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國產電影,充滿了理想,但戲里戲外都敗給了現實……
上世紀90年代末,東北的工業城市。
滿大街都是破爛不堪的工廠,以及毫無激情的工人。
一個臉上寫滿了厭世的男人,吊兒郎當地叼著煙,他叫陳桂林,是一名下崗工人,也是一名父親。
他正和一位穿著時尚,燙著波浪頭的女人交談,那是他的老婆,兩人站在一起顯的格格不入。
像是生活兩個世界里的人...
老婆對他說:離婚就是相互成全,你放我一馬,我放你一馬的事。
陳桂林說:離婚就是離婚,別扯那些沒用的。我同意!
倆人誰也不耽擱誰,幾句話就把婚給離了。
在外人看來,他倆誰都沒錯,陳桂林沒錢不上進,老婆跟著他也受罪,就跟了個賣假藥的老板走了,陳桂林自個私下也有個情人。
分家產時,老婆說我啥也不要,只有一個條件,女兒小元得歸她。
陳桂林說她癡心妄想,除了女兒你啥都可以帶走。
就這樣,倆人陷入了膠著,誰也不愿意松口。
陳桂林下崗后,靠著此前的一些音樂底子,組了個西洋樂版的婚喪樂隊,帶著這群“四不像”的團隊,走穴串場,靠著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生活。
他自個沒啥本事,卻有個不小的野心,想把女兒小元培養成鋼琴家,為此,沒少低頭哈腰的送禮討好老師。
小元的夢想也就是想擁有一架屬于自己的鋼琴。
并且直截了當的說了:誰給我買鋼琴,我跟誰。
于是,這鋼琴成了陳桂林和前妻爭奪孩子撫養權的唯一底牌。
父親說他,再干上兩輩子也買不起這鋼琴,就死了這條心吧。
可他卻夸下海口說要給女兒買最好的鋼琴,還要是進口的。
這年頭最不怕的就是愛吹牛的人,因為歸到底“沒錢”就像戳破牛皮的一根尖針,看著似乎不痛不癢,只有被扎過的人才知道滋味。
陳桂林胡混了幾十年也攢下不少狐朋狗友,于是為了買鋼琴,他東一家,西一家的四處找人借錢。
可是在那個全民下崗潮,人人沒工作的年代,聽到借錢兩個字眼,比借命還令人打顫,誰也不想領這個人情。
臨了,只有情人淑嫻拿出自己的積蓄賽給他,為了臉上那點僅存的臉皮,他不肯要。
淑嫻說:還有誰能借你錢呀,咋想不明白呢。便把錢塞他兜里了。
陳桂林氣的咒罵那群朋友:一群白眼狼。
辦法總比困難多,陳桂林心想,既然大家不愿出錢,出力氣總行吧。于是陳桂林腦門一熱,決定造鋼琴。
便臨時組建了個工程小組,里面有淘鋼的老板,退休的工程師,舊時的工友,小氣的賭徒,宰豬匠,二姐夫......
可真到動手了才發現,造鋼琴和吹牛皮一個道理,都是說的容易,做起來難。
一群人里讀過書的沒幾個,更何況是造鋼琴這種如此復雜繁瑣的工程。
誰也沒學過,也不知道從哪里下手,于是陳桂林鋼廠圖書館里找到了一本前蘇聯的工具書:《鋼琴制造》
陳桂林軸的很,認為有了理論指導,事保準成,就決定按著書上教的,一步步硬套。
敢想就敢干,他們不相信工人的雙手連高樓大廈、跨江大橋、飛機火車都能造出來,一個會發聲鐵疙瘩造不出來?
