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摘要:1962年以二戰期間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為背景拍攝的戰爭巨片《最長的一天》,場面恢弘,全景式再現了諾曼底登陸第一天。一晃六十年過去了,別說是諾曼底登陸為題材的戰爭片,就是戰爭片,都沒有一部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絕對是戰爭片中的天花板。
圖1:影片《最長的一天》片頭
【公告:本號在今日頭條新開關聯賬號“知兵堂老周”,敬請大家關注支持】
1962年以二戰期間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為背景拍攝的戰爭巨片《最長的一天》,場面恢弘,全景式再現了諾曼底登陸第一天。一晃六十年過去了,別說是諾曼底登陸為題材的戰爭片,就是戰爭片,都沒有一部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絕對是戰爭片中的天花板。
這是為什么?
首先是底子好,影片改編自著名軍事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紀實小說,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二戰期間作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跟隨盟軍轉戰歐洲、太平洋戰場,撰寫了大量戰場新聞,戰后又采訪數百位戰爭的親歷者,上自艾森豪威爾、朱可夫、曼施坦因這樣的雙方高級將領,下到最普通的小兵,寫出了著名的二戰三部曲《最長的一天》、《遙遠的橋》和《最后一役》,都大受好評,像這本《最長的一天》就被翻譯成20種文字,全球總銷量超過1000萬冊。而且這三部小說都被搬上了銀幕,拍成了三部經典的戰爭影片《最長的一天》、《遙遠的橋》和《帝國的毀滅》。
至于片名“最長的一天”源自德軍著名的戰將,有著“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當時擔任負責西歐海岸防御的B集團軍群司令官所說的一句名言:“登陸最初的24小時,是最關鍵的,對于雙方來說,這都將是最長的一天。”
其次,電影本身也是大咖云集,創作團隊陣容極為豪華。瑞恩本人也是編劇之一,另外兩位編劇是羅曼·加里和詹姆斯·瓊斯,所以影片最大程度忠于原著,可以說將原著的精華用電影表現出來了。由肯·安納金、安德魯·馬頓、 伯恩哈德·維基和達里爾·F·扎努克四人聯合執導。這些編導都是當時的大牌,演員就更不用說了,60年代最炙手可熱的大明星約翰·韋恩、亨利·方達、羅伯特·米徹姆、理查德·伯頓還有法國女影星埃瑞娜·德米克聯袂主演,日后紅極一時的肖·康納利在劇中也不過只是演個龍套,絕對的全明星陣容。
圖2:肖·康納利在劇中也不過是演個龍套
就連當年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聽說要拍攝諾曼底題材的大片,非常希望能在片中出演自己,但是由于十幾年里變得太大,化妝師很難把他變回當年的相貌,最終只好放棄了這個想法。
不過,片中真有不少人當年親身參加了諾曼底登陸,例如扮演英軍突擊隊指揮官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是英軍第6傘兵師第5傘兵旅第7團的上尉,參加了在諾曼底的空降行動;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尤其是約瑟夫·洛當年就是負責攻占奧克角的游騎兵第2突擊營的士兵,在片中他再次攀爬上了這座三十多米高的懸崖。
