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出去走走,
就會以為眼前的就是全世界。”
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
是很多人心中
不可磨滅的一段回憶。
《天堂電影院》劇照
4月22日據法新社報道,
世界紀錄片大師、
法國國寶級導演
雅克·貝漢去世,
享年80歲。
法國電影的傳奇
作為法國電影的傳奇,
雅克·貝漢從小就頗具表演天賦。
雅克·貝漢1941年出生于法國巴黎。他六歲在電影大師馬塞爾·卡爾內的《夜之門》中客串角色。這讓他體會到電影的魅力,“它讓我們逃到自己的小宇宙中,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同,變得更加精彩。”
1960年,他因主演《手提箱女郎》在影壇嶄露頭角。此后,他出演了《半個男人》《韃靼人的荒漠》《警察的諾言》《天堂電影院》等影片。他曾憑借影片《半個男人》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而他在《天堂電影院》中飾演的成年多多一角,也讓很多人印象深刻,該片獲1990年第62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天堂電影院》
2021年6月曾于國內重映
雅克·貝漢曾在接受采訪時所說,《天堂電影院》中男主角的成長經歷和自己很像,不過略有不同的是,自己出生在一個藝術世家,父母都從事著和戲劇相關的工作,“小時候為了方便照顧,父母便時常將自己帶到劇院。一開始,自己并沒有覺得是為此而生,但有一次看見演員們的演出,便愛上了這份事業。”
演藝事業日漸登頂的雅克·貝漢,
也是法國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
他說,法國有很完善的電影制度,但當你決心完成自己心中的故事,除非自己做制片人,要不然很難有人真正能完成你心中故事。這次轉身,他的表現同樣優秀。
1968年他制作電影《Z》,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75年,他制作的《特殊地帶》(SectionSpeciale)獲法國影院大獎;同年他出品了《勝利歡歌》(LaVictoireEnChantant)再次收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事實上,迄今為我們所熟知的很多法國電影,《專門通道》《生命之外》《盧米埃爾的孩子們》《放牛班的春天》《漫長的婚約》《香水》等等,你都不僅能在鏡頭里找到他的身影,也能在片頭出品、制作人名單里找到他的名字。
雅克·貝漢曾說,“我喜歡嘗試不一樣的角色,做演員成功了,就想嘗試做制片人的滋味。制片成功了,就想嘗試做導演的滋味。人生只有一次,我想用夢想填滿它。”
用鏡頭關注人類前途命運
“人生只有一次,我想用夢想填滿它”,他自29歲“急流勇退”,改行做制片人,進而專注于紀錄片領域。他曾這樣表達對紀錄片的熱愛,“我永遠不會放棄紀錄片,因為它最真實,會獲取自然最美好的瞬間。”
在他一生的殊榮中,唯一一次使他在領獎臺上凝噎的,卻是花甲之年才收獲的愷撒電影節“新銳導演獎”。得獎影片就是雅克·貝漢自己導演、編劇、制片的《遷徙的鳥》,那是一部歷時4年、耗資4000多萬美元,有600多人參與拍攝,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鴻篇巨制。
電影真正打動人心的,其實不僅是那些費盡周折的紀錄片式的“注視”,觸目驚心的“奇觀”,更大程度在于畫面里所飽含的那種對鏡頭里那些生靈的無上敬意——地球兩極之旅中彼此眷戀的候鳥,萬里漂泊的旅程上始終不離不棄,交頸相擁;被雌鳥圍攏在羽翼間的幼鳥嗷嗷待哺,雄鳥適時銜來一只只小蟲,溫馨的畫面讓導演也會忍不住開口感慨:“Now,itisfamilytime!”(現在就是家庭時光)。
雅克·貝漢并不同意所謂把人類高貴情感有意投射在自然世界的說法。“反而是我總在想,我們能從它們的身上學到什么?比如,當我們做某些事情,遭遇困難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一想鳥兒。人類習慣了抱怨,花時間去說,而不是做,鳥兒從不說什么,但它們堅持去飛。在我看來,它們的堅持、勇氣,它們對于生命的執著,甚至是高于我們人類的,是我們的自大丟掉了看到這一切的機會。”
事實上,從1989年的《猴族》算起,“天、地、人”三部曲(《遷徙的鳥》《微觀世界》《喜馬拉雅》)、《海洋》,以及籌備中的《四季》,雅克·貝漢也感慨不知不覺中,已經在自然紀錄片的領域里奮斗了20多年。“如今覺得只是彈指之間,真希望自己有9條命,可以做更多,享受更多。可既然只能活一生,那分分秒秒都不容浪費。
”
紀錄片《海洋》劇照
楊瀾曾這樣向雅克貝漢致敬。她說,“雅克貝漢是真正的詩人,他用內心的詩意喚醒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常常被我們忽視的美好。”
2011年,
雅克·貝漢曾到訪中國,
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
采訪時說到:
我覺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要好好把握,全力以赴做我想做的事情。
不論是演員、還是制片人,
雅克·貝漢都將這些身份
做到了極致。
大師一路走好!
來源:封面新聞、三聯生活周刊
責任編輯:柚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