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手》是張藝謀的首部春節檔電影,由他和女兒張末聯合執導,上映后頗受好評。多年前,因家庭變故,年齡尚小的張末曾對父親心懷怨恨,10多年里對父親不理不睬。
是什么機緣,讓他們冰釋前嫌走上合作之路的?
(相關資料圖)
? 疏遠的父女關系,是這樣一點點被拉近的......
張末是張藝謀的大女兒,出生于1983年。女兒出生那天,張藝謀正在廣西熬夜拍攝電影《一個和八個》。得知女兒降生的消息,他激動得跳了起來,略一思索給女兒取名張末,一個原因是女兒出生在月末,另一個原因是他希望從第二天起自己的事業翻開嶄新的一頁。
當時的張藝謀年逾三十,尚未成名。女兒出生后的第二年,他就憑借《一個和八個》獲得了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之后便順風順水,一步步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導演之一。在張藝謀看來,是張末的到來開啟了他的幸運之路。因此,他格外喜歡這個女兒。
遺憾的是,在張末5歲那年,張藝謀與妻子離了婚。之后數年,張末目睹離婚給母親帶來的傷痛,加之父親因忙于工作缺席了她的成長,父女關系越來越疏遠,她對父親的怨恨也越來越深。
有時見母親傷心,她極力安慰:“媽媽,就算沒有爸爸我們一樣可以過日子。我慢慢長大了,可以照顧你的。”
張末天生就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天賦,上高中之前就有多篇文章在《中國少年報》《南方周末》等報刊發表。但因對父親的怨恨與不滿,她不想走藝術道路。16歲那年,張末考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建筑專業。之所以選擇學建筑,她自己說“有反叛的成分”。
女兒留學美國后,遠隔重洋,張藝謀對女兒很掛念,多次想跟女兒和解。但每當電話接通,張末一聽到他的聲音就會冷冷地說:“是你啊,我們沒什么好聊的。”然后就把電話掛斷了。張藝謀只好換一種方式關心女兒。他從前妻那里打聽到張末愛吃哪個品牌的零食,就從國內購買后給她寄過去。
張末不領情,跟母親嘟囔:“他想用這種小恩小惠收買我!”
后來,張藝謀每次到美國參加活動,都會留出至少一天時間去看望張末。張末還是不冷不熱的,但張藝謀不在意,認真地幫她洗衣服,親手給她打掃房間、整理床鋪。
看到年近五旬的父親放下知名大導演的身段如此“卑微”地討好自己,張末內心受到觸動。
有一次,張藝謀來看張末時,正巧碰上她生病,上吐下瀉,反復發燒。他急忙把女兒送到醫院,一連三天守著她,端水遞藥,定時為她測體溫,夜里幾乎沒合眼。張末徹底退燒后,見父親雙眼布滿血絲,頓時鼻子一酸流淚了。
母親也打來電話,嘆著氣對她說:“他永遠是你父親,永遠都是愛你的。”聽著母親的話,看看父親瘦削的背影,張末內心的堅冰終于融化了……
? 從建筑轉行到電影,張末選擇遵循自己的內心
以前,因為對父親不滿,張末從不看父親拍的電影。與父親和解后,有天晚上心血來潮,她認真觀看了父親執導的幾部影片,深深地被感染了。
她第一次主動給父親打電話:“我想我應該遵循自己的內心,走藝術這條路。”張藝謀開心不已:“太好了!你不搞藝術太可惜了。”
于是,本科畢業后,張末考取了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編劇導演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自此,父女倆的共同話題多了,經常一起探討電影藝術。
2008年張末研究生畢業,張藝謀向她發出邀請:“你到我這兒上班吧!”已經快60歲的張藝謀不但希望女兒能繼承他的衣缽,更渴望和女兒有更多相處時間。張末答應了。在她看來,給父親當助手肯定能更快地學到更多的東西。
不久,張藝謀準備拍攝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張末還沒想好將來的路怎么走,猶豫著對張藝謀說:“我先從剪輯做起,給你當剪輯師吧!”張藝謀沒有意見。
就這樣,張末在劇組擔任剪輯師和字幕師,正式踏入電影圈。
? 八年時間,張末終于實現了從父親的助手、合作伙伴到導演的跨越
張末工作很努力,每天都加班加點,而且剪輯理念新穎,剪出來的片子緊湊而精彩,其才華讓張藝謀感到驚喜。
其間,張藝謀發現張末不停地咳嗽,經常揉太陽穴,就關切地問她怎么了。張末解釋,可能是回國不久,還沒適應國內的生活,加上工作忙,晚上睡不好,天氣又干燥,她總覺得皮膚癢、咽喉不舒服。
張藝謀很心疼,立即給女兒買了安神香薰,又送給她一包陳皮,讓她泡水喝。張末有些不相信:“這管用嗎?”張藝謀神秘一笑:“試試就知道了。”張末試過后,發現還真的管用。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末得知爸爸送給她的陳皮很珍貴,自己都舍不得用。這讓她大為感動,工作也更加用心。
一年后,張藝謀拍攝電影《山楂樹之戀》時,張末除了當剪輯師、字幕師,還嘗試做副導演,而且把各項工作做得有條不紊。
張藝謀不禁對張末豎起了大拇指:“有你這個副導演,我可省心不少。”張末和父親開玩笑:“咱們算不算最佳合作伙伴?”
