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小編想說的是另一部可以媲美《小丑》的影片,這部11年前上映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一上映就被大家追捧,時至今日仍然被評選為蝙蝠俠相關影片的NO.1。
即使到了如今,也依然在豆瓣上有9.2分的高分評價,在top250中排名第26,有超過61萬人為它打分,可見它的不同凡響。
和《小丑》一樣,故事依然發生在黑幫和毒販橫行的高潭市,蝙蝠俠作為“暗夜騎士”,一直神出鬼沒地打擊各類罪犯。可就在他協助檢察長哈維·鄧特即將把所有罪犯一網打盡的同時,他的宿敵“小丑”出現了。
小丑帶領犯罪團伙肆無忌憚地瘋狂作案,不斷挑釁和刺激蝙蝠俠布魯斯·韋恩和“光明騎士”哈維·鄧特,他希望他們這樣的“正義的化身”因此會放棄信奉的正義。
為了得到黑幫的支持,他告訴大家他可以解決蝙蝠俠這個大麻煩,黑幫為了利益投靠他。
為了逼迫蝙蝠俠出面,小丑將一盒自己殺害無辜市民的錄像帶寄到電視臺,他在錄像帶中向發出警告,“你想要高譚市恢復秩序,蝙蝠俠必須拿下自己的面罩向我投降,”他威脅蝙蝠俠公開身份,不知真相的大眾為了保全自身,要求蝙蝠俠現身。
在影片中,他逼迫人們做了三次選擇,一次是殺死一個公開表示要他性命的黑幫首腦后,讓其他活著的跟班互相殘殺,“你們哪位紳士愿意加入我們的團隊呢,只有1個名額,我們要挑選一下。”
第三次是影片的高潮。小丑威脅所有人,“我隨時都可以把你們轟得灰飛煙滅,你們每個人都有個可炸毀靈一艘船的遙控器。”沒想到兩艘渡輪的人都選擇不引爆另一條船上的炸彈,這也是影片中小丑唯一失敗的計劃。
最后的結局是哈維·鄧特的左半邊臉被嚴重燒傷,臉部肌肉和牙齒暴露在外,異常恐怖。比起肉體的疼痛,更讓他無法忍受的是愛人瑞秋的喪生,哈維·鄧特則徹底放棄了自己曾堅持的準則。
其實小丑也不是生來如此的,他的不幸歸咎于不幸的家庭。他告訴想要取自己性命的黑幫首領,他的父親是個酒鬼還是個魔鬼,不但酗酒還虐待小丑母子。小丑在恐懼中度過了他的童年,還因此留下了嘴角上永不消失的傷疤。
小丑在挾持瑞秋的時候說出了自己的故事,他也曾擁有幸福的婚姻。妻子因還不上賭債慘遭毀容,他為了妻子自愿毀了容貌,人格也因此扭曲了。在他看來,人性已無藥可救,這也是致使他做這一切事情的根源。
正如影片中小丑所說:瘋狂就像地心引力,有時候需要做的不過是輕輕一推。
《小丑》中,人們說是小丑造成了哥譚市的悲劇,可是小丑的悲劇又是怎樣導致的呢?無論是《黑暗騎士》亦或是《小丑》,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某種不得已的苦衷而變成小丑,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