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蘇有朋首次導演的電影《左耳》上映的七周年,蘇導演特地發(fā)文說到:“沒人能取代記憶中的你,和那段青春歲月”。時隔七年,再次回首那青澀的照片,不知道是誰的青春DNA又動了?
最能引起懷舊感并散發(fā)濃濃文藝氣息的,還不是藍白的高中校服,而是古樸的窮街陋巷。這些曲里拐彎的胡同,被胡亂涂鴉的斑駁墻面,簡陋的水泥臺階,泛黃而黯淡的燈光,很好地營造出一種時光悠遠的意韻,既在空間上告訴你這是在一個慢生活的小城里發(fā)生的故事,同時也為時間上的跨越做好了準備。
除了影片刻意做舊做糙的布景,《左耳》所講的故事本身也相當不錯。劇情上,有懸疑、有反轉(zhuǎn),出乎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總結(jié)起來,影片主要講的是兩男先愛上A女,后來又都愛了B女的故事,同時還講了一男由壞變好,另一男則由好變壞(這還不包括一些次要人物與主角的情感糾葛)。
要在短短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把這些轉(zhuǎn)變講得合情合理,沒有紕漏和硬傷,實在并非易事,但電影卻非常有說服力地做到了這一點。性格塑造上,四個主演的性格都非常豐滿。外在囂張乖僻內(nèi)在純情的吧啦,人格分裂、桀驁不馴的張漾,最初單純后來墮落的學霸許弋,清純堅韌而又在乖孩子和壞孩子之間搖擺不定的李珥……
是不是變成“壞孩子”的青春才更值得追求?這是乖乖女李珥的困惑,也是每一個走過青春期的年輕人共有的困惑。李珥嘗試著吸過煙、化過朋克妝、涂過指甲油、還大膽和許弋打情罵俏,但最終李珥卻還是素凈淡雅,如一朵青蓮,她永遠也變不成另一個膽大恣意的吧啦。而我們也很欣慰李珥最終沒有變壞。
嘗試讓青春張揚是可以的,但保持初心和本質(zhì)更為重要。再說吧啦,也只是看上去“壞”,本質(zhì)上卻重情重義、率真明凈。不管外在表現(xiàn)怎樣,內(nèi)心還是要堅守的!反倒是帥氣純凈的許弋,翻過了那堵放縱的墻,向真正的墮落滑去,就再也回不了頭了,可惜可嘆!
也許,最好的青春是外在張狂,內(nèi)在純良;此等的青春是內(nèi)外皆純良溫吞;最差的青春是內(nèi)外皆頹。在這個電影中,無論是主演陳都靈、歐豪、楊洋、馬思純雖然年輕,但是演技依舊在線。
七年前的電影現(xiàn)在來看,依舊值得回味,很多人還是津津樂道劇中的人物情節(jié),到底是黎吧啦更愛張漾還是張漾更愛黎吧啦呢?這個問題電影里自始至終都沒解釋,看似平靜的結(jié)局,背后藏著的依舊是肆意青春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