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手題材,在中國電影史上并不多見,該類電影往往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在相對閉環的空間內,把一個英雄行為擴展為整個戰爭,人物簡單,敘事清晰,卻因為情節揪心而牽動觀眾的神經。你在現代影院里,還能體驗到3D電影帶來的,子彈迎面而來的爆頭的恐怖。
這次張藝謀導演帶來《狙擊手》卻和以上套路略有不同。他劍走偏峰,設計的是一組神槍團體的故事,他們甚至還上了美國的報紙,對方懷里就揣著“中國神槍”和他的朋友們的照片,這讓他們激動,興奮,認為抓住或者打死他們,可以獲得美國榮譽勛章。
這個故事就是關于我和我的“五班”志愿軍戰士們的經歷,他們用他們與美軍殊死和智慧的對抗,迎來了后面戰爭的勝利。最后留下一個“我”,給大家講述這段歷史——這段用獨特視角敘述的對抗故事。
一、敘事視角1:我與五班
通常軍事題材,較少用這種第一人稱敘事角度,因為軍事故事,難免人物眾多,難免掛一漏萬,而這部電影,上來的“我們班長”,讓你覺得,班長就是我們的靈魂,就是我們的家長。
而故事的親歷者我,卻是個“感情豐富的人”,這是用電影里戰地記者的話,而連長則認為“我”就是有點感情脆弱,到了我們班長嘴里,就不那么好聽了:就知道哭,給老子憋回去!
這話是用四川話說的,干脆而親切。最近無論軍事題材,或者生活倫理愛情電影,都喜歡上演方言劇本,仿佛這樣透著鄉音的對白,更能表現人物個性,或干練,或窩囊,或含蓄,或直接,尤其川音、湖南音,放在軍事電影背景中,就凸顯出一種悲壯,一種隨性,還有一點幽默。
故事出場人物的分別有個亮相,用點名的方式,給觀眾做第一個情感鋪墊:胖墩、大永陳永勝、班長劉文武、王忠義、小徐、孫喜、綠娃子……他們都二十歲所有,綠娃子還帶著他老婆給他打的手套。
二、敘事視角2:我們與亮亮
五班此次所有人的人物只有一個,就是救回被敵人伏擊的偵察員亮亮。這個名字就像一個符號,救回他全軍才有希望,這是后來的結果,而戰士們要救他的目的只有一個:他是戰友。
他還是大永的老鄉,或者說,班里很多人都是班長老鄉。“你們都是我從家長帶出來的,如今卻不能帶你們回家……”班長的一句話瞬間破防。
亮亮被發現時橫在雪地上,已經凍昏。毫無懸念,要背起來時敵軍開火了,當時犧牲兩名戰士。接著雙方展開幾輪拉鋸戰:鋼板對抗、揚土對抗、換人對抗、肉身對坦克對抗。你來我往中,綠娃子犧牲,孫喜犧牲,班長犧牲……只有老二救回了亮亮,卻在最后回到陣地的關頭,沒有戰到最后。
亮亮,這個核心人物,最后為了不讓戰友浪費生命再救自己,把空心針扎向自己的身體。
他用自己的方式,把情報用一顆糖藏在了傷口里,又藏在救他的朝鮮小男孩的頭發里,戰友沒有沒有救回他的生命,卻等來了亮亮偵查到的美軍布防的圖紙。到此,所有人的犧牲都那么平凡又壯烈,是這一個個不起眼的綠娃子們,開拓出中國志愿軍的勝利之路。這是很多個五班的故事。
三、敘事視角3:我與約翰
電影到最后,仿佛才有了點狙擊手的意思。悲憤的大永在班長犧牲后,在亮亮犧牲后,一個人在戰壕里奔跑,穿著白色的斗篷。他沒瘋,他在制造一種假象,告訴敵人對面還有很多人,他在混淆美軍視聽,讓他們找不到瞄準點,然后,他將抬走亮亮的四個美軍,一一爆頭。
