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意大利導演賽爾喬·萊昂內執導的影片《國外往事》在戛納電影節首映。
據相關新聞報道,這部電影在戛納放映結束后獲得長達20分鐘的掌聲,夸張到連在戛納節慶宮對岸餐廳吃飯的人都能聽到。
(資料圖)
如果按戛納的掌聲來推測,這部電影應該是一部獲獎無數的全球經典,但實際上《國外往事》公映后遭遇全面失敗。
它并沒有參加戛納電影節的任何一個競賽單元,只是借戛納的機會進行首映。
隨后只獲得國外電影學院獎和金球獎的獎項和提名,一項奧斯卡提名也沒有。
影片同時在商業上也巨虧,全球票房僅547.3萬,只收回了投資成本的1/6多。
另外片中對女性的暴力場面,還遭到很多人詬病。
這個結果對導演賽爾喬·萊昂內打擊很大,因為《國外往事》是他推掉《教父》的導演邀約,付出17年時間構思和準備,并用近1年的時間辛苦拍攝的心血結晶,最終卻沒有得到當時廣大觀眾的接受。
再加上拍攝期間他殫精竭慮,過度勞累,加劇了本來已有的心臟病風險,賽爾喬·萊昂內在《國外往事》上映五年后就死于心臟病突發,這部電影成為他的絕筆。
就像歷史上很多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當時都不被人們所接受,慢慢穿越時間才成為經典。
《國外往事》也是這樣一部“慢熱”的電影。
它的“慢熱”和導演精雕細琢的創作風格有很大關系。
賽爾喬·萊昂內是一位很低產的導演,一生只導演了7部長片(*備注:統計口徑不同,也有統計為8部或9部),但他的這7部長片都擲地有聲,每一部都稱得上經典。
這7部電影中有5部都是西部片,包括“鏢客”三部曲和“往事”三部曲中的兩部,開創了意大利導演拍西部片的流派“通心粉西部片”(意式西部片)。
其中“鏢客”三部曲還捧紅了當時專門演西部牛仔的演員“東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而他只拍了一部黑幫電影《國外往事》,就在“黑幫電影”歷史上留名。
萊昂內導演特別擅長將故事史詩化,以緩慢的全景式的圖景展現給觀眾。
史詩電影是自電影發明以來就在意大利本土非常流行的一種類型,取材往往是古羅馬傳說或其他歷史題材,篇幅很長,節奏也很緩慢。
萊昂內出生于意大利默片電影大師家庭,在正式成為導演之前,就長期在意大利史詩片劇組中擔任編劇、副導演、助理等職務,這些經驗塑造了他的導演風格。
《國外往事》也像一部國外黑幫史詩,而不像一部我們傳統上認為的黑幫片。
電影改編自一位前黑幫成員的半自傳體小說,作者的筆名叫哈里·格雷。
他的本名叫赫歇爾·戈德堡,是一位國外裔猶太人,4歲隨父母移民國外,輟學后成為一名幫派成員。
哈里·格雷在自己五十多歲因事故住院,開始將自己過去真實的黑幫經歷寫成書
他創作的第一部黑幫小說《頭套》(The Hoods)于1952年出版。
主人公“面條”其實就是哈里·格雷以自己為原型創作的人物。
萊昂內導演在1967年看到這本書,并萌生了把它拍成電影的想法,他認為這就是他心目中“國外黑幫”的樣子。
雖然萊昂內導演是意大利人,但他拍的《國外往事》并不是以意大利黑手黨為原型的而是猶太黑幫。
在影片籌備期間,萊昂內導演還約見了幾次這位“面條”的原型,聽他親口回憶自己的黑幫往事。
受這幾次談話的啟發,導演最終將電影處理成非線性敘事,把老年面條、成年面條和青少年面條三條時間線交織在一起,展現了一位猶太黑幫大佬的沉浮史。
這部電影的時長非常長,細節也很多,其中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是電影最后的時尚式結局,也就是那場垃圾車卷走老年麥克斯的戲。
這場戲的作用是讓觀眾“抽身離開”,結束這兩三個小時的黑幫回憶之旅。
關于這場戲,萊昂內導演故意把它設置成模棱兩可的樣子。麥克斯到底有沒有被垃圾車卷走?是他主動跳進去的還是被人強迫的?而被卷走又是什么意思?
