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愛的朋友們》,是韓國TVN電視臺十周年的特別企劃劇,講述著一群老人的故事。同樣不以愛情為主線的還有《請回答1988》,這兩部劇簡直是心頭最愛前幾名!
這兩部的評分實打實的高,沒看的一定不要錯過!如果說《請回答1988》關于青春與成長,那這部劇就是關于人性與老去。
(相關資料圖)
這部劇沒有讓我們姨母笑不停地絕美愛情,僅有女主樸莞和求婚當天意外殘疾的男友延河的糾結與心酸。
我想,大家一開始的想法多半和阿莞一樣都是拒絕,年輕人更熱衷于新鮮、熱血的事物,而老人也直接劃為無趣、麻煩的行列。
劇情的理想走向,阿莞為了完成媽媽的心愿便決定寫下這群老人們的故事。這部劇就像是在阿莞筆下互動式講述,把我們拉進老年人的世界、看看他們的荒誕人生。
媽媽蘭熙因為誤會英媛阿姨沒有告訴她丈夫出軌的事怨恨了30年;
喜歡和年輕人玩的忠楠阿姨,甘愿無數次充當冤大頭,但就在急發闌尾炎住院后意識到哪些朋友才更重要。
就算怨恨過、爭執過、無視過,但只要一回頭便會發現他們一直在左右,彼此牽掛、有事全員出動。
現實中,我們摯友三兩,小概率才會遇到一群一直同行的朋友。從小一直要好的伙伴會因為現實因素很久見上一面,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會有新的朋友出現陪伴走一段路。
鬧過矛盾的朋友,如果不是刻意見上一面,估計也很難再有交集;就算有機會解開心結也不會像從前般無話不談。
最后一幕八個老人排排坐下,望著大海、夕陽,我想這便是友情最好的模樣。老了還可以一起喝酒八卦、打鬧旅行,算是他們歷經苦難后唯有的一點甜。
最后的這一幕,讓我想起另一部韓國電影《陽光姐妹淘》的結局七姐妹的聚齊是在其中一位大姐春花的葬禮上。她們跳起曾經的舞,回憶起曾經趴在床上打鬧、一起去教訓高中生的時光。
真正的友情是不褪色的戰袍,曾經的回憶會在重逢時被喚起。比起《陽光姐妹淘》在葬禮上的重聚夾雜著遺憾來說,我更喜歡這群老人們的在路上的和諧畫面。
想起楊冪在之前的采訪里被問到:“最受不了變老還是變胖?”她果斷回答:“更受不了變胖”。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我們好像可以改變很多事,但唯獨這件事我們無法改變。
看著劇中分分鐘要搞瘋阿莞的老人們,忽然明白這或許也是我們老去的樣子,一點不美麗。困境與殘酷的加劇,現在想想都有些窒息。
當人老后害怕孤獨,需要陪伴。蘭熙媽媽希望時常見到女兒,就算送個泡菜、罵上幾句也想見上一面。而阿莞卻說:“和媽媽做朋友,一個月見一次就好。”
劇中的喜慈阿姨在在丈夫死在壁櫥里之后,要開始一個人的生活。偷聽到兒子們爭執地說:“為什么留下的是媽媽?”喜慈阿姨暗自委屈、難過,害怕成為累贅時想過跳樓、車禍、跳江幾種自殺的方式......
那最后為什么活下來了呢?是因為江邊的月亮。
當她癡呆越來越嚴重時,她越發愧疚自己發燒過世的大兒子,總是在深夜跑到教堂去懺悔;當看到小兒子在自己和懷孕的兒媳之間兩頭跑時,她選擇了去療養院,怕自己成為累贅。
劇里喜慈阿姨呆在療養院不肯走時,想到爸爸也曾說過:“等老了就去養老院,這樣大家都舒心”。
之前每次聽到都強烈反對,而現在卻反對中有著些許無奈。看劇本是消磨時光的娛樂活動,而這部劇真實、細膩到時不時地代入自己,時常產生危機感。
在事情未發生之前,我們都可以很灑脫的面對一切。
老去的人們比如我奶奶,也常會把生老病死掛在嘴邊。有時覺得死亡是一種解脫,但要真正直面死亡時內心還是很恐懼。
在這部劇里,有一集他們可以開開心心一起去拍遺照,希望最后那張照片是美的。
但在后來雙芬外婆突然嘔吐、媽媽蘭熙肝癌做手術、喜慈阿姨癡呆游走街頭時,他們也無法坦然面對。
還記得前幾天刷到的一個短視頻:在日本,一些年輕人在附近開公司,一個喪偶58年的老奶奶在每月10號會問這幫年輕人借一次錢,25號再還回來。
當阿莞在得知媽媽得肝癌時,她首先想到自己要怎么生活,這一次是不是又要食言與延河的約定......后來她和媽媽去旅行,她一個人躲進衛生間為自己自私的想法不恥,連扇耳光。
忠楠阿姨應該算是劇中活得最通透、直接的一位老人,她說:“父母與子女的和解。只有在臨死前。”
好像真的是這樣,當一件事像食物一樣變得有保質期時,人們才會多加注意這最后的時效。但不同的是,壞掉的食物我們可以再買,但人只會擁有最后的遺憾。
國產劇喜歡歌頌父愛母愛的偉大,為我們做過多少事,而這部劇直接撕開我們面對父母時的索取和厚臉皮。
除了我們,父母其實還有很多事可以做,甚至會讓他們更快樂,但父母習慣了把對我們的愛放在首位。
這部劇就像是我們老去生活的參考,甜蜜又苦澀。老人也有著自尊與驕傲,只是歲月與經歷讓他們多了一份無力與隱忍。
年輕時的期待與苦惱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削弱,反而會更珍惜最后可以任性時光,少些遺憾。不會等被問及如何總結這一生時,像雙芬外婆一樣只能說一句:“沒什么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