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精神分裂的殺人犯,一個是優雅卻嗜血的食人魔,一個是心懷慈悲的FBI警探,當他們成為對手時,會鹿死誰手?
《紅龍》
《紅龍》在食人魔漢尼拔系列作品中雖推出的時間較晚,但作為最前端擔負著引領整個故事發展的重任,它是毫不遜色于得奧斯卡獎的《沉默的羔羊》的,它成功地繼承了《沉默的羔羊》里的精髓——不露聲色卻在內心反復涌動的恐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同時它又是一部心理懸疑推理片,在觀影的120分鐘里你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如果你遺漏或者忽略了一個細節、一句臺詞甚至一個眼神都可能使你跟不上影片的節奏,以至于無法推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自然也就索然無味了!
一、《紅龍》的敘事結構分析
《紅龍》的影片敘事采用了順序結構記敘方式,懸疑及推理是影片的主要敘事動力。影片一開始以FBI警探威爾追蹤一起連環殺人案拉開電影序幕。
一支交響樂隊的成員時不時失蹤,當尸體被發現的時候總會缺少一部分,或是肝腎、或是心臟、又或是后背的一塊嫩肉……
警探威爾為了分析食人魔的殺人動機,找到了當地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漢尼拔博士,殊不知眼前的一本正經的博士正是食人魔本人。
當他在漢尼拔的書房里意外地翻到一本厚重的《死亡食譜》時,冷不防漢尼拔從背后捅了一刀,雙方激烈交戰,最終兩敗俱傷。漢尼拔被關進了特殊監獄,而威爾在僥幸撿回一條命后,辭職隱居他鄉。這為他們后來的合作埋下了伏筆!
隨著故事的推進,故事線由一條分岔為兩條齊頭并進,分別是追蹤“牙仙”恐怖殺人一案和男主角威爾和漢尼拔的不斷糾纏。
數年后,當地又發生了一起連環殺人案,兇手是一名綽號為“牙仙”的人,他在月圓之夜分別屠門了兩個家庭。尤為惡劣的是,他不僅強暴了兩名女性死者,并且在她們的眼睛里裝上鏡子碎片,這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恐慌,FBI不得不請威爾出山,捕捉罪犯,找出真相。
兇案現場
而威爾在進行多方偵查卻毫無頭緒時想起了漢尼拔博士,故前去請教。但對于威爾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折磨,畢竟沒有誰會愿意再次見到曾經差點殺死自己的人。
這兩條故事線是相輔相成的,有交織有分離,在撲朔迷離的迷局中尋找破案的線索,又在敵我交手中感受彌漫的硝煙。
二、非線性敘事的運用和歐?亨利式結局
《紅龍》巧妙地多次運用了非線性敘事來共同敘述三個主演在同一時間的行動,給觀眾以“上帝視角”去推理整個故事發展的脈絡。
何為非線性敘事?其實非線性敘事就是文學中的分敘手法。
分為兩種:
一種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即先說完甲事,再說乙事,兩邊都交代清楚。常見于中國傳統章回小說。如《水滸傳》前七十章各敘其事,后七十章“千里群龍,一起入海。”
另一種是時而說甲,時而說乙,按照情節發展的需要輪番敘述,使讀者對甲和乙的命運都處于關心的狀態中。《紅龍》中采用的敘事手法正是這種,其中以影片的高潮部分推理出兇手一幕最為典型。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有三組人物及其敘事在三層空間被同時展開:
第一個層次:“牙仙”瘋狂地將博物館的一幅200年的名畫吃入腹中,然后殺人瘋狂逃竄;
吞畫
第二個層次:威爾一遍又一遍看錄像,抽絲剝繭尋找線索,最后確定兇手本人為一家錄像公司的一名員工;
第三個層次:漢尼撥正在監獄里享受著美食和紅酒,仿佛是這場貓和老鼠游戲的操縱者。
這三個場景是同時發生的,但是被分開描述出來,也就是說,在這一刻,時間流是暫停的,影片同時描述三個場景,展現了同一瞬間發生的不同行為,取消了敘述的時間順序,變傳統的“歷時性”而為“共時性”,呈現出了空間化特征。讓觀眾把注意力同時集中在三者身上,一張一弛,一緊一慢,同時拔高觀者的心理預期,情節錯位,最后再來一記重錘,使觀者深受震撼!
