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平平(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第三編研部主任,電視劇《戰上?!房偩巹?
電視劇《戰上海》殺青。劉統原著,龍平平、秦溱總編劇,高希希導演——這個堪稱“重大革命題材頂配”的主創班底引發外界巨大關注。事實上,該劇從立項起便始終牽動著業界目光。
這部電視劇為什么能吸引如此班底?何為“填補空白”的意義?創作中的難點和燃點何在?記者獨家對話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第三編研部主任龍平平,他說,“從《覺醒年代》到《戰上?!?,反映的是同一個主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戰上?!返臍v史方位,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文匯報:作為黨史研究專家,您參與創作的電視劇并不多。2012年作為劇本顧問參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2014年《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2021年《覺醒年代》,今年是《戰上海》。您為什么選擇創作這部劇?
龍平平:早在項目的意向階段,我就關注到了電視劇《戰上?!贰D鞘?019年,當時《覺醒年代》處于劇本打磨的攻堅期,正是忙的時候。但同時,《戰上?!返闹黝}激發了我的創作責任感,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支持也讓我很是期待這部作品,所以參與了劇本策劃。秦溱帶領一些青年編劇完成《戰上?!穭”境醺澹螅覒匦峦度氲健稇鹕虾!穭〗M。
從策劃到深度參與,因為《戰上?!肪哂刑厥庖饬x,可謂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中填補空白的一部。作為創作的一個重要分類,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每年都在穩定產出,所反映內容包括領袖人物、革命先烈、重大事件等,不一而足。但尚沒有一部關于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如何接管政權、鞏固政權、如何管理好一座中心城市的典型作品。而這,恰恰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直接體現,能反映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
《戰上?!返臍v史方位,就是新中國成立這座里程碑,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應對的第一個歷史性的“大考”。對我個人而言,反映第一座里程碑即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我有《覺醒年代》;反映改革開放,我有《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加上《戰上?!?,正是寫全了三大里程碑,貫通了我黨百年歷史。因此,《戰上?!返膭撟鳎谡麄€影視劇范疇、于我個人,都有填補空白的重要意義。
文匯報:如果說《覺醒年代》的關鍵詞是“覺醒”,《戰上?!返年P鍵詞是什么,您希望以此表達什么主題?
龍平平:《戰上海》的中心敘事,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建立過程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用一年多時間把上海從一個國民黨留下的廢墟治理成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新興中國大都市的過程。劇的關鍵詞是“治理”,回答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覺醒年代》講的是在風雨如晦的中國,無數志士仁人經過上下求索得出結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稇鹕虾!穭t是用最生動、最具有說服力的事實證明,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前者表達“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后者表達“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從“救中國”到“發展中國”,這個意義上說,《戰上?!肥恰队X醒年代》的續集和升級版。
“戰上海”是中國共產黨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鮮活案例
文匯報:經典影片《戰上?!分饕塾谥袊嗣窠夥跑姷谌皯疖娕c30萬國民黨軍隊作戰,最終解放上海,讓城市回到人民的懷抱。電視劇的側重點是什么?
龍平平:電視劇跨越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到1950年6月的七屆三中全會。一年多時間,涵蓋了“打江山”和“治理江山”,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政黨。
劇本35集,“打江山”的上海戰役約占十集篇幅,突出軍事政治雙重勝利。隨后,我們把大量筆墨留給“治理江山”。許多人認為“打江山”更難,實際上,對于一個剛把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政黨而言,從革命黨走向執政黨的歷史進程中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接管大城市、執政大城市。北平和平解放,從城市防務的接管到政權的移交,都是全盤接收的形式,而上海是我們打下來的。因此,我們黨從西柏坡“進京趕考”后,第一大考就看“戰上海”。從西柏坡到香山別墅,毛主席談論最多的也是上海,上海的政權建立鞏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他心目中分量特別重。我作為總編劇之一,也把這部劇定位成“新中國第一大考”。
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讓人民滿意的答卷:短短一年多時間,就把一個經濟崩潰、民生凋敝,官僚資本、外國資本、國民黨殘余部隊、敵特、帝國主義勢力魚龍混雜、利益關系盤根錯節的舊上海,成功地建設成萬象更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上海。這是真實的奇跡,是中國共產黨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鮮活案例。
文匯報:劇中將通過哪些具體的故事展現中國共產黨締造奇跡的過程?