圖3:飾演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曾參加過諾曼底戰役
除了有名有姓的演員,美國、英國和法國還派出了2.3萬名軍人來充當群眾演員,這在西方電影史上也是很罕見的。道具方面,美國海軍可謂鼎力相助,派出了22艘艦艇參加拍攝。飛機方面,劇組找到了還在使用二戰老飛機的西班牙和比利時空軍,租借了2架梅塞施密特Me-109戰斗機和2架“噴火”戰斗機。原本劇組是準備向軍方借用傘兵來拍攝空降鏡頭,但才剛開始拍攝,就有兩名傘兵受傷,因此劇組只好放棄了實拍傘兵空降的打算。不過在拍攝中,劇組也有意外收獲,在諾曼底海灘無意中挖出一輛當年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英軍M4“謝爾曼”坦克,這輛坦克經過清洗和修復后,很自然參加了影片的拍攝。
由于拍攝時間距離諾曼底登陸只有十七年,所以不少當年的武器裝備都還容易找到,所以劇組在武器道具方面還原程度相當高,這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
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為這部巨制大片,投資高達1000萬美元,1960年代的1000萬美元相對于今天的3億美元,而且這部影片還是黑白片,這樣的巨額投資絕對堪稱天價。在拍攝《最長的一天》的同時,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還投資了4000萬美元拍攝另一部大片《埃及艷后》,因此資金周轉陷入困境,差點幾乎破產。在影片拍攝過程中,最后資金還是出了問題,導演達里爾·F·扎努克不得不壓縮成本,最后還自掏腰包墊付,才使得影片沒有因為資金問題而夭折。
有了這樣的硬件軟件的加持,影片的質量自然可想而知,影片獲得當年度奧斯卡獎5項提名,并最終獲得了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兩項大獎。
圖4:《最長的一天》海報
影片通過盟軍、德軍和法國三條主線,相互轉換結合來表現這場大戰役的第一天,應該說影片的導演和剪輯師功力還是很強的,三條主線來回切換,非常順暢,完全沒有違和感。三條主線交會融通,呈現出一場大戰役的恢弘場景。《最長的一天》被公認為戰爭巨片,如果光說戰爭場面,論群眾演員的數量,武器道具的數量,恐怕不少蘇聯二戰電影的場面都要勝過《最長的一天》,但在電影史上,對于《最長的一天》的贊譽和評價,卻遠遠超過了這些蘇聯二戰影片。
這又是為什么?
因為《最長的一天》不但有大場面大人物,更有小細節小人物,而且恰恰是這些小人物的細節,反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比宏大的戰爭場面都要記憶深刻。
法國條線上都是小人物,有一戶居住在海邊的人家,看到盟軍戰艦萬炮齊轟,甚至都有炮彈落到了自己家房子上,男主人都毫不在乎,還拿出了珍藏的法國紅白藍三色旗,在窗口拼命揮舞,為期盼已久的反攻高呼“萬歲!”;還有一個抵抗運動的成員,在收到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暗語指令“約翰長著長長的大胡子”,興奮地在屋子里猶如無頭蒼蠅到處亂竄,最后連收音機都沒關就放進了櫥柜,隨后他就和戰友立即行動炸斷了德軍了電話線。而飾演這個小角色的就是在《虎口脫險》里扮演油漆匠的法國著名笑星布爾維爾;還有一位女修道院的院長,帶著十幾名修女,冒著紛飛的子彈來到戰場上救護傷員,對于要求她們撤離的士兵,非常平靜地表示,“她們都是優秀的護士。”然后對修女說:“照顧好傷員。”面對戰爭和死亡,這份平靜和從容,令人感動。