所有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放了幾盤大紅鞭炮,就在一個破敗鋼廠的車間里大刀闊斧的干了起來。
遇到困難了,工程師老汪說:沒敢干敢拼的精神,那不是我們工人干的事。
陳桂林說:那鋼琴是什么東西,那就是個會發聲的機器,我們有困難要上,沒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
最后經過各種變故、層層困難,鋼琴真就被這群工人給造了出來。
但故事結尾是悲傷的。
孩子終究沒保住,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煙囪也被炸了,孩子跟著前妻走了,這座城市也即將發生變遷……
這部國產電影中,講了個很簡單的故事,一位父親送給女兒一份禮物,但不同的是這份禮物神圣又厚重。
厚重的像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鋼的琴》
這部2011年上映的電影,幾乎零宣發,演員陣容在當時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收到多個國際電影節的邀請,受到國內外影評人的一致好評。
秦海璐憑借《鋼的琴》首獲內地影后,王千源更是斬獲東京電影節影帝,讓這部還未上映時就熠熠生輝。
明明是全民矚目的電影,導演、演員、制片人...所有人都在努著一股氣希望大賣。
但上映時影廳里的觀眾卻寥寥無幾,甚至影院經理都說:這片子火不了,沒人看。
有觀眾說:我到電影院看著海報上的那張苦瓜臉,就沒興趣去看。
那時的扮演陳桂林的王千源還是個不入流的小人物,甚至投資人都認為他沒有名氣,沒有人來看,想讓導演張猛換個出名的演員。
但張猛導演堅決就用他,他說:陳桂林這個人,衣服很大,你看著覺著他很冷,看著他很壞,但是他眼神很善良,他永遠做著不合時宜的事情,但永遠讓女人憐惜他。這點和王千源特別像。
最終,《鋼的琴》失敗了,僅收獲了不到600萬的票房,血本無歸。電影中陳桂林敗給了現實,現實中電影敗給了觀眾……
你可以把這部電影看作是講述理想與現實,你也可以認為這是一群小人物的最后倔強。
但無可否認的是,理想最終敗給了現實,生活最終磨平了倔強。
電影中,所有人造完鋼琴后,都回歸到了原有的生活,再也不敢跳出生活的窠臼。
就像那臺鋼鐵造的琴,外表看起來堅不可摧,卻連半個音符都彈不出來...
電影的拍攝也十分坎坷,導演張猛拉著一大幫子制作團隊,半哄半騙地開始拍攝,才拍了兩周,劇組里的經費就只剩下47塊錢。
這段真實故事的處境,就像電影中陳桂林為買鋼琴四處借錢時的窘迫。
為了省經費,劇組全都和農民工住在一樣的旅館里,咬牙堅持著,后來直到電影上映王千源也沒拿到一分片酬,只有導演手寫的一張欠條。
再后來電影終于拍攝完,臨近上映,制片人又覺得電影名字不夠商業化,沒有賣點。
決定:改名字。
通過網絡征集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名字:《鋼琴總動員》、《變形金剛琴》(因恰逢《變形金剛3》上映)、《郭德·鋼的琴》等等。
這些觀眾無意的戲謔下,如同生活在捉弄陳桂林一樣,不留情面.....
最后在導演張猛的固執堅持下,《鋼的琴》這個有點笨拙又極具生活色彩的名字保了下來。
張猛說:自己就像片中陳桂林一樣。
導演:張猛
盡管電影的命運坎坷,但敘述方式卻沒有絲毫的沉重,剔除了廉價的煽情,充滿了輕快、幽默。
俄羅斯式的音樂風情,卓別林式的人物模式,賦予生活的高級笑料,都能讓這部展露現實的電影,飽含理想。
周星馳說過,最高級的喜劇里藏著的是悲劇。
《鋼的琴》屬于這一類,會讓人觀看時,笑著笑著就哭了...
我是個生活在農村的孩子,沒見識過那個全面鼓勵“誰下崗,誰光榮”的九十年代。
但隔著讀物似乎能夠望到那個仿徨不安的工業年代。
數以萬計的工人,做夢都沒想過,在手里攥的嚴嚴實實的鐵飯碗,會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給弄丟了。
席卷而來的下崗潮,讓那些“以廠為家”的工人們失了業。
沒人想得到,工人這雙無所不能的大手,竟然也會無處安放。
他們是參與的一代人也是“犧牲的一代人”。
電影用一位父親為女兒造鋼琴的故事,折射出時代變遷、社會巨變下小人物的心理動蕩:不踏實。
陳桂林說:我爹給我取這名字啊,陳桂林,就是希望我能夠像桂林山水一樣甲天下,結果甲沒了,弄夾生了。
陳桂林與《鋼的琴》一樣都沒趕上好時代,他們都輸了,但都沒向命運低過頭,用自己的倔強在守護著這份理想。
毋庸置疑,這部電影戲里戲外都被現實狠狠的扇了一巴掌,那年賣肉的《孤島驚魂》拿下8900萬票房,賣傻的《財神客棧》收獲了一億票房。
哦,對了!
那年被扇耳光的還有后來被無數人封為神作的:《Holle!樹先生》。
是那一年最好的國產電影。
才明白分數再高也難以彌補對這部好電影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