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完韓國導演李滄東的新作《燃燒》,對三個鏡頭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海美的晚霞獨舞。
二是Ben的派對哈欠。
三是鐘秀的暖棚窺探。
在解釋這三個鏡頭之前,先簡單交待一下故事。
打散工的坡州青年鐘秀,偶遇做廣告模特的高中同學海美,經(jīng)過短暫的交往,兩人發(fā)生了關系,隨后海美去了北非旅行。
海美從非洲回來,傍上了新男友Ben。Ben很有錢,開跑車,住豪宅,喜歡開派對。海美經(jīng)常邀請鐘秀去參加Ben的聚會。
(相關資料圖)
《燃燒》劇照
有一天海美和Ben突然來訪。他們喝紅酒,抽大麻,聽歌,跳舞。在海美睡著之后,Ben有意無意之中向鐘秀透露,他喜歡燃燒暖棚的怪癖,這次來訪,就是為了考察附近被他看上了的暖棚。
隨后海美失去聯(lián)系。鐘秀一邊拼命尋找她,一邊留意附近是否有被燒掉的暖棚。鐘秀找到Ben詢問海美的下落,卻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有了新女友,而且Ben告訴鐘秀,暖棚早已按照他的計劃燒掉了。
鐘秀開始懷疑Ben,并跟蹤上他。最后,鐘秀發(fā)現(xiàn)所有證據(jù)都指向Ben是導致海美消失的兇手。鐘秀滿腔怒火一觸即發(fā)。
影片改編自村上春樹早期短篇小說《燒倉房》。原文只有九千來字,很短但神秘。
該片編劇重新設定了人物角色、故事背景和生活場景,并從福克納的《燒馬棚》中吸收了部分元素,但《燒倉房》中的兩大懸疑,海美為什么失蹤和Ben是否殺害了海美,仍然保留在影片中。
《燃燒》海美,全鐘瑞飾演
02
海美的晚霞之舞,出現(xiàn)在影片中段高潮部分。
為了更好地詮釋這個鏡頭的深意,我們有必要從以下五個維度,系統(tǒng)了解一下海美這個角色。
海美小檔案
◎現(xiàn)實層面:廣告模特;月光族;卡奴;租住單間;喜歡旅行。
◎精神層面:渴望愛情;渴望自由;渴望過上層階層幸福生活。
◎性格層面:很迷人、充滿活力;“無遮無掩不拘一格的單純吸引了某類型的人”(摘自村上《燒倉房》原文)。
◎行為層面:表演“剝橘皮”啞劇、饑餓者舞蹈;去阿爾及利亞旅行;一夜情。
◎人物隱喻:“暖棚”、“空氣精靈”。
“空氣精靈”這個說法來自《燒倉房》原文:“她從唱片架上挑出幾張,放在自動轉(zhuǎn)換唱片的唱機上,邁爾斯·迪巴恩的《空氣精靈》傳到耳畔。”
《燃燒》截圖
在片中,李滄東將這段聽覺上的文字轉(zhuǎn)換成了海美的晚霞之舞。
借助紅酒和大麻的作用力,海美在黃昏陽光中的獨舞,像空氣精靈般,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美好印象。
導演在解釋這個長鏡頭時表示,他想借助這段獨舞表達出海美對自由的憧憬,對自由的渴望。
《不合時宜的人》海報(1961)
這個唯美長鏡頭,讓人想起一部1961的好菜塢老電影——由約翰·休斯頓執(zhí)導、阿瑟·米勒編劇、瑪麗蓮·夢露和克拉克·蓋博主演的電影《不合時宜的人》中,類似的場景。
在牛仔蓋伊和老朋友伊莎貝爾的注視下,夢露飾演的羅斯蓮同樣跳著舞,同樣離開了房子,在黃昏陽光中展現(xiàn)迷人的舞姿,然后同樣地半祼著身體陷入昏迷。
或許是致敬,或許是不謀而合:李滄東導演也想將海美塑造成,像米勒筆下羅斯蓮那樣不合時宜的人,那樣無法自由過渡到現(xiàn)代世界的人。
《燃燒》Ben,史蒂文·元飾演
03
