絕。
但作為本片演員名單排在第一位的演員,小春哥試驗的刀哥在面對巨型蜈蚣的偷襲時,為救同父異母但親如兄弟的小弟,也就是大結局以身埋雷那位,不幸被蜈蚣抓走。
這段感情戲,也是很簡潔,樸實,無言。
這一刻,老粉淚流滿面。
雖然很感動,但我還是要問,一部打著陳小春旗號的影片,讓陳小春的角色演到50分鐘就犧牲了,誰給我解釋一下是為什么?
我一開始還以為春哥會在大結局王者歸來,所以我又堅持到結局,結果出字幕春哥都沒再出來,這又是為什么?
影片的尷尬之處也正在于此。
蜈蚣不重要,故事不重要,陳小春帶出的情懷才是核心。因為觀眾愛看的是演員本身。
雖然沒有了鄭伊健林曉峰謝天華,陳小春和角色間沒什么化學反應。
但有陳小春就有戲味,這就是老牌港星的星光。
問題是這星光,不到結尾就消失了。
6、 為什么港星主演的網大總是不太行?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盡管電影的口碑基本垮掉,是否就可以認定,這部電影撲了呢?
這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這部電影。
如果單純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確實不太行。
可如果把它當作網大的一件產品,那么它又是成功的。
它的目標,也不是殺進豆瓣 TOP100榜單。而是觀看人次記錄。
那些被吐槽的爛俗橋段和蜈蚣大戰場面,都成了它留住觀眾的手段。
只要有人愿意點開,并且看到最后,這部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
哪怕有觀眾,比如我,是為了等陳小春王者歸來看到最后的,它還是贏了。
但陳小春,其實已經是網絡大電影的港星后起之秀。
在他之前,錢小豪、徐少強、謝天華、駱達華、陳浩民,甚至是阿嬌等等,早已占據了網絡電影的半壁江山。
今年春節檔,王晶動員了一眾大腕港臺明星拍了兩部《倚天屠龍記之九陽神功》和《倚天屠龍記之圣火雄風》,分別以3.5和3.8分引發爭議一片,同時賺的盆滿缽滿。
阿嬌主演的《封神:妲己》和《青蛇:前緣》一次次拿下網絡電影全網熱度第一,觀眾一邊看一邊心疼:阿sa在和劉德華梁朝偉拍《金手指》,阿嬌在演啥?但她后面還有一部網大《畫皮》。
港星聚集網大,說明港片的寒冬真的越來越嚴重,有工開已經算幸運, 但想一想還是很唏噓,當年這些港星成名的港片,才是華語電影在兼容并蓄下,獨有的東方好萊塢的答案。
而如今他們出演的這些網大,只顧著效仿好萊塢科幻的大片感,而摒棄了個性不說,畫面也實在很難撐起大片的場面,光有一個陳小春在四分之三的片長中發光有什么用呢?
但,你說港星不愛惜羽毛恰爛錢,那不演網大,他們又能演什么呢?好像,也并沒有太多別的選擇。
可是看著那些熟悉的港片臉,都一次次出來消費觀眾對他們的童年濾鏡。
我們又都知道,那一張張載滿觀眾情懷的港片臉,不該變成一種情懷,一種回憶,更不該成為網大電影爆款算法、數據的一部分。
畢竟,濾鏡早晚有過期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