圖5:《最長的一天》中的布爾維爾
在德國條線上,有高級將領,不過給觀眾印象深刻的不是要回德國給妻子過生日的隆美爾,也不是貴族出身自視高貴,說什么也不愿意給“波西米亞下士”希特勒打電話的龍德施泰德元帥,也不是那位只顧著打橋牌,自稱已經年紀大了不會激動的第15集團軍司令薩爾穆特上將,第15集團軍是西線德軍戰斗力最強的部隊,部署在德軍認為盟軍最可能登陸的加萊地區;而是那位戴著眼鏡瘸著腿,正巧6月6日過生日,在“戰爭游戲”的圖上演習中大獲全勝的將軍,這位將軍的原型就是德軍第84步兵軍軍長馬克斯中將,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一只眼睛,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一條腿,但這位殘疾的將軍,在德軍中卻被公認為智謀過人,深得部下愛戴,他在圖上演習中扮演艾森豪威爾,指揮盟軍利用風雨之夜在諾曼底登陸,和真實的歷史幾乎完全一致。
圖6:德軍第84步兵軍軍長馬克斯中將
德軍的小人物,同樣給人印象深刻。一個每天早上給海灘哨所送飯的炊事兵,騎著匹老馬,身上掛滿了飯盒,晃晃悠悠沒精打采走向海灘,當最長的一天——D日的早上,他和往常一樣前往海灘送飯,突然看到了海面上密密麻麻的盟軍戰艦,驚恐萬狀要取下背在身后的步槍,結果連槍都拿反了,手忙腳亂地還從馬上摔了下來;一個低級軍官半夜被花園里的動靜吵醒,匆忙穿上大皮靴出去察看,沒有發現剛剛跳傘落到花園里的兩名美軍傘兵,后來又去搜尋擊落英軍轟炸機上的飛行員,結果被飛行員用自衛手槍打死,這才看到原來他的皮靴竟然左右腳穿反了。
還有一位德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和僚機被疏散到偏遠機場,在D日當天率領著僚機起飛,對諾曼底登陸盟軍進行了攻擊,以表示德國空軍還存在。這位由德國著名影星海因茨·萊因克飾演的德軍飛行員,原型是第26戰斗機聯隊聯隊長的約瑟夫·普里勒爾中校,他獲得過騎士十字勛章在戰爭中的最后戰績是擊落101架,而且這101架全部都是在西線獲得的,含金量遠比在東線擊落100架蘇軍戰機要高。當天他確實只率領著僚機烏達契克下士的雙機編隊對英軍的“寶劍”海灘進行了掃射,成為當天德國空軍最著名的一次空襲。實際上德國空軍在6月6日當然不止出動了僅僅普里勒爾的雙機,總共147架次,而盟軍出動了1.4萬架次,幾乎是德軍的一百倍,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國空軍,到諾曼底登陸時已經日暮西山,而制空權的喪失,也意味著德軍不可能阻止盟軍的登陸。
圖7:海因茨·萊因克飾演的德軍第26戰斗機聯隊聯隊長約瑟夫·普里勒爾中校
圖8:第26戰斗機聯隊聯隊長約瑟夫·普里勒爾中校
給人印象最深的德軍軍官自然是由德國演員漢斯·克里斯蒂安·布勒希飾演的德軍第352海防師炮兵團第1營營長維爾納·普洛斯克特少校,6月5日晚盟軍對諾曼底地區的轟炸超乎尋常的猛烈,因此普洛斯克特少校趕到了海灘觀察所,親自觀察海灘動靜——這里就是美軍即將登陸的“奧馬哈”海灘。天亮后,看看沒有什么異常,普洛斯克特決定最后看一眼海灘就回去了,結果望遠鏡里出現了數以千計的盟軍戰艦,于是普洛斯克特趕緊給第352師師部值班參謀布洛克少校打電話報告:“登陸開始了,敵人至少有五千艘船!”“普洛斯克特!鎮靜,別胡說八道!”布洛克回答道,“英國人和美國人加在一起也沒有這么多艦船!”
這時,盟軍戰艦的炮擊開始了,猛烈的炮擊雖然沒有摧毀觀察所,但觀察所里塵土飛揚,灰頭土臉的普洛斯克特少校將電話聽筒放在觀察孔上,讓布洛克少校聽聽炮擊的聲響,“你聽!有沒有五千艘船?”