Ben是一個“蓋茨比”式的角色,英俊斯文,是大多數(shù)現(xiàn)代女性趨之若鶩的求偶對象。其形象和做派跟時下流行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挺像。
Ben小檔案
◎現(xiàn)實層面:年輕多金;衣著得體;開很好的跑車;住高檔小區(qū);搞貿(mào)易。
◎精神層面:喜好美食、美酒、美女、大麻;極度厭倦、但又拼命擁抱生活。
◎性格層面:“說話斯斯文文,表情雖不夠豐富,但長相基本算是漂亮那類”(摘自村上《燒倉房》原文)。
◎行為層面:隨意出國;經(jīng)常組織派對;喜歡燒暖棚——“大約兩個月燒一處倉庫”(摘自村上《燒倉房》原文)。
◎人物隱喻:蓋茨比;行刑者。
月光族卡奴戀上多金蓋茨比,她享受他帶來的豐盛的物質(zhì)生活——Ben的私宴、跑車、派對,經(jīng)常能看到海美的身影。
《燃燒》劇照
在Ben組織的派對上,海美極力表現(xiàn)夸張的舞姿,以博取富人階層的歡笑和開心;而鐘秀則冷眼旁觀,表現(xiàn)出一副格格不入、形同陌路的態(tài)度。
原本應該是最用心投入、最享受派對的主人Ben,卻在這樣的場合,表現(xiàn)出極度的冷淡,極度的厭倦,幾次派對,均以他的“哈欠”劃上句號。
導演對Ben的“哈欠”進行特寫,甚至重復出現(xiàn)——與用反復出現(xiàn)的“自慰”來刻畫鐘秀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哈欠”好像是洞悉《燃燒》影像之謎的密碼。一方面,是喜好美食、美酒、美女、跑車、大麻,好像生活每分每秒都充滿激情、美好;另一方面,是拼命擁抱生活后而產(chǎn)生的極度厭倦,其實生活中到處彌漫著空虛和冷漠。
《燃燒》鐘秀,劉亞仁飾
04
鐘秀就是那種被海美“無遮無掩不拘一格的單純”所吸引的那類型的人。
鐘秀小檔案
◎現(xiàn)實層面:打零工;開破貨車;住父母留下的房子;父親受審;母親離開。
◎精神層面:做著作家夢;渴望愛情。
◎性格層面:木訥;寡言。
◎行為層面:一夜情;自慰;照顧海美的貓;喂養(yǎng)奶牛;運動;殺戮。
◎人物隱喻:嗷嗷待宰的奶牛;憤怒的青年。
他愛海美,但他的貧窮阻礙了他的愛;他的愛在Ben的出現(xiàn)之后,在自動收縮,在自動屏蔽,在默默掙扎。
因為他沒有Ben那樣的跑車,那樣的豪宅,那樣的斯文,那樣的貴氣,他不能為海美所渴望的幸福生活買單。
但他真心地關心海美,照顧她的貓,打掃她的房間,為她的一笑一顰,而喜而憂,為她的失蹤,輾轉(zhuǎn)難眠。
《燃燒》截圖
片中鐘秀自從聽Ben說過燒暖棚的事之后,他對住處附近的塑料棚仔細查看一遍,又一遍,認真排查了Ben 口中所說的“15鐘即可燒垮也無人為之遺憾的”十多處暖棚——即《燒倉房》中的核心隱喻“倉房”:
“我覺得世人好像有很多倉房,都在等我點火去燒。海邊孤零零的倉房,田地中間的倉房……反正各種各樣的倉房。只消15分鐘就燒得一干二凈,簡直像壓根兒不在在那玩藝兒。誰都不傷心。只是……消失而已,忽地。”
在查看的過程中,鐘秀也曾刻意湊近雙眼,去窺探了暖棚。
他看到了什么?導演故意隱去了,或者說無可奉告。那些佇立在馬路邊、田野里、荒野中的暖棚,好像一團迷霧。
這些“暖棚”(或“倉房”)就是《燃燒》謎面,也是謎底。
徹底弄明白它們,或許就能透徹理解《燃燒》的內(nèi)核。
在Ben看來,那些暖房,那些無人問津、即便燒垮也無人為之遺憾的暖房,或許就是像海美——那樣“無遮無掩不拘一格的單純”女孩——是他的獵物,是他尋找刺激、冒險、玩弄的對象。
可在鐘秀自己看來,那些緊挨著自己住宅的暖房,他所窺探到的,不就是那個被父母遺棄的自己,不就是自己那空蕩蕩、什么也沒有的虛無內(nèi)在,不就是自己渴望被憐惜、有人愛、有地方歇腳取暖的心靈象征?