然后,他一個人,和其中一個叫做約翰的兩個美軍,用肉體展開了對抗。對方開著坦克,他把坦克鏈子打斷,對方用坦克炮過肆虐,他讓坦克成了“瞎子”,最后在美軍冒頭出坦克的剎那,一彈穿眉心。
最后,班長似乎附體大永,他用班長“見火再打”的招數打敗約翰,而這個招數里的關鍵性武器,就是班長用來吸引敵人注意力的一把飯勺子。最后大永像對班長交代,又像對自己交代說,約翰,我是用班長的招數打敗你的,所以,是班長勝利了。
最后大永把勺子別在了腰間。帶著綠娃子們想要的班長的望遠鏡回到隊伍。
四、對抗1:現代戰與傳統戰
《狙擊手》電影中精彩的不止敘事視角,還把軍事題材故事的中重要的道具:機槍大炮坦克手榴彈,都做了精心的配置。
不是美軍有我無這樣簡單的論斷,而是一種真實人物角度的關照。大徐說,我們什么都沒有,望遠鏡就一個,敵人什么眼鏡都有,瞄準鏡、這個鏡、那個鏡,我們怎怎么打?想想就可怕,可不是嘛,從小米加步槍到沒有瞄準鏡都沒有的槍,我們沒進步多少,而對方呢,M1891可能一般讀者都沒聽說過,據說,他是一種千里之外可射殺、瞄準極高的槍支。
可是那又怎樣,中國志愿軍沒有高精尖的飛機大炮,沒有銳不可當的坦克,可是仍舊用在一場狙擊戰中,讓約翰們看到了什么是中國死神!
還有揚土對抗環節。班長就讓手下一個鏟土揚出戰壕,一個表演變臉,這真傳統,真土得掉渣的戰術,美軍以為我軍要深挖戰壕,轉眼間,一個子彈打過去,擊斃。
戰爭的殘酷,在這部電影中,到底還給了一絲亮色,讓我們暫且驕傲片刻,輕松片刻。
五、對抗2:個體與集體
本片主人公是整個五班,又是鮮活的一群人,他們真實,他們上戰場前還關心誰家房頂漏了雨,關心誰還帶著媳婦打的手套,他們笑話有點文化的學生娃,他們說我惦記班長的望遠鏡好久了。
戰爭初,他們罵著自己的士兵,就知道哭,他們還對記者說,我就想讓班長笑一次,他不愛笑。看到這里,你被導演設計的一個個哭點笑點擊到,你決定狙擊手原來還是一群的有生活。
可是,導演再現的又確確實實是一個集體的故事。這也是他高明的地方,知道中國軍隊之勝利從來勝在民心,勝在軍隊是一個有人性的地方,所以能夠戰無不勝。所以,最后活下來就只有大永一個,他最后對連長說五班都打沒了時,班長一句話將觀眾情感一下子拉到高潮。哪個說打沒了?王忠義!到!背后的士兵們回答。劉文武!到!孫喜!到!綠娃子!到!大永最后答:到!
群山振奮,群山悲悼。
六、對抗3:我軍與美軍
這次影片中的美軍也很強大,都是軍隊頂尖的狙擊高手,沒有歷來戰爭題材中過度的貶低。人物性格也異常鮮明,想要殺死“中國死神”獲得美國榮譽勛章的中尉,自詡槍法高超、可以拿下最后勝利的約翰,并非等閑之輩。也只有這樣,他們在戰術怪異、武器簡陋的五班戰士面前,才顯得那般志得意滿、勢在必得。
然而,他們碰到的是志愿軍,即便在他們所擅長的熱戰冷槍中,也沒有討到便宜。他們的一槍槍打掉亮亮舉起來的手,他們甚至得意于班長屈服舉手做投降狀去換亮亮,可是,將軍對壘,哀者勝,這點他們不清楚,中國軍人卻深知,《狙擊手》的主創們更深知,他們在影片中所有的表現,無不在試圖告訴觀眾,中國有那么一段歷史,中國人有那么一種力量,那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血淚相還!
幾次較量都沒有關系,幾個倒下都阻擋,我們要的,是那后來者的一聲聲應答:
孫喜,到!
大徐,到!
綠娃子,到!
陳永勝,到!
感天動地,氣壯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