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電影市場,貓眼、淘票票兩個主要購票平臺的影片想看數據,是體現一部影片真實前期熱度的最直觀方式之一。
這樣巨大的前后熱度反差,顯然有些反常。而這組物料究竟打中了觀眾的哪些訴求,則是我們作為行業觀察者所在意的。
(相關資料圖)
亦舒代表作再登大銀幕
《喜寶》是著名香港作家亦舒的代表作,原作小說于1979年出版,最早曾在1988年被改編為電影。時隔32年,《喜寶》又被重新搬上了大銀幕。
或許并非人人都看過小說和首版電影,但你一定見過這句出自《喜寶》的名句:
“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錢,如果兩樣都沒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這部作品誕生于香港的黃金年代,用金錢和物欲填滿的消費文化遍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在巨大的物質誘惑與通過奮斗實現自我價值面前,故事的主角姜喜寶選擇了前者。
《喜寶》終極預告
故事中,出身貧寒的劍橋女學生姜喜寶,在飛機上偶然結識了富家女勖聰慧,卻在一番糾葛后做了富家女父親勖存姿的情人。
最終,姜喜寶通過捷徑得到了一大筆遺產,能夠用錢買下任何她想要的東西,卻再也找不回愛的能力;富家女勖聰慧卻選了截然相反的路,拋下財富,毅然做回一個普通人。
其實僅憑故事脈絡就不難發現,盡管這部小說創作已經是四十年前的事,但放在當下社會完全沒有過時。甚至可以說,相較首次改編時內地的社會環境,這一版《喜寶》反而更貼合真實。
誰在迎合消費主義?
雖說仔細琢磨后這樣的“高配拼多多”未免有些虛構色彩,但之所以在網上得到了如此大聲量的反響,足以體現消費主義已經深入許多人的生活,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身邊的消費主義嗤之以鼻。
在現在的社交平臺上,“有錢人”越來越多,曬豪車、曬豪表、曬包包,更有網友調侃某些社交軟件上的用戶人均收入百萬。
影視作品也在助長這種浮躁的心態。各類言情劇主角輕輕松松就能邂逅富家公子,就連一些標榜著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展現出的也是遠超現實生活水平的虛構真實。有人自知清醒,權當看了篇想象文學,也有人深受其害,成了消費主義的“奴隸”。
很多人嘲笑《小時代》的世界物欲橫流,但現實中,追逐《小時代》的人卻在這些外力的推波助瀾下愈發泛濫。拜金虛榮,過度消費,這種畸形的消費觀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洗腦”。
《喜寶》的視頻物料,就完全抓住了這部分人群的消費主義心理。
“你搶了我男人,我就做你后媽”——這樣一段語出驚人的發言配上電影中女主角被富豪追捧的片段,香車、鉆戒、城堡、悠揚的BGM,竟有了些浪漫的意味。
“說實話,這樣的老頭感情更深。”
“這樣的老頭兒誰不愛啊,有氣質有顏值又有鉆石和城堡。”
“我覺得錢比愛重要,別說我物質,我可以忍受得不到愛,但我沒錢就活不下去。”
有關金錢與愛情的議題,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人們所探討的、思考的、選擇的,四十年前如此,四十年后亦然。而《喜寶》片方這次做對的,就是把影片中最大的矛盾和看點,也是觀眾們最感興趣的議題,精確地發掘出來,打中受眾。
其次就是市場。今年國慶檔已經落幕,8天近40億的票房產出為處于復蘇階段的市場起到了積極提振作用,也助推了多部新片在近幾日密集宣布定檔。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目前,臨近周五上映的《喜寶》預售總票房54萬,其中首日預售票房49萬+。
針對《喜寶》這部影片,在近期集中投放物料之前倒也并非毫無討論度。早在17年影片宣布開拍之時,影片選角就在網上遭遇了兩極分化的評價,其境遇與《第一爐香》類似,但整體熱度卻小了許多。
是這屆觀眾太難伺候了嗎?其實不然,大家只是越來越專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