圖9:漢斯·克里斯蒂安·布勒希飾演的德軍維爾納·普洛斯克特少校第一個看到了盟軍艦隊
盟軍條線的人物就更多了,不過高級將領的鏡頭不多,只有登陸前夕,盟軍最高司令部成員,包括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都在一起聽取最后一次氣象預報,經過短暫討論,艾森豪威爾最終下令6月6日開始登陸。應該說,劇中對這一幕刻畫還不到位,沒有將當時對于氣象預報的重要性充分渲染出來。登陸要選擇月相和潮汐兩者都滿足條件的時間,在1944年6月,就只有月初的5月5日、6日、7日這三天,一開始的登陸日是6月5日,但由于天氣惡劣,決定推遲一天。但6月5日晚,天氣依然沒有好轉,不過盟軍的氣象預報預測未來24小時會有一個短暫的好天氣,此時第一登陸波的部隊已經登船,如果6月6日登陸,天氣依然很惡劣,將會給登陸作戰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而如果不登陸,那就要推遲到7月,推遲這么久,顯然不可能。所以,最后艾森豪威爾拍板:6月6日登陸!這就是最高統帥的職責,當然做這樣的決定面臨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盟軍其他的人物,從師級軍官、營團級軍官到普通士兵,都有表現,既有不同的層次,也更全面展現了這場戰役。
師級軍官一個是由當時片酬最高的美國當紅影星亨利·方達飾演的美軍第4步兵師副師長特迪·羅斯福準將,他堅持要隨第一波部隊一起登陸,為此還向上級遞交了正式申請報告。由于他當時還患有關節炎,行動還是不夠利索,為了不讓上級以此為借口,還故意藏起了拐杖,表現出狀態良好。最終他如愿和第一波部隊一起登陸,登上海灘后發現他們所在的位置比預定地點向南偏離了1800米,但這里德軍防御極為薄弱,因此羅斯福準將就當機立斷,下令就在這里登陸,就從這里向內陸推進!就這樣,第4師所在的“猶他”海灘師在當天盟軍五個登陸灘頭中損失最小的,傷亡加一起才僅有197人。
圖10:亨利·方達飾演的美軍第4步兵師副師長特迪·羅斯福準將
第二位師級軍官是羅伯特·米切姆飾演的美軍第29步兵師副師長諾曼·科塔準將,當時29師和第1步兵師一起是在“奧馬哈”
海灘登陸的,這也是當天盟軍五個登陸海灘中傷亡最大的,高達3474人,超過了另外四個灘頭傷亡的總和,占當日登陸傷亡總數4419人的53.7%。所以“奧馬哈”海灘有“血腥的奧馬哈”之說,在片中也花費了不少篇幅來表現“奧馬哈”海灘的戰斗,
科塔準將在海灘上就激勵士氣,并組織工兵連續爆破,炸開了路障,成功打開了向內陸進軍的通道。不過在片中他說:“留在海灘上只有兩種人,已經死了的人和即將死了的人。”這句話實際上是第1步兵師16團團長泰勒上校說的。
圖11:羅伯特·米切姆飾演的美軍第29步兵師副師長諾曼·科塔準將
英軍軍官有一位帶著風笛手的紳士,他就是英軍第1特種勤務旅旅長希米·洛瓦特準將,他是貴族出身,他從不戴鋼盔,戴了一頂綴著所在團徽章的綠色貝雷帽,穿著淺色羊毛套衫,很是扎眼。第1特種勤務旅從“寶劍”海灘登陸后,沒有絲毫耽擱就馬不停地向內陸挺進,是英軍部隊中推進最迅速的,所以很快就和空降奪取奧恩河大橋的霍華德突擊隊會合。在歷史上洛瓦特準將身邊還真的有位蘇格蘭風笛手比爾·米林,是個身高超過1.8米的大個子,不過影片中的風笛手卻是個小個子,是劇組從倫敦蘇格蘭風笛樂團找來的專業風笛手,而且他也不是隨口亂吹,吹的是蘇格蘭著名的軍樂曲《Scoland the brave》(中文名《蘇格蘭勇士》),這首軍樂曲歷史很悠久,從拿破侖時代開始就是蘇格蘭部隊的軍樂曲了。比爾·米林用過的風笛后來捐贈給了英國戰爭博物館。
