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任素汐-親愛的小孩電視劇原聲帶
秦昊、任素汐主演的《親愛的小孩》突然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不僅是因為它頗具寫實性的新手媽媽生活體驗,更是它被一些官媒痛批“販賣焦慮”。
看后狐貍表示,起碼在我這里,《親愛的小孩》真不算販賣焦慮。
故事伊始,就是女主角方一諾對鏡卸妝,遮瑕褪后,露出她長了斑的臉;鏡中是她有妊娠紋的肚子。
然而這只是女人成為母親所付出的第一步代價,也是最簡單的。
后面還有不少“人間真實”的畫面,諸如方一諾生產時丈夫肖路因為看球賽在家睡著忘記去醫院,妻子獨自生產后丈夫醒轉匆忙趕到,妻子生產后一家人趕往醫院看小孩(卻忽略產后需要照顧的產婦需求)……
如果說肖路趕往醫院第一件事是替他媽拿妻子的胎盤(做大補食材)屬于常人很難做出的罕見事件,那方一諾產后大便失禁的尷尬和恥感,卻并非罕見的“異常”。
肖路對此的反應看起來很貼心,屏退所有人后,他安然表示:“我來幫你弄”,理由也很自然——“你什么樣兒我沒見過?”
方一諾對此感到尊嚴盡失,幾次推搪丈夫也并未領會她的心意。
然鵝肖路在此后反復多次的洗手動作,也暗示了他內心對妻子失禁的真實想法。
而這一點,在后面兩人吵架時被重新提起,因為生育帶來的身體惡性變化,在爭執中成為攻擊對方“不潔”的證據。
一些觀眾對方一諾的不滿來源于她產后大變化——情緒化、易激動、不聽勸,和產前那個思維清晰、做事明理的賢妻似乎判若兩人,一點小事兒就能炸毛。
請的月嫂不靠譜,孩子生病沒發覺,她炸毛;
婆婆小叔子不顧寶寶的健康在家吸煙,她惱;
婆婆帶娃出去遛彎分心玩把娃摔了,她崩潰;
……
產后方一諾的生活完全圍繞孩子打轉,警惕性比以前提高好幾倍,一點風吹草動就興師動眾,大事小事吹毛求疵,看起來很……
神經質?
在這些鬧心的雜事兒中,丈夫肖路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他做得甚至比很多男人要更好。
他體貼關懷,媳婦和婆婆發生矛盾,他習慣性站在妻子這邊,體諒妻子的情緒,從中調解婆媳關系。
他溫柔耐心,方一諾產后情緒不好,他幾乎從不頂嘴寬和包容,哄老婆功夫一流。
但他也并非設身處地理解妻子的情緒變化,一如妻子生產時他在家睡過頭;在公司加班不想回家面對一地雞毛。
作為男人,他無法感同身受妻子生產之痛;
作為丈夫,他也沒有真情實感地承擔作為丈夫的育兒責任。
而這部劇處理得頗為真實——生產后女方坐月子帶娃,男方上班,因而帶娃的責任“理所當然”落在女方身上。
我們的社會似乎也暗示這樣的性別安排——比如要求男性成功標志是事業有成,比如只有女性求職時必被問婚育情況并成為職場競爭力(淘汰)要素之一,又比如男女產假不等強化女性養娃顧家的底層邏輯。因此觀眾可以理解肖路白天上班,累了一天回家還要處理婆媳關系,應對妻子的情緒波動和生活的雞毛蒜皮,對他在妻子的“嘮叨”中欣然入睡表示理解。
這也是不少觀眾詬病方一諾的點,方一諾不是完美人妻——既然在家帶娃,理當游刃有余地處理好生活中的一切。
然而生娃后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豈止“多了一個孩子”?
產后抑郁癥之所以頻發,脫離不了“傳統”育兒方式中父職的缺席、家人對新生兒的過分關照,以至于新手媽媽被迫毫無準備地面對一切,又正好面臨產后激素水平未恢復,身心俱疲。
官媒批劇制造焦慮,但焦慮在未來不確定的風險前更容易產生,而當看見了具體的細節,反倒擁有對癥下藥的預判能力,這也是我完全不覺得《親愛的小孩》在制造焦慮,反而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
我認為它在緩解焦慮。
人民網那段批評可以套用在任何現代劇上。
《歡樂頌》“娘家人吸血女兒補貼兒子”、“被男友嫌棄處女情結”是焦慮;
《三十而已》“完美人妻慘遭丈夫出軌”、“滬漂戀愛遇海王物質愛情難兩全”是焦慮;
《江照黎明》“丈夫集家暴、出軌、賭博,乃至殺妻騙保于一身”、“‘重男輕女’原生家庭對女性造成的創傷”是焦慮;
《相逢時節》“世仇兩家多年后喜提同步鐵窗淚”是焦慮;
《心居》“婆媳姑嫂大大戰”、“買房逼死年輕人”更是焦慮。
幾乎沒哪一部戲是四平八穩、不含矛盾沖突的。
沒有矛盾,國產編劇好像就不知道如何推動劇情了。
再者說矛盾本是戲劇的靈魂,比起其他現代劇的懸浮和高高在上,《親愛的小孩》做得扎實多了。
它細到方一諾生產時一個病房兩個人,失禁通風也要問臨床意見;方一諾再婚后也沒住到什么明亮豪宅里,而是委屈巴拉地和討厭自己的小姑子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
它當然也有基于戲劇的夸張,大到這對夫妻離婚后孩子得白血病,兩家人不得不為了孩子再聚首(然而現實中有真實例子)。
小到方一諾嚴格的科學喂養,以及她在女兒出狀況時心急如焚失去理智的樣子讓很多沒生過孩子的“理中客”無法理解。
但自己不是、身邊人沒有,并不代表這種情況真的不存在。
更不代表這種情形不能在熒屏上出現。
《親愛的小孩》如此扎眼,或許正因它的真實,真實到令一些人擔憂影響年輕人結婚生子二娃三娃的信心。
沒有具體的數據統計它有幾分讓人恐婚恐育,但它集中化地呈現產后、育兒的艱辛,用放大鏡的方式展現一些平日里不曾看見的細節,其實起到了兩面提示的效果。
即得知一件事的兩面效果后,原來持抵制態度者反而產生較好的說服效果,且在說服之后產生“免疫功能”。
翻譯成人話就是,原本恐婚恐育的人,在提前得知可能出現的惡劣后果后,比不知道時更能接受這種結果。
這正是提前打預防針的作用。
更何況,對大多數人而言,生活遠沒有電視劇這么雞飛狗跳。
無論戀愛、婚姻還是生娃育兒,都不可能如童話書般“王子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但提前了解可能的問題、潛意識中接受以及提前制定應急策略,或許比頭腦空空更有優勢。
比如一抹黑,我更希望我們的女孩在得知可能的風險后,更自由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一如羅曼羅蘭那句百說不厭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