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曾給過他愛給過他溫暖給過他回憶給過他憧憬和眷戀的女人居然給一個有錢的壞家伙像燒暖棚一樣被燒掉了!
《燃燒》劇照
05
《燃燒》是李滄東導演的第六部故事長片。
該片自去年在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展映以來,所引發(fā)的轟動效應,絲毫不亞于金棕櫚獎影片《小偷家族》。
憑借它出色表現(xiàn),李滄東導演繼《密陽》(第2屆)和《詩》(第5屆)之后,再度榮獲[第1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生于1954年的李滄東,今年65歲,在從事電影之前,他的身份是作家。自1997年至2010年,李滄東編劇并執(zhí)導了《綠魚》《薄荷糖》《綠洲》《密陽》《詩》等文藝片,為他在亞洲乃至全球贏得了廣泛的影響和聲譽。
導演李滄東
這部沉寂八年后的回歸之作,是他對韓國青年人現(xiàn)狀凝視和沉思的結(jié)晶。
導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覺得《燃燒》展現(xiàn)的,不僅僅是韓國青年人的現(xiàn)狀,也能反映全世界人的生活現(xiàn)狀。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都想成為像Ben這樣年輕多金、蓋茨比式的人物。”
這是一部到處充滿隱喻和象征的杰作。
從角色的隱喻和象征層面來看,喜歡啞劇、舞蹈、旅行的海美,所代表的是美、藝術、自由和真實等人文傳統(tǒng)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做著作家夢的鐘秀,所代表的是底層青年,以及他們對美和藝術和自由的原始幻想、瘋狂渴望和追求。
《燃燒》劇照
而蓋茨比式的Ben,所代表的是精英階層,以及他們所擁有美、藝術和自由,但又在玩弄、褻瀆、毀滅它們的虛空和冷漠。
海美所代表青春、美和藝術,是廉價的、憂傷的、被鄙視和被侮辱的;鐘秀所代表的追求者和創(chuàng)造者,是饑渴的、貧窮的、被漠視和被傷害的;而Ben所代表的擁有者和饕餮者,是貪婪的、厭倦的、被嬌慣和縱容的。
饑餓者一無所有,只能不停地“自慰”;而饕餮者無所不有,還擺出一副厭倦、一副“哈欠”表情。
饕餮者無視饑餓者一無所有之后的渴求、追尋、隱忍和憤怒,而饑餓者痛恨饕餮者所蔑視的、傷害的、擁有的和毀滅的一切。
一邊是饕餮者無邊深淵般的欲望黑洞。
一邊是饑餓者巖漿噴發(fā)般的憤怒風暴。
《燃燒》截圖
由此在《燃燒》的片尾高潮處,一場醞釀110多分鐘的終極怒火從饑餓者體內(nèi)傾巢而出!
這個強有力的悲劇性結(jié)局,證明一個來自韓國文藝青年的憤怒,有權(quán)利引起世界的注意!因為鐘秀的燃燒——作為饑渴者對饕餮者的滿腔怒火——正在遍布在世界每一個角落。
導演李滄東通過觀察和深思后告誡我們:這場怒火已經(jīng)點燃,是時候引起全世界人的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