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10從開播到大結局,該劇的爭議從未停止過,難得的是爭議往往分天與地。
覺得劇很好的觀眾齊聲叫好,覺得劇很差的觀眾簡直一集就棄劇。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風起隴西》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看劇門檻很高的電視劇。
可能有人會問,怎么看電視劇也是個門檻?
當然,比如《風起隴西》,如果一個完全不了解0103 010的人追劇,那么多小姐、丫鬟,那么多人物關系,看三五集能看懂嗎?
103010的門檻在哪里?可能很多人對該劇有四個“不理解”。
一、三國背景
03010的背景是在三國前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后。
這個背景看似簡單,但也有門檻。最大的門檻是《紅樓夢》是一部《紅樓夢》和《風起隴西》結合虛構情節的電視劇。
比如010 3 0 10第一集從街亭戰爭開始。看過《風起隴西》的觀眾可能會問,馬謖軍令呢?諸葛亮空計劃怎么樣?關于“撕裂馬謖"?”的對話呢
其實《風起隴西》的這部分情節主要是指《三國演義》。用《春秋》勸說諸葛亮不要殺馬謖的是蔣琬,但說這話的是李邈,時間是《三國志》年。在小說里,蔣琬說沒關系。在史書中,李邈激怒了諸葛亮,并把他降級回成都
103010年,諸葛亮根據蜀國間諜白蒂送來的一份情報決定了軍隊的行動。這部分情節當然屬于虛構的橋段。
這樣《風起隴西》第一集開頭就有一些門檻了。不了解三國歷史的人不知道街亭,的重要性,所以他們自然不知道這些信息的重要性。
了解《三國演義》的人會覺得《風起隴西》的劇情和《三國志》大相徑庭。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會覺得靠蜀國的情報來決定的戰爭太搞笑了
這樣看來,有些人看了不到半集就棄劇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三國演義》不是歷史劇,另一個也不是《三國志》。應該屬于一部集歷史、古典小說、現代小說于一體的電視劇。
如果有的觀眾看不懂《風起隴西》的屬性,只拘泥于《風起隴西》或者《三國演義》,甚至根本不了解三國歷史,自然就很難看下去。
二。諸葛亮
諸葛亮的名氣在古人中是頂尖的。康熙,不知道雍正的人很多,不知道諸葛亮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
對于諸葛亮的印象,很多人停留在“智慧無雙”和“近乎惡魔”上。說白了,沒有什么是諸葛亮做不到的。諸葛妙計安是世界。
如果再深入一點,很多人看完《風起隴西》會覺得,諸葛亮北伐雖然屢戰屢敗,拿司馬懿沒辦法,但他在蜀漢還是守信用的
003010一個
上來,諸葛亮似乎變成了平凡人,哪有什么“智絕”和“近妖”,這還不打緊,一次北伐失敗怎么感覺諸葛亮在蜀漢內部就變成了過街老鼠一樣?看了《風起隴西》第一集,感覺諸葛亮在蜀漢過得似乎很憋屈,小心翼翼唯恐招惹劉禪和李嚴不高興,為了幫諸葛亮解圍,楊儀甚至還要逼著司聞曹馮膺盡快結案,不惜讓蜀諜白帝頂雷,似乎諸葛亮已經陷入天大困境。
有不少人吐槽李光潔飾演的諸葛亮不好,但實話實說,不論是外形、臺詞、演技還是氣質,李光潔這款諸葛亮已經相當出色了,有些觀眾其實并不是在吐槽李光潔,而是吐槽這款并不常見的諸葛亮形象。
實際上,諸葛亮確實很牛,各方面能力都是超強,但他在史書中遠沒有在《三國演義》里瀟灑,“智絕”和“近妖”都是羅貫中給他加的人設。
在蜀漢政權里,雖然諸葛亮位極人臣,但他也要面對朝堂各種勢力、益州士族以及民間輿論的壓力,不然也不會申請貶低三級,同時也不會寫出一篇近乎于自辯的《后出師表》。
《風起隴西》里的諸葛亮要比《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更接近歷史,雖然會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但這是事實。
三、司聞曹
不論是三國歷史愛好者還是《三國演義》愛好者,或者是普通觀眾,他們看到《風起隴西》第一集時都會冒出一個想法,司聞曹、司聞司、軍謀司和靖安司這些名詞都是什么鬼東西?