“當然算。”張藝謀哈哈大笑。
之后的兩年里,張藝謀又拍攝了電影《金陵十三釵》《歸來》,張末仍擔任副導演、剪輯師和字幕師,同時負責字幕的外文翻譯工作。張藝謀驕傲地對朋友說:“張末不只是我的女兒,還是我的全能助手!”
經過近8年歷練,張末有了子承父業的想法。張藝謀當然求之不得,鼓勵她嘗試獨立執導一部電影,于是就有了張末的電影處女作《28歲未成年》。
這部電影從開拍的那天起,張末就承受了沉重壓力,甚至焦慮到失眠,因為它是“張藝謀的女兒執導的第一部電影”。
張藝謀去片場探班,見女兒一臉憔悴,便笑著給她減壓:“小末,你現在是怎么拍也拍不過我的,所以放松心態,做你自己。拍好了,我送你一個禮物。”張末會心一笑,感到輕松不少。
電影拍好后,張末首先請張藝謀過目。張藝謀看罷給出了中肯的評價:“拍得不錯,我覺得很感動。節奏非常好,最主要是講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故事。”父親的肯定讓張末松了一口氣。
最終,《28歲未成年》賣出了1.29億元的票房,助張末獲得了“中國銀幕風云榜”年度新人導演獎,以及“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頒獎典禮”最佳處女作獎。
張末終于實現了從父親的助手、合作伙伴到導演的跨越。
? 張末接班張藝謀:父女情深聯手玩“狙擊”
張藝謀曾許諾送給張末一份禮物,但這份禮物遲遲未到。
2020年的一天,張藝謀帶了兩把玩具狙擊槍來找張末,并打開電腦跟她興致勃勃地談起了有關狙擊手和狙擊槍的事。
張末不明所以:“爸,今天怎么突然跟我說這些?”
張藝謀愣了一下:“上回電影拍得不錯,這是送你的禮物呀!”
張末忍不住大笑:“就一把玩具狙擊槍?”
張藝謀隨即拿出了電影《狙擊手》的劇本:“要不要一起來玩狙擊?”原來,他要邀請張末跟他聯合執導一部電影。
《狙擊手》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戰場,講述的是中國志愿軍戰士在敵我軍力懸殊的情況下,與美軍精英狙擊小隊殊死較量,以“中國智慧”戰勝敵軍的英勇故事。張藝謀被這個故事震撼了,加上他出生于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的1950年,覺得自己與這場戰爭有“緣分”,應該為這場戰爭拍一部電影。
張末恍然大悟,鄭重地說:“這部戲有重大意義。能跟張大導演合作也是我的榮幸!”
由于故事發生在寒冬,電影的開機儀式被安排在一年中最冷的1月份。在開機儀式上講話時,張末的鼻子凍得通紅,但她內心很興奮。首次跟女兒聯合執導一部電影,張藝謀也很開心,滿臉笑容地聽女兒講話。
這次拍攝,兩人分工明確,一人拍攝一半內容。張藝謀負責拍攝志愿軍的部分,張末拍攝美軍的部分。時間有限,他們必須兵分兩路同時拍攝。拍攝場地一個在山的南坡,一個在山的北坡,父女倆各管一邊,因此很難進行現場溝通。
開拍后的頭幾天,張末很擔憂,自己經驗有限,父親成熟老練,兩人的風格不一樣,而且她拍的是美軍的戲,父親拍的是志愿軍的戲,語言上也不統一,會不會出現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風格?
于是,她時常從南坡跑到北坡了解情況。因距離較遠,即便是快跑,單程也要15分鐘,還要經過一個陡峭的山洼地帶。
張末跑了幾個來回,有點跑不動了,有一次還在途中摔了一跤,渾身是泥。
張藝謀看了既心疼又好笑,忍不住對她說:“你就在那邊吧,別往這兒跑了。咱們晚上到剪輯房再詳聊。”但另一方面,張藝謀看到了張末對工作的執著、認真與追求完美的態度,又感到很得意,覺得女兒很像自己年輕時的樣子。
有天晚上父女倆在剪輯房交流拍攝情況,聊到很晚。當張末背過身去倒了一杯熱水,再轉過身時,發現父親已經靠在椅背上睡著了。
那是她第一次近距離觀察父親:他頭發花白,容顏滄桑,為了跟女兒聯合執導一部電影,不顧七旬高齡陪她熬到深夜。那一刻,張末心里揪著疼,眼淚簌簌滑落。
她想,父親老了,不能再讓父親這么熬夜了。很快,她想了個辦法,拍攝時在面前放兩臺監視器,同時能看到兩邊的拍攝現場。
這樣,她就能隨時在畫面風格上與父親保持一致,晚上就不用再花大量時間一起討論了。
2021年12月底,父女倆攜《狙擊手》現身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活動現場。有記者問張末:“是否準備接班張藝謀?”
張末說:“在(《狙擊手》的)故事里,是一個士兵完成了班長的傳承;在故事背后,則是一位女兒完成了父親的傳承。”從父女倆的言談舉止不難看出,如今的他們父女情深,已完全沒有隔閡了。
END
作者:羅倩儀
編輯:壯青青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
第一時間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