說到樂曲,也就順帶說說《最長的一天》中的音樂,除了片頭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因為五的羅馬數字是V,在二戰中盟國方面就是用V來表示勝利,豎起食指和中指成V字形就表示勝利。影片的主題曲是《The Longest Day》,翻成中文就是和影片同名的“最長的一天”,片中就在盟軍艦隊浩浩蕩蕩開往諾曼底時,就響起了這首主題曲;影片結尾,美軍從“奧馬哈”海灘向內陸進發,配樂也是這首。這首樂曲曲調舒涵悠揚,并沒有像《神圣的戰爭》那樣慷慨激昂,反而帶著一股淡淡的憂傷,和整部影片反戰的基調倒是很貼切。這首主題曲由著名的電影配樂大師莫拉斯·杰瑞爾創作,后來又由歌手保羅·安卡填詞演唱,成為一首相當火的流行歌曲,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還翻譯成中文演唱并灌制了唱片。
在英國軍官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寶劍”海灘上的海灘勤務主任,一位留著英式大胡子牽著斗牛犬的軍官,一輛半履帶車在海灘上拋錨,影響了后續人員和車輛通行,這名軍官就說:“我奶奶常說,機器這玩意要是不聽話,就狠狠揍幾下!”說著就用手杖朝著半履帶車的前引擎蓋狠狠砸了兩下,司機再一發動,竟然發動起來了,哇!真的很神奇。
營級軍官主要就是美軍第82空降師505團2營營長本杰明·范德沃特中校,他乘坐的運輸機在空投傘兵時速度過快,導致范德沃特落地時左腿脛骨骨折,他只能找了支步槍當拐杖,一瘸一拐地堅持指揮。后來遇到了101師一輛裝彈藥的平板車,范德沃特就征用了這輛平板車,讓101師的兩個小兵推著他走。
圖12:劇中的范德沃特中校
505團最主要的任務是攻占這一地區的交通樞紐圣梅利-埃格利斯鎮,原來的計劃是由2營占領小鎮,3營則是占領小鎮以北3.2公里的納維爾歐布蘭村,作為小鎮的屏障。但片中則是范德沃特帶3營占領小鎮的,實際上是2營、3營協同占領的。在影片中,范德沃特在開戰前急于求戰,在戰斗中指揮沉著,尤其是愛兵如子,一看到德軍將陣亡美軍傘兵的尸體掛在路兩旁的電線桿上,馬上就對部下大發雷霆:“你們都在干什么?趕快把他們都弄下來!弄下來!”手下軍官還要解釋,剛才戰斗太緊張了,但范德沃特打斷了他的解釋,“我不管這些,趕緊把他們弄下來,我不想讓孩子們就這樣在上頭!”這是他的真情流露,盡管他火冒三丈,但誰都能夠感覺出他對自己手下士兵的那份關愛。
普通士兵群像里,有一位士兵是很令人惋惜的。當時盟軍給當晚空降的傘兵每人都配發了蟋蟀哨,又叫蛐蛐哨,正式的名稱是“蟋蟀振動器”,最早是作為樂隊指揮的計時器來使用。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部則是將其作為諾曼底登陸時空降兵的敵我識別器來使用,采購了將近5萬個蟋蟀哨。
這個蟋蟀哨僅有5厘米大小,由一個銅質外殼和鋼制墊片組成,只要同時按壓外殼和墊片,墊片上的一個圓形凹槽就會發出獨特的“咔噠”聲。這種“咔噠”聲音色清脆,穿透力強,而且不容易被環境聲音干擾,具有很高的可識別性。
根據盟軍的規定,使用時按一下“咔噠”表示詢問,回答是兩聲“咔噠”,否則就是敵人,那就趕緊開火。
片中那名美軍傘兵發現對面有人,趕緊隱蔽,再按一下“咔噠”發出詢問,但卻把對方拉動槍栓子彈上膛的聲音當作了兩聲“咔噠”的回答,結果跑出隱蔽處而被打死。蟋蟀哨的聲音和槍支的上膛聲有些近似,但兩者的頻率還是不一樣,“咔噠”要更清脆,槍栓聲則比較沉悶,仔細聽是肯定不會搞混的,所以影片的這個橋段明顯是不太符合現實情況的。
這個價值只有3美分的小玩意,為空降兵的敵我識別和集結派上了大用處,在諾曼底登陸的當天確實發揮了大作用,也和這場舉世矚目的大戰役一起載入了史冊。
如今,當年的原品蟋蟀哨價格不菲,即便是腐蝕嚴重的低品相原品都能賣到上千歐元的高價。在今天的諾曼底,有很多小店都在出售仿制的蟋蟀哨紀念品,當然價格也就低很多了,差不多花上三五歐元就能買到。
圖13:用來識別敵我的蟋蟀哨(仿制品)
還有一名82空降師的傘兵,落地后和部隊失散,每次聽到槍聲趕過去,卻都找不到人,晃了大半夜,一槍沒開過,最后遇到了那名打死德軍軍官的英軍飛行員,這位飛行員跳傘時受了重傷,從襠部到膝蓋整個大腿撕裂開,雖然來了個衛生兵,但醫療器材在空降落地時全丟失了,就只能用大頭釘將傷口縫合起來。兩人一起談論著還不知道勝負的戰局,飛行員來了一句經典臺詞:“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我想戰爭大概都是這樣的。”
