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主旋律劇《運河邊的人們》目前正在央視一套熱播,其寫實劇情以及運河文化引發觀眾熱議。近日,該劇編劇、曾創作《外交風云》《彭德懷元帥》《紅十字方隊》等作品的馬繼紅接受記者采訪,直言主旋律創作不能曲高和寡,接地氣、有人氣才是走進百姓內心的關鍵。
●關鍵詞 運河題材
展現大運河的電視劇并不少見,但大多屬于歷史年代劇,其選取的背景或隋唐、或清朝、或民國,往往以漕運碼頭為內容展開。而《運河邊的人們》則立足當下,通過大運河的治理、繁榮、發展,展現人間煙火。大運河溝通著歷史和現實,溝通著中國與世界,也溝通著社會與人生的方方面面。該劇涉及各行各業的眾多人物,如政府官員、底層百姓、著名教授、外國學者、非遺傳人、民企老板、文物販子等,他們獨特的性格和命運,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
編劇馬繼紅表示,一開始,自己對大運河很陌生,面對這樣宏大厚重的題材,她無從落筆:“如果說從春秋吳王夫差開挖‘邗溝’算起,大運河的歷史至今已有2500年,僅京杭大運河就流經四省兩市,約1800公里。面對如此厚重的題材,我確實有一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但隨著重走運河沿線,深入采訪運河邊的人們,馬繼紅打開了創作思路,用充滿煙火氣的細節和真實的百姓故事引領觀眾重新發現、認識大運河。“我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既有常年在運河上跑船的船老大,也有負責河道監管的執法人員;既有親身參加運河治理的干部,也有祖輩居住在運河岸畔的老百姓;既有親歷大運河申遺的官員,也有多年研究運河的學者專家;既有靠山吃山的茶農,也有愛河護河的志愿者;此外,我還采訪了一些藝術家、建筑工人、做船菜的老板,形形色色的采訪對象加起來有一百多人。”
在馬繼紅看來,《運河邊的人們》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就是作為一條活著的、流動著的現行歷史文化遺產帶,大運河需要我們去發現、認識、保護和傳承。
作為編劇,馬繼紅對王雷、韓雪兩位主演很滿意,她更夸贊王雷演活了主人公路長河:“他的表演難度是很大的,這部劇僅路長河的戲就有七百多場,所以王雷說這是他拍電視劇以來場數最多的一部戲。另外路長河的人物性格不太好把握,他陽光、正直、倔強,講原則勝過講情義,所以這個分寸一定要拿捏好,稍微演過了就會讓人產生他一本正經、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王雷在這方面把握得很好。”
●關鍵詞 主旋律創作
這些年,主旋律電視劇贏得了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喜愛。編劇馬繼紅也創作了《外交風云》等主旋律佳作,她坦言,一提起主旋律劇,很多人就認為是口號加說教,或者是英模人物加好人好事,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在她看來,真正的好戲不是說教,也不是爭吵,更不是哭泣,而是那種與觀眾心靈溝通、能打動觀眾的戲。說到底,就是要把視角下沉、把筆觸下沉,展現真正的人間煙火。
馬繼紅認為,主旋律只要質量高,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而關于主旋律電視劇創作的難點和突破方向,她表示,首先不要炒冷飯,即便是同一題材,也要尋找新角度。“這些年大的節慶點較多,比如記錄一大的電視劇、電影就有十幾部之多。這有好處,也有不足。不足的地方就是容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如果再做同一題材的電視劇,我們必須深耕。”此外,青年觀眾是主旋律電視劇的觀摩主體,這就要求創作者要堅持年輕態,不要老生常談,不要走套路,才能讓當代青年與歷史產生同頻共振。最后,馬繼紅認為,主旋律電視劇通常跨度較長,特型人物較多,拍攝場景比較復雜。相比之下,它的投入會比某些市場劇或商業劇投入更大。如果對主旋律電視劇舍不得投入,粗制濫造,那肯定出不了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