影片的結尾,就在大家都以為“牙仙”已經葬身在大火之中,威爾一家終于可以不再擔心受怕時,“牙仙”卻潛入了威爾家中,企圖報復。這里則是歐?亨利式結局,將觀者的主觀愿望與影片的現實對立起來,使結局“出乎意料,卻又情理之中”。
三、成功的圓形人物塑造
《紅龍》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就在于塑造了三個“圓形”主演,尤其是“牙仙”這一人物。
英國現代小說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將人物分為“圓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兩類。所謂“扁形人物”是類型人物或者漫畫人物,是按簡單的意念或者特性,以單純的形式塑造出來的。“圓形人物”是復雜多面的,是立體的,有優點也有缺點。
威爾向漢尼撥救助
威爾在想象力上擁有驚人的天賦,他能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還原案情現場。但這個天賦使他極其痛苦,讓他難以剔除腦海中血腥罪惡的現場,模糊自己和罪犯的身份。說他怯懦,是因為他無法克服自己對于漢尼拔的恐懼,但他內心的正義和善良,又使得他勇敢地多次面對漢尼拔,尋找破案的線索。
而漢尼拔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學家,無疑是高智商的,同時又是優雅紳士的,但揭開面具,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吃人不眨眼的食人魔,但再繼續深究,你又會同情他變成食人魔的原因是因為童年目睹自己的親妹妹被吃,給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
而“牙仙”杜爾,作為一個殺人犯他是殘忍的、是十惡不赦的,但作為一個孩童他又是可憐的、令人同情的。
他天生兔唇被母親遺棄,被外婆從孤兒院領養回來后,長期受到外婆的在身心上的虐待,尤其是心靈上受到“閹割式”的迫害,大齡尿床,被外婆拿著剪刀罵“小畜生,把你的生殖器剪掉”。身體上的缺陷和心靈上的創傷使得他變得羞怯,對自己產生了巨大的懷疑。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接觸到了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畫家威廉?布萊克的一部油畫作品——《偉大的紅龍與日光遮蔽的女人》,并將紅龍紋在自己的后背和臀部。他內心里生衍出的副人格“紅龍”——是他渴望變強不再是弱者的投射,同時也象征著對他施虐的外婆那一類的殘暴的形象,他相信殺人向紅龍獻祭,就能獲得“蛻變重生”的機會和力量。
罪惡的紅龍也渴望憐愛
在《啟示錄》中,紅龍象征著撒旦。在《偉大的紅龍與日光遮蔽的女人》中,紅龍來到沐浴在日光下即將分娩的女人面前,想吃掉即將出生的孩子。分娩中的女人就是圣女瑪利亞,即將出生的孩子就是耶穌。
《偉大的紅龍與日光遮蔽的女人》
“牙仙”的童年在虐待和歧視中度過,使他形成了極度自卑害羞的性格。而紅龍代表著強大,充滿智慧與詭計,所以他才會在自己的身上紋上一只巨大的紅龍。同時他的人格也分裂出第二人格——暴虐的紅龍,促使他去殺人,并在不斷殺人中慢慢殺死第一人格,這就是“牙仙”所說的“轉變”。
但在他尋找第三個目標的時候,他遇到了“盲女”麗芭,麗芭對他充滿敬畏和愛慕,麗芭的愛使他重新感受到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喚醒了第一人格中不多的善良。
他僅存的善導致他無法對麗芭下手,所以他去博物館找到了那幅《紅龍》原畫,他想要通過把畫吞進肚子里以控制住自己的副人格。
但當他回來的時候,發現麗芭和別的男人在一起,頓時暴怒,導致副人格復蘇并徹底取代了主人格,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殘虐的報復計劃。
看到這里,不由得思考:若是這條可憐的惡龍早點遇到“盲女”麗芭這樣的愛,他是不是就不會殺人了?或者說若是他能從小被善待,是不是也能成為一個能夠健康長大的人?
無法得到真正的溫暖,無法向著正確的方向成長,承受著冷眼和歧視,在極端的苦楚中急于尋求解脫,卻又是泥足深陷犯下滔天大罪,“牙仙”既是可憐的又是可恨的!
結語
善惡在自然界中本不存在,只不過有了人類之后才有的善惡之分。像“牙仙”杜爾和“食人魔”漢尼拔這樣的惡人又何嘗不是罪惡的促成品和犧牲品呢?
不是善人就不做惡,不是惡人就不行善,善惡沒有明顯的界限,也沒有確定的標準。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遠不止表面上的意義,更深層次的意義還需要我們去思考:何為善?何為惡?我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該如何成為一個人?
愿你我都能向善!
作者簡介:我是
@春盞
,一個三觀比五官正的女孩,專注分享電影和書籍,陪你看遍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