印象最深的普通大頭兵肯定就是82空降師505團2營 F連的二等兵約翰·斯蒂勒,由德·巴頓斯飾演。斯蒂勒的降落傘剛巧被圣梅利-埃格利斯鎮教堂的塔尖勾住了,他就被掛在了教堂的屋檐下,他開始還想用匕首割斷傘繩,卻在慌亂中把匕首掉落了,再想用力把降落傘扯下來,但看到周圍的傘兵紛紛被德軍射殺,密集的子彈到處亂飛,腳上也被流彈擦傷,這下他再也不敢亂動了,只能掛在屋檐下裝死,直到兩個多小時后才被德軍識破而被俘,此時他的耳朵已經被近在咫尺的教堂鐘聲震聾了。不過他很幸運,很快505團就攻占了圣梅利-埃格利斯鎮,他也因此被解放了。戰后,圣梅利-埃格利斯鎮為了紀念這段歷史,特意制作了掛在教堂屋檐下的斯蒂勒模型,并且把教堂窗戶玻璃的圖案也都采用空降兵形象。原本法國北部默默無聞的小鎮,如今已經因為諾曼底大空降而名聞遐邇,成為諾曼底登陸主題旅游中著名的景點,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專門來看看這個掛在教堂上的“空降兵”。
圖14:德·巴頓斯飾演約翰·斯蒂勒
圖15:82空降師505團2營 F連的二等兵約翰·斯蒂勒
圖16:掛在教堂尖頂上的降落傘
圖17:教堂窗戶玻璃上的空降兵形象
為什么這些小人物和細節這么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些細節都是來源于真實。原著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戰后曾在歐洲各大報紙上刊登廣告尋找諾曼底戰役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最后從中遴選出七百多人,瑞恩一一進行了采訪,由此而獲得了大量真實的細節。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真實的細節,使得《最長的一天》成為戰爭片的巔峰之作。
《最長的一天》中文配音至少有三個不同的版本,不過很難確定是哪個單位譯制的。其中有一個版本翻譯和配音,相比之下最好,主要可以從兩個地方來辨別,一個是BBC向法國抵抗運動廣播暗語指令,是“約翰長著長長的大胡子”,而不是“簡長著長長的大胡子”;另一個則是表示登陸將在未來24小時里開始的暗語指令,法國詩人保爾·魏爾倫著名的詩篇《秋歌》第二段“單調的憂傷氣息傷我的心。”這么翻譯配音,才是最正點的。
下篇我們來聊聊《最長的一天》中的戰斗場面,敬請期待。
圖18:《諾曼底登陸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登陸戰》封面
圖19:喜馬拉雅網上《老周軍事》專欄的“諾曼底登陸戰”
最后也安利一下,如果對諾曼底登陸戰役有興趣,可以看看由老周編著,上海社學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諾曼底登陸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登陸戰》,京東、當當、社科出版社官網以及某寶網上的“知兵堂書店”均可訂購。喜歡收聽音頻的朋友,可以在喜馬拉雅網上搜索《老周軍事》專欄的“諾曼底登陸戰”,免費收聽。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網名光亭,長期從事軍事戰史研究,曾多次在鳳凰衛視、上海電視臺擔任軍事欄目嘉賓。出版過二十多本軍事書籍,可在微店“知兵堂書店”、某寶網店“知兵堂書店”上咨詢購買。現在喜馬拉雅上有個人專欄“老周軍事”,制作軍事類音頻節目。在各大視頻平臺都開設“老周新觀察”視頻號,解讀軍事熱點,敬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