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愛的,便是這部300萬美金的小成本驚悚片了。
(資料圖片)
它的核心劇情和故事里所有刺激觀眾心跳的內容,都在這張電影海報里。
高聳如云的鐵塔,即將墜落的女人和俯瞰著對方無計所施的姐妹,光是這驚險的一幕就足以讓人屏息——
《墜落》
01
《墜落》是一部目標明確,但野心不大的電影。
目標明確的好處是,電影安排的每一處設定,都能對觀眾產生有效的代入感。
比如電影開場,就是一男二女在攀巖。
熟悉電影套路的觀眾知道,危機就在后邊,肯定有人要出事。主創當然也很配合,開場不過3分半,名叫“丹”的男性角色就領盒飯了。
男性角色領盒飯的目的也很明確,引出女主角貝琪持續了51個星期的自暴自棄:萎靡、酗酒、藥物依賴,試圖自殺……但閱片無數的觀眾,肯定能理解電影為什么要讓貝琪如此深情又沉淪——
無外乎貝琪作為主角,經歷一場大的生死考驗,才能放下過去、走出困境、直面新生。
在商業電影的劇作套路里,主角肯定要經歷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才能尋獲到人生于世的價值和意義。
慣常的套路,通常是要引入一個外力來推一把,或者是邪惡的大反派,或者是親朋好友。而對《墜落》這種沒有大反派的電影來說,承擔這個責任的就是這部戲開頭,也曾目睹男配角“丹”跌落峭壁的女二號亨特了。
亨特這個名字也意有所指,它對應的是湯姆·克魯斯在《碟中諜》里扮演的伊森·亨特——那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特工,也是個徒手攀巖、不懼生死的極限運動愛好者。
所以亨特第二次出場,就找到爛醉如泥的貝琪,邀請她一起挑戰全美第四高的建筑,也就是上述海報里出現的那座名叫B76、高達610米的電視塔,借此直面恐懼、戰勝心魔。
女主貝琪戰戰兢兢地接受了這個邀約,于是,倆人就上路了。在前往電視塔的路上,電影也一再暗示了這次攀爬的后果:
電視塔外設有鐵絲網,上邊寫著“禁止入內”的溫馨提示,目的就是告訴人——危險!
路上見到兩只禿鷲,啃食一個動物的內臟,腸肚外露、血跡斑斑、慘不忍睹——危險!
電視塔地處偏遠而且年久失修,骨架銹跡斑斑也就算了,螺絲釘還搖搖欲墜——危險!
這段戲以教科書搬的精準,展示了電影應該如何調動觀眾的緊張情緒:故事開始前,劇情就要展示一些觀眾知道,但劇中角色并不知道的危機,而且這個危機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一個故事是不是有懸念和張力,就是看這種危機感給的是否巧妙。
很明顯,《墜落》不僅做到了,而且在后續的故事進程里,始終保持著這種把危機感明確地呈現給觀眾的優點。
用最簡單的故事,調動觀眾的緊張情緒,讓人們在極強的帶入感里,去領略女主貝琪從恐懼到絕望再到勇敢對抗的變化。
《墜落》用最省也最直接的敘事技巧,完成了最爽也最有效的觀影體驗。
02
《墜落》野心不大,但它也恰好讓整部電影所展現的內容,與自己想要的效果之間,形成最有效的互動——也就是說:所見即所得,不多玩花活。
比如片中,鳥這個意向,代表的就是危險和恐懼。
電影開始,男配角“丹”之所以出場三分半就領了盒飯,就是因為他把鎖鉤伸向洞口時,一只受驚的鳥突然飛出,把他嚇得跌落在山體外面——這是女主貝琪恐懼的開始。
當女主貝琪到了電視塔下邊,先是遇到兩只禿鷲在撕咬一只動物;而后在她攀爬鐵塔的時候,風力如此大的鐵塔上,居然還有一個鳥窩;等她受傷困在塔頂,兩只禿鷲不僅四處盤旋,還直接發起了攻擊。這些細節里的鳥,象征著危險的無處不在,以及女主貝琪內心深處的恐懼。
但在故事走向結尾前,也就是女主貝琪終于戰勝恐懼時,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裝死來吸引禿鷲,在禿鷲撕咬她的傷口時抓住它,然后就著禿鷲茹毛飲血。
表面上說的是生吃禿鷲,實際指向的是她終于戰勝了內心的恐懼。
類似這樣的意象,《墜落》里還有很多。比如繩子、手機、無人機、鞋子、紋身、背包等等,這些細小物件的出現,每一次都對應著至關重要的信息和情緒,但并不提供額外的價值與指向。
這就是《墜落》野心不大的好處:簡單、直接,而且有效。
但野心不大,往往也意味著放棄更多的可能性,錯失了讓電影變得更繁復和多元的機會。
對《墜落》而言,它其實有機會在挖掘人性的灰度上,走得更深更遠。但就是因為野心不大,它反而顯出了保守的態勢——最明顯的就是女二亨特,與女主貝琪之間的關系。
在現有劇情里,全片的最大反轉,也是讓很多觀眾為之稱道的地方,就是女主貝琪意識到亨特已死。在這里,劇情想要制造一種強大的劇情反差,讓觀眾跟著女主頭皮發麻、驚呼!!!
之所以恨鐵不成鋼地批評它野心不大,也在于此。因為它追求的只是制造一個懸念和反轉,僅此而已。
很多人把《墜落》跟《荒野求生》《127小時》和《鯊灘》等電影相提并論,說它們不僅營造出“極限挑戰式驚悚”的氛圍,還表現出人類在極端困境下的求生欲望。
這么說當然沒問題,而且還充滿了對人類求生能力的贊頌。但問題在于,以上這些電影里,被困的主角有且只有一個人。而《墜落》則不同,它不僅有兩個人同時被困,而且還在這個過程里,倆人爆發出極強的矛盾沖突。
這就意味著,面對有限的求生資源,兩個只能活一個。
《墜落》把角色生死的權力全部交給命運,這當然沒問題,但電影也會因此變得失去灰度。
畢竟,相比于無常的命運,人性的幽暗深邃要迷人得多。
這方面描摹較深入的當屬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因為李安導演,用一只老虎的求生本能,給人性的黑暗面扯了一張幌子,我們才被這部影片的殘酷和深刻所震撼,久久無法忘懷。
事實上,對人性黑暗面的描述,并不會減損一個角色的光澤。 相反,在藝術范疇里,人性的灰度越高,也就越能穿透人心!
回到《墜落》就是,既然女主貝琪能在亨特去世后欺騙自己,那為什么不能把這個謊言或幻覺,扯得更大、更遠也更深刻呢?
比如亨特的死,就是貝琪做的,而貝琪看到的這些幻覺,不過是她說服自己不是兇手的借口而已。
但很明顯,《墜落》志不在此,它想要的只是簡單又極致的爽,而其他興趣寥寥。
這就是《墜落》野心不大的壞處:短視,并且保守。
當然,每個創作者都享有選擇權。更何況,它能在300萬美金成本的基礎上,讓觀眾領略到數以億計的電影投資都不一定具備的刺激體驗,這已經是物超所值了。
這也恰好提醒了其他電影創作人:電影效果的好壞,與投入成本的多少,根本不是必然關系,怎樣調動觀眾情緒,同時講好一個故事,才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