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過《哈利波特》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又在另一部新作《天才計劃》(又名《逃離比勒陀利亞》)中綻放風采。
《逃離比勒陀利亞》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扮演蒂姆·詹金,是兩名南非白人中的一員。
(資料圖片)
他出身優秀家庭,卻是一個不守本分的白人,至少在當時的南非政客眼中是這樣。
電影的地點便是在一個混亂、極不人道的南非,白人肆意屠殺著黑人,沒完沒了的種族沖突,黑人的抗爭總受到鎮壓,白人軍警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對手無寸鐵的黑人開槍,包括小孩、婦女,老人。
蒂姆·詹金憤怒當局的作風,他支持曼德拉這些為了自由而奮斗過的勇士,也立志做一個白人版的曼德拉,于是他參與了黑人的抗爭陣營,很多白人都恨他,黑人卻把他當成知心人,奮斗的目的就是建設一個沒有種族歧視,能民主自由的南非。
他和另一個白人同志斯蒂芬·李都加入了一個叫“非洲人國民大會”的組織,這組織在南非屬于違禁組織,經常受到秘密警察的迫害和監視。他們在一次發傳單的行動中,制造了爆炸,很快就被趕來的秘密警察包圍,逮捕,立刻進行審判,押送到一個叫“比勒陀利亞”的白人監獄收押。
蒂姆憑借聰敏的頭腦與堅強的意志化身“開鎖匠”,最終逃出了比勒陀利亞監獄,繼續自己的反種族歧視之路。
這是一場由犯法方法擺脫自己特權階級身份的預謀。蒂姆和他的朋友,在被判處12年和8年有期徒刑后,開始了長達404天的越獄之旅。
雖然取材自反種族隔離活動家詹金的傳記,但本片并未將重點放在反種族隔離上,而是極大程度的去政治化,通過兩人入獄、越獄和被赦免三個時間節點交代當時的社會背景,并集中對越獄這一過程進行細致入微的描繪,輔以演員們的出色表現,在深入細致的刻畫了反種族隔離斗士的形象的同時,給予了觀眾極強的代入感。
本片還給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越獄方式——配鑰匙,然后從監獄大門走出去,堂堂正正追逐自由。各類越獄片冰糖也看了一些,如此直白不做作的方式還真是第一次見。
從進監獄的第一天起,詹金和李就在計劃著越獄。和大多數越獄片一樣,他們也在監獄里遇到了一個真心幫忙且熟知監獄每一寸的“老犯人”——丹尼斯和一個志同道合有著共同目標的“同伙”。但作為當時南非最森嚴的監獄,這里就像一座水泥墳墓,唯一的出路就是穿過鐵柵欄。
白天接受著一遍又一遍的高壓檢查和繁重的體力勞動,晚上苦思越獄之道,盡管艱難但他們從未放棄。很多個夜晚,詹金都坐在床上盯著鎖。
15扇門,39把鑰匙。第404天,他們成功打開了所有的門,走上了漫漫逃亡路,直到1991年才被正式赦免。
看過不少越獄題材電影,大部分都在強調越獄技巧、脫困絕招,看著很視效奇觀,但是真的較真起來,花架子居多,真到了監獄里面,普通人都只有乖乖坐牢的份。
所以當蒂姆頓悟到自己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知識來突破的時候,我立刻想到一句經典的話——“人無法賺到自己認知以外的錢”,同理,人不能靠自己認知以外的技術逃出監獄。
蒂姆的朋友是幸運的,他們有蒂姆這個機械天才,而更多的人,都會是丹尼斯,面對不可知的結局選擇安于現狀。
本片與其他越獄片相比,少了些燒腦炫技,多了些紀實描寫。全片沒有夸張的鏡頭和絕妙的巧合,故事線十分簡單,劇情上還有不少BUG,但貼合普通人的情緒表達,行為反應,以及獄友間互幫互助的些微溫暖都使得觀影過程十分舒適愉悅。
此外大量平視視角中近景的畫面,也讓片子的共情感更強。
總的來說,《逃離比勒陀利亞》算得上一部較為新穎的越獄題材劇,影片的立意和演員的表演都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但當年的《肖申克的救贖》《逃離索比堡》《金蟬脫殼》,高超炫技又酣暢淋漓,讓人依舊忍不住對比。
當哈利波特長大后決定去越獄時,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場關于自由的泅渡,也是去政治化語境下的個體拼搏。
種族沖突永遠存在,然而覺醒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