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以《天盛長歌》《瑯琊榜2》《清平樂》《風起隴西》這幾部曲高和寡的“逼格劇”為例,探討究竟是觀眾的欣賞水平有限?還是這些劇集本身有著不可回避的問題?
“逼格劇”翻車面面觀:劇情、節奏、演員、IP,誰之過?
一、開局不抓人,敘事節奏失衡
曾經有影視行業業內人士把網友的追劇規律總結為,“黃金七分鐘,生死前三集”,在這個長視頻必須要與短視頻搶奪用戶的時代,如果不能開篇強調亮點,緊扣題材核心元素,觀眾大概率就會選擇棄劇。
開局過后,進入常規敘事階段,需要避免的則是敘事節奏的問題,既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
在大部分觀眾已經習慣了碎片化追劇、二倍速追劇的今天,高密度的信息量和滿滿當當的知識點會讓觀眾一旦錯過一些細節,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云里霧里,接不上劇情了,對于只把觀劇當做消遣的用戶十分的不友好。
而節奏推進緩慢,缺乏高潮刺激的劇情也會讓觀眾們抱怨連連,例如《清平樂》,該劇以宋仁宗的帝王人生為主線,卻被張開宙拍成了平淡如水、毫無波瀾的“宋仁宗vlog”,讓審美出眾的該劇損失了不少“觀眾緣”。
以《瑯琊榜》和《瑯琊榜2》作對比,《瑯琊榜》以梅長蘇的復仇為主線,他為了昭雪多年前的冤案,自江湖來至廟宇攪弄風云,萬事皆在掌控之中,反派幾乎沒有任何回擊的余地,將“爽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瑯琊榜2》的主線劇情則講述了長林王蕭庭生父子三人遭奸佞迫害,被削職收權,一路蒙冤,最后全家只剩蕭平旌一人的過程,氛圍過于沉重、壓抑,導致一部分觀眾中途棄劇。
《風起隴西》也有同樣的問題,諸葛亮和蜀國的敗局已定不容置疑,在這種背景下,陳恭、荀詡的諜戰工作相當于悲情的無用功,并沒有觀眾期待的主角光環。
三、男頻題材難以征服女性市場?
盤點這些“逼格劇”,會發現它們幾乎都是向正劇靠攏的男頻題材,甚至制作方為了增加內容的厚重程度,將原著IP的女性向改為了男性向。而眾所周知,劇集市場主流用戶群體以女性居多,正所謂“得女性者得天下”,如果不能在面向男性受眾的同時,兼顧女性的審美與觀影需求,在熱度上肯定會有一個明顯的天花板。
以《清平樂》為例,女性觀眾更希望看到原著中徽柔和懷吉沖破禮教規訓,真摯動人的愛情故事,但改編之后,故事的重點從兒女情長變成了宋仁宗和朝堂戲,兩種元素脈絡交織在一起,哪個也沒有刻畫的非常精彩,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四、“高級審美”偶爾也會有反效果
與過去古裝劇的“阿寶色”濾鏡、五毛特效、磨皮摳圖等“騷操作”相比,如今的大制作古裝劇在服化道和視聽語言上越來越走心,不斷刷新著觀眾的審美認知,“精品化”、“電影感”也成了宣傳通稿中的常用詞語。
但只要“高級”就能抓住觀眾的眼球嗎?未必。同樣是在實景拍攝、服化道選擇、后期特效等方方面面都讓觀眾感受到“電影級別”的制作,《長安十二時辰》以雍容華麗的盛唐氣息驚艷了不少網友,《風起隴西》卻“滑鐵盧”了,為了映襯這個險象迭生、肅殺陰冷的故事,劇組放棄了普通的大白光,選擇用自然光和燭火來表現粗糲內斂的風格,結果被觀眾質疑畫面黑乎乎,看不清,并不符合大多數人的觀劇習慣,是該劇難以忽視的bug之一。
五、選對IP是成功的一半
“逼格劇”幾乎都是由IP改編,但有些IP真的如想象中的那樣適合影視化嗎?這是一個值得制作方思考的問題。
這就不得不提馬伯庸IP不利于改編的一系列問題,他的書勝在各種新鮮有趣的腦洞和讓人身臨其境的細節,但在戲劇沖突的鋪排、人設的深度挖掘上都有所欠缺,所以影視化后的作品一般也會繼承這些缺點。
六、低口碑演員“勸退”
一般來說,“逼格劇”為了體現它的“高規格”,在演員選擇上多以風評優良的實力派為主,但也有例外。
《風起隴西》中的楊穎也是一樣,雖然“柳瑩”這個角色她處理的并不出戲,甚至跟以往相比有了不少進步,但仍然有不少網友在演員表看到她的名字后就被“勸退”了。
結語:
關于“逼格劇”叫好不叫座這件事,其實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對于創作者來說,不能一味的去迎合、討好觀眾的口味與審美,害怕創新帶來的風險、固守舒適區,其實并不能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影視劇全面走向to C的時代,創作者也不能孤芳自賞,把問題的根源歸咎于觀眾不懂藝術,只有平衡了“高級感”與“娛樂性”,一部劇才能走的更遠。
關鍵詞: 風起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