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昨日在加拿大觀看的這部電影,以下是我作為一個從小生長在粵語區的留學生,觀影后并思考后發布于朋友圈的影評: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致敬成龍的打斗
致敬王家衛的抽幀
致敬周星馳的無厘頭
致敬飲食男女的Motif
類似摘金奇緣的藝術風格
橫尾太郎一般的Genre Bending和Perspective Bending
以及Daniels獨特的在瑞士軍刀男就表現出的留白風格/敘事節奏
整部電影其實就是對Nihilism的一個解釋,或者答案,并且我很喜歡這個答案.
當Joy看到宇宙之大的時候她得出的結論是“Nothing Matters”,無可厚非.
Nothing matters, but I still have you.
說實話當大反派身份在電影開場20分鐘內就被reveal的時候我就已經猜出了最后結局的走向,和大概的resolution,但整個劇情的deliver和理由還是說服了我.
In a world that is too astounding to comprehend, in so that everything seemingly becomes meaningless, the only redemption is the people besides you, that is, genuine human connections and the ability to apply human emotions. It is the only way we become human in this otherwise mechanical, meaningless world.
這是一個在被Adam Smith和他的Rational Model霸占的社會學界內越來越被重視的命題. 也是橫尾太郎(Nier,Drakengard)和小島秀夫(他的Strand game),游戲開發領域內的鬼和神,作品里最主要的哲學態度. 我非常喜歡這個命題所傳達的看待世界的態度,它不否認集體命運對未來的悲觀,但它支持個體命運對世界的樂觀. 不是二元對立,并且會讓你活得開心.
情感能夠保真,科幻背景下邏輯能夠自洽,最主要的是人物的每個舉動都很真實,這不是把Asian Stereotypes硬塞到某個角色身上,而是給予人物性格、動機和理由后自然而然產生的舉動,是有機的,因此是真實的. 也因此這部電影最核心的主題,家庭和親情,尤其在西方視角下看起來難懂晦澀的家庭觀,在這部電影里顯得那么自然又有重量.
如果摘金奇緣代表的是表
那天馬行空代表的就是里
到此,好萊塢才算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大范圍的接觸到了被正確詮釋后的亞洲人文文化核心之一,家庭.
飲食男女算嗎,算,但不算是好萊塢
摘金奇緣算嗎,算,但不是正確解釋
我沒有預料到
我走進的是座無虛席的影廳
我更沒有預料到
我看到的是真誠的亞洲親情
10/10,爛番茄這次的97%真不是虛高.
那么問題來了:
現在出現了將家庭觀完整展現給西方視角的電影,來自馬來西亞.
這個list里是不是還缺失了什么?
補充一點:這部電影觸碰到了(我認為的)無厘頭的精髓,那就是越深刻的主題,往往伴隨著越離譜的比喻.
附:北美出版方A24的《天馬行空》概念海報. 非常有梗,看過電影的自然都懂,沒看過的也不用緊張,算不上劇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