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THR》的影評人布萊恩談論了漫威的計劃,《美隊》進入了拍攝流程,這部電影的爭議比較大。布萊恩期盼《美隊》轉變思路,這部作品才能轉型成功。埃文斯在觀眾們心中的地位無法取代,安東尼·麥凱在《獵鷹與冬兵》之中很受歡迎,山姆·威爾遜接過盾牌的時候,影迷們也沒有意見。然而這個角色成為了新版《美隊》,觀眾們接受不了這種操作很正常。如果這部電影能夠轉變思路,漫威粉絲們的思路也能跟著轉變,新版《美隊》可以走出原版《美隊》的陰影。漫威在劇集方面的領先優勢很大,《驚奇少女》在迪士尼頻道的上映效果良好,布萊恩也評價了這部作品——奧貝德讓《驚奇少女》具有洞察力。
從《驚奇少女》的受眾群體來看,這部作品的主要粉絲群體是青少年,觀眾們的年齡與主演伊曼·韋拉尼相仿,布萊恩認為這是好事情,影迷們可以與卡瑪拉·克汗共同成長。漫威將來還能拍攝《驚奇少女》的續集,而且布萊恩建議在《復仇者聯盟》或者其他MCU的綜合系列當中,卡瑪拉·克汗這個角色可以委以重任,該片如何體現洞察力呢?原本布萊恩期盼這部系列呈現出“少女版《驚奇隊長》”的模式,然而奧貝德讓這部劇集的主旨非常明確,脫離了相關角色的牽連。奧貝德·奇諾伊是《驚奇少女》的導演之一,她塑造了這個角色乃至整部系列的洞察力。
這部劇集的導演特別多,也是漫威工作組被人詬病的地方——一部投資力度不是很大的劇集,為何弄出了那么多導演?在這些創作人員當中,除了《糖果人》的導演尼婭·達科斯塔比較有名之外,其他人都是菜鳥。在創作組的結構當中,布萊恩指出三分之二的編劇是女性,這可能就是奧貝德決定讓該片富有洞察力的主要來源:女性電影人的思維更加細膩,她們的想象力更加天馬行空,她們在女性英雄(還是異族人)的設定上面,本身就需要強調作品的主動性,而不是讓劇集呈現出“讓別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顯然,奧貝德很好地把握了《驚奇少女》的脈絡,該片的收視率不管如何,布萊恩認為該片已經成功了。
漫威其他作品的成功,標志著新版《美隊》的壓力很大,實際上這部作品完全可以叫做《山姆隊長》。總之,MCU工作組繼續想在經典系列上面“吃老本”,大家都明白這種心態。然而在布萊恩看來,這本身就是《美隊》轉型的奇跡,畢竟在漫畫領域,《美隊》本身就是群體,只不過史蒂夫·羅杰斯在大熒幕上面太著名了,導致了粉絲不能接受其他人接過隊長盾牌。轉型成功的基礎,實際上就是該片在創作的時候需要轉變思維。筆者(沾沾自喜看電影)覺得DC那些大熱系列可以詮釋這個觀點——新版《蝙蝠俠》上映前夕,口碑根本不好,輿論指向了里夫斯的作品就“撲街”。
當《新蝙》上映之后,票房連創佳績,因為里夫斯轉變了思維,導演組轉變了以前各種版本的《蝙蝠俠》思維。再看看漫威在第四階段的熱門電影,《英雄無歸》能夠支撐著票房,并不是因為荷蘭弟的粉絲多,大家期盼著該片的出現,而是因為這部系列相對于《英雄遠征》來說,有了思維方面的額轉變,粉絲們才能保持新鮮感。既然《美隊》換人了,創作思路也要跟著變化,MCU作品才能保持經久不衰。所以說,布萊恩期盼《美隊》轉變思路。
韋拉尼雖然不是超級大美女,不過布萊恩認為這種形象的女演員非常契合漫威粉絲的要求——這是一個養成系的偶像,大家可以與《驚奇少女》一起成長。影迷們觀看這部劇集的感受,實際上與荷蘭弟版本的《蜘蛛俠》差不多,這都是養成系的超級英雄。當然,卡瑪拉·克汗還被人賦予了其他使命,奧貝德這位編劇主導了這部作品的價值觀,她讓《驚奇少女》具有了洞察力。影迷們觀看這部系列的同時,作品也在洞察粉絲們的內心世界。奧貝德的影片就展現了這種“三棱鏡”的方式,她賦予了劇集生命力,該片自然也就具備了洞察力。這種洞察力讓創作組和影迷們可以互動,所以布萊恩強調,奧貝德讓《驚奇少女》具有洞察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