沒錯,這些名詞都是歷史上不存在的,都是《風起隴西》虛構出來的,這就讓很多觀眾犯了難。
諸葛亮、楊儀、李嚴這些人好歹青史留名,馮膺、陳恭、荀詡、郭剛這都是什么鬼,人名還沒記全,還得記一堆從來沒聽過的機構名字,對于邏輯思維能力不強的觀眾來說,這就是勸退。
實際上,雖然司聞曹和下屬機構是《風起隴西》虛構的,但這些名詞并不難記也并不難以理解,你把這些機構和軍統對照一下就清晰了。
諜戰劇里經常出現的軍統或保密局,在組織架構上非常嚴密不說,而且其職能和司聞曹一樣非常豐富,對外也對內。
比如《潛伏》里的保密局天津站,他們不光對我軍進行刺探和策反,對自己的駐軍也進行監察,九十四軍副軍長納妾要查,軍隊倒賣軍需也要查,為此李涯還挨了頓揍。
簡單說,司聞曹的職能和軍統也差不多,有搞對外情報的司聞司,他們對外派出的游梟其實就是軍統的“密派”,所謂“白帝”就相當于“佛龕”。
靖安司就是搞對內工作的,這個職能天津站就有。而主記室就相當于余則成所在的機要室。
更有意思的是,陳恭因為馮膺和郭淮有勾連感到震驚,長期耿耿于懷。《潛伏》里余則成也因為戴笠和日本人勾結對軍統失去了信心。
其實,所謂司聞曹無非是諜戰劇常見的什么軍統、中統換了個名字而已,這個并不難理解。
四、李嚴
《風起隴西》算諜戰劇嗎?當然算,但該劇里諜戰劇情并不是主流,如何解釋李嚴被廢這個歷史事件才是該劇的核心。
李嚴在歷史上因為瀆職和撒謊導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敗被廢為庶民,但這個過程歷史記載并不清晰,如今讀起來感覺李嚴非常失智,很多細節解釋不清。
《風起隴西》主要劇情就是圍繞李嚴如何被廢展開的,該劇將李嚴被廢解釋為受到了楊儀、馮膺和陳恭等人的欺騙和誘導,目的是為了扳倒他,為諸葛亮解圍。
在扳倒李嚴行動的基礎上,《風起隴西》又加入了所謂的青萍計劃,作為扳倒李嚴計劃的輔助。
所以,嚴格說來,《風起隴西》里的諜戰成分并不是很濃,蜀漢朝堂斗爭才是主流,有些觀眾就說,曹魏在劇中戲份太少,不如改成“風起漢中”。
那些沖著諜戰劇去看《風起隴西》的觀眾自然會對劇中大段的蜀漢朝堂戲感到沒勁,一點兒都不驚險刺激。
而在懂歷史的觀眾看來,《風起隴西》就像是在做一道填空題,怎么把李嚴被廢存在的空白給填滿填精彩,還不影響歷史的結局,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也就是馬伯庸所說的“歷史可能性”。
當然,除了以上四個“看不懂”外,《風起隴西》因為有原著小說存在,還存在第五個“看不懂”,那就是原著黨看不懂,因為電視劇改編幅度較大,已經和原著小說拉開了很大距離,這也是部分原著黨吐槽該劇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風起隴西》電視劇在歷史觀上要比原著小說更為宏大,也更為嚴謹,基本沒有改寫歷史真實人物的結局(李邈、狐忠改了一些),更重要的是,該劇也基本沒有修改歷史真實人物在史書中的形象,這很難得。
因此,《風起隴西》在劇情上堪稱奇劇,歷史和虛構完美融合,不僅能讓普通觀眾感到滿意,也能讓歷史愛好者感到有趣。
與此同時,眾口難調,雙重滿意的背后也許會在一些觀眾那里產生雙重障礙,于是《風起隴西》的觀劇門檻也就高了起來,出現兩極評價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關鍵詞: 虛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