這些問題導演并不想給出一個明確答案,而是留一個時尚式結局,甚至出現在垃圾車旁邊的人是不是麥克斯都不一定。
導演在拍這場戲時用的是麥克斯飾演者的替身,而不是詹姆斯·伍茲,就是為了保持神秘感和朦朧感。
對這段戲最常見的解釋是麥克斯自己跳進垃圾車身亡了,但這個解釋也站不住腳,因為在麥克斯消失前他有一個向前走的動作。
這個動作明顯是想走向“面條”,可能他還有想和“面條”說的話。
既然他有這個動作和意圖,那么就說明麥克斯不太可能是自己跳進垃圾車的。
所對這個結局還有另外一種解釋,也就是麥克斯(也就是貝利秘書長)是被暗殺的。
在《國外往事》4小時版本中,其實中間出現過一次結尾那輛垃圾車,這個細節也許可以解釋垃圾車的謎語。
電影中間的垃圾車出現的契機是老年“面條”重回故地,在他去憑吊三位被他害死的兄弟的新墓碑時,他發現有一輛車跟蹤他,于是“面條”就記下這輛車的車牌號,并一直追蹤到一座巨型豪宅門口。
在這座豪宅門口,那輛編號35的垃圾車正在作業,“面條”看了看這輛垃圾車也若有所思。
當他疑惑時,那輛跟蹤他的車從豪宅里開出來,沒走多遠就爆炸了。
事后“面條”從新聞得知,這輛車屬于商務部秘書長貝利。
貝利此時正陷入了一場政治風波,凡是和此事有關的位高權重者都有生命危險。
但當時車上坐的人并不是貝利本人,而是負責調查貝利的檢察官。
也就是說,這次汽車爆炸也許是針對貝利本人的,但他沒在自己的車上,僥幸躲了過去。
此時的貝利秘書長,也就是老年麥克斯,時刻面臨著被暗殺的風險。
他做過的壞事太多,得罪過的人太多,想弄死他的人也太多。
而那輛兩次都出現在他家門口的垃圾車,很可能就是想暗殺他的人擺在他門口的眼線。
第一次汽車爆炸炸錯了人,第二次正好遇到貝利單獨走出家門口,就將其暗殺。
關于麥克斯消失在垃圾車旁邊,還有一種解釋也有其合理性。
就像麥克斯和“面條”小時候戲耍對方的把戲,在垃圾車第一次出現這場戲之前,是成年“面條”和麥克斯鬧別扭的一場戲。
“面條”和麥克斯團伙搶完鉆石后,“面條”說他不會背叛兄弟并把車開進水里。
然后“面條”就像小時候麥克斯假裝淹死戲耍自己那樣,也假裝沒有浮出水面,想看看麥克斯到底在不在乎自己。
而當夾起水里垃圾的夾子打開后,導演用了一個相似性剪輯,轉場到貝利秘書長家門口的垃圾車。
我們都知道,《國外往事》整部電影都是非線性敘事,三條時間線交叉在一起。
這兩場時間、空間都不連貫的戲,卻以一種連貫的方式組接在一起,說明他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
也許麥克斯消失在垃圾車旁邊,就像他小時候他和“面條”開的玩笑,就這樣永遠離開,不知去向。
之所以說垃圾車這場戲的作用是帶觀眾“抽身離開”,是因為電影最后一個鏡頭落在成年“面條”吸大煙后露出一個詭異笑容。
由此很多人解讀,這個笑容其實是一個時間標尺,在這之前的青少年戲部分其實是“面條”的回憶,而這之后老年的部分卻是“面條”因害死兄弟,并在大煙的作用下想象出來的,并不是真實發生的。
垃圾車卷走麥克斯正是他想象的最后一個場景。
因為他當時在抽大煙,而且即將回過神來,所以這個地方就被模糊處理,很像一個人神志不清時產生的錯亂。
而且在垃圾車和最后回到大煙館兩個場景之間,還加了一段“面條”看到3輛車駛過的戲。
如果老年“面條”這些戲份是真實發生的,那么他所在的時間應該是60年代。
而垃圾車把麥克斯卷走后駛過的3輛車,以及車上人的裝扮卻都是30年代的。
這三輛滿載三十年代飲酒狂歡的車,象征著“面條”三十年代“禁酒令”解除前巔峰時期的追憶。
這也是一個“面條”精神錯亂,即將從大煙的作用中醒來的佐證。
無論怎樣解釋,《國外往事》的結尾都非常耐人尋味,每次看都會有新的理解。
這就是一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能獲得屬于自己的理解和愉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