龍平平:《戰上?!返?ldquo;戰”,既是軍事戰,也有金融戰、經濟戰、政治戰。中國共產黨“出戰”的底牌,是為國家謀振興的執政理念和為人民謀幸福的高尚情懷,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解放上海,劇中從百萬雄師過大江開始講。共產黨沒有接管大城市的經驗,部隊進入南京后暴露出對城市管理不熟悉的問題。黨中央和總前委反復權衡,做出延緩進軍上海的決定,把各路人馬拉到丹陽,那就是載入黨史的丹陽整訓。在那里,他們制定詳盡的“入城守則”和“三大公約”,提出軍隊不入民宅,強調保護上海的建筑,外圍突破之后,讓大炮休息;保護上海的人民,讓炸藥靠邊。丹陽整訓后,每一個進城的解放軍將士對細則了然于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以嚴明的軍紀送給上海市民第一份見面禮,“政治進城”凝聚了民心。
“進城”只是第一步。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建立新中國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難,上海解放第一年堪稱我黨在執政初期的考驗中反應最明顯、斗爭最激烈、困難特別多的戰場。
首當其沖就是經濟上的巨大難題。彼時的上海,遠東第一大都市,中國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但城市的經濟命脈幾乎都掌握在國外資本和官僚資本手中。南京解放后,蔣介石對上海的態度是能守則守,不能守則毀。其對上海的破壞之大、之瘋狂,絕無僅有,留下一個在全世界看來根本無法治理的爛攤子?!稇鹕虾!穭”疽婚_始就有展現:家家戶戶門前堆著成麻袋的金圓券,可是一麻袋都換不來一斤大米,經濟崩潰、民不聊生、物資匱乏,可見一斑。而除了國民黨的破壞,外國資本的滲透,投機商人、不良資本家的渾水摸魚等,都加劇了當時的經濟混亂、糧食緊張、能源緊張。
國際輿論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用一年時間讓上海舊貌換新顏。他們先后粉碎國民黨、帝國主義、官僚資本家妄圖破壞建設新上海的各種陰謀,大力改革經濟、改善民生、發展文化和教育。劇中有場重頭戲,是講述1949年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組織召開的上海財經會議。導演讓演員用方言表達,還原當年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五個地區共同支援上海的景象,以此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面對大米、棉花、煤炭“兩白一黑”的物資供應之戰,中國共產黨舉全國之力來支援上海“應戰”。一年間,當上海的老百姓其樂融融、穩穩當當地“站”上海,當上海從接收全國援助物資轉變成全面恢復生產經營、成為新中國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這其實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在與資本主義制度的較量中,取得了勝利。
陳毅和陳云是《戰上?!返撵`魂人物
文匯報:對于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已經成為普遍的創作遵循?!稇鹕虾!啡绾纹胶鈿v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龍平平:劉統教授的紀實文學為電視劇提供了非常扎實的原始資料。但從紀實文學到電視劇,還需要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生動鮮活的人物塑造,需要根據史料去找到足以支撐電視劇的豐滿角色,再用故事把他們串聯起來。這道難題若不能攻克,作品就夠不上精品。
表達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這是電視劇《戰上?!返闹黝}。先進性需要由人來彰顯,我們首先找到“戰上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陳毅和陳云,將他們定為電視劇的靈魂人物。
陳毅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領導人和軍事家,博學多才,兼資文武。但在1949年5月27日以前,上海市民對他的認知僅限于威震淮海戰役的將軍。陳毅會是一位什么樣的市長,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們無從想象。如果說“不入民宅”“在市區不使用重武器”等規定令老百姓對共產黨建立起第一份信任,那么陳毅在上海主持工作期間始終為500萬市民的民生問題奔忙,令上海市民在多年動蕩的時局中首次生出了安全感。而從臺風救災到反封鎖大節儉運動,再到工廠搬遷、疏散難民,他一直深入人民群眾、訪貧問苦事必躬親,更讓所有人看到了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的區別。張嘉益用四川方言演繹陳毅,我認為形神兼備。
陳云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們用算盤這一道具,來展現人物不愛說話、謹慎唯實的工作作風。劇中,他一進北京城就去琉璃廠買了大大小小20把算盤,走到哪兒都是一把算盤隨身。為新中國當好紅色掌柜,要打算盤,他考核干部也要打算盤。算盤的涵義就是從數據出發、從事實出發,調查研究。一把算盤,能讓這個人物鮮活起來。
整體上,我們結構了三個層面。第一層是當時處于“戰上海”一線的上海市和華東局的領導,包括陳毅、鄧小平、饒漱石、粟裕、曾山、潘漢年、李士英、夏衍等。第二層是中央的決策層,包括五大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任弼時,五大書記以毛澤東、周恩來為重,再加上陳云,這一層體現上海與黨中央的關系。第三層包含了當時上海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民主工商界人士黃炎培,民族資本家榮毅仁,文藝界的梅蘭芳、周信芳、趙丹等人。包括這些真實人物在內,上海的人民群眾在接管城市、治理城市過程中發揮出了主人公精神。
全劇涉及的真實人物約有50多個,還構思了大量虛構人物。既有解放和執政上海期間的一些中層干部,他們可能是幾個原型人物的集納;也有功能性的虛構角色,如女經濟學家紀南音,沒有具象原型,但她在劇中起到了串聯作用:一方面她是黨中央委派到上海參與經濟工作的智囊團成員,為上?;謴徒洕龀龊艽筘暙I;另一方面,她的家族社交圈覆蓋了上海工商界人士乃至國民黨,她的成長是一名富家女在留學歸國后認識中國共產黨、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過程。
文匯報:您認為劇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什么?
龍平平:解放軍露宿街頭,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也是電視劇《戰上?!繁仨殱饽夭收宫F的一幕。我們一直在思索如何找到更好的視角來呈現這經典一幕,而不是如法炮制、復制前人。1949年5月27日,市區槍聲停息后的第一個清晨。上海市民推門出戶看到的是,在自家門前,成排的解放軍戰士露宿街頭。蒙蒙細雨,從夜晚到清晨,好幾條大街都是身穿黃布軍裝的解放軍戰士。不僅老百姓為之震撼,榮毅仁、宋慶齡都嘆為觀止。劇中用航拍鏡頭來展示這個場面,所有人知道解放軍靠得住、中國共產黨靠得住。
《戰上?!返莫毺匦?,還在于鮮明的上海文化特質
文匯報:《覺醒年代》播出時,志士仁人的探索讓人動容,劇中的人間煙火、獨特的生活之美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稇鹕虾!肥欠褚矔I造豐富立體的社會生活圖景?
龍平平:從《戰上海》立項之初,我們就有兩個目標,一是填補相關創作的空白,二是要展現上海的文化特質。
展現上海的文化特質,其一是視覺層面的,比如建筑、70多年前的城市風貌、人的生活方式等。更深入的,在于思想層面。上海是中國的文化重鎮。100多年前,最先覺醒的一批年輕人探尋救國圖存的真理和道路。而上海,因其國際化,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前沿與高地。近代工業的發展,又促使上海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為建黨準備了階級基礎。同時,上海發達的出版業為革命提供了宣傳載體??偟膩碚f,上海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提供了獨特的社會和歷史條件,而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也對這座城市產生了重大影響。100多年來,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在此交相輝映。
在我看來,《覺醒年代》和《戰上?!纺苄纬蓮娏业幕ノ摹!队X醒年代》寫了中國最先覺醒的仁人志士,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是最先慷慨赴死的革命先烈。陳延年、陳喬年、趙世炎等,都犧牲在上海?!稇鹕虾!穭t是一批在“覺醒年代”中覺醒的中國共產黨人,經歷革命戰爭考驗后,解放中國,建立新中國,完成了陳延年他們未竟的事業。《覺醒年代》里,兩位黨的創始人面向海河大堤的災民舉起拳頭宣誓,“不為別的,就為了他們。為了他們能像人一樣地活著,為了讓他們能夠擁有人的權利、人的快樂、人的尊嚴”?!稇鹕虾!芬ㄔO的新中國,恰恰給了勞動人民人的權利、人的快樂、人的尊嚴。《覺醒年代》,陳獨秀從日本乘船回上海,天正下著傾盆大雨。他不憚被雨淋濕,站在自家石庫門的天井里,仰望雨空。1949年,解放軍進上海,也是下雨的天氣,全體官兵就在茫茫雨霧中露宿街頭。
上海,這座浸潤了紅色基因的城市,穿過歷史的風塵雨簾,見證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王彥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