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沒有體育題材的電影了?
這兩天,驚喜出現——
《中國乒乓》
(資料圖)
看海報,就有股暗暗的勁兒在里面。
海報上方,是當時如日中天的瑞典隊,中國隊的老朋友,球員生涯末年還能擊敗24歲馬琳的“老瓦”瓦爾德內爾。
鄧超飾演的總教練手臂環抱,表情嚴肅,他身后的國乒隊員,全都抬頭仰望,背對著風光無限的瑞典隊員,心里較著勁兒。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對電影來說,這八個字總是充滿魅力,而關于乒乓球,關于國家隊,又總能勾起中國人最熾熱的情懷。
電影《中國乒乓》選取了一段并不為人所熟知的國乒歷史。
在如今我們眼里,國乒在全世界是“大魔王”般的存在,幾無對手,傲視群雄。但曾經,他們也在低谷徘徊過。作為國乒鐵粉,我們在它巔峰的時候歡喜若狂,也應該知道,它在低谷的時候經歷了什么。
預告中“就地解散”四個字,就讓人心里一驚,瞬間回到90年代初那段國乒掙扎向上,跌倒爬起的歲月。
通常“改編”真實事件,我們都會討論電影的還原度和真實性。《中國乒乓》在立項的時候,質疑聲就不少,今天看完預告,番茄君懸著的一顆心基本放下。
三點原因,是《中國乒乓》有可能大爆的伏筆。
第一、是還原。
所謂還原,不是1:1復刻,而是牢牢抓住時代的精氣神,讓你在銀幕前穿越時空,與另一個時代的人同呼吸,共命運。
在這一點上,《中國乒乓》在服化道方面,做得相當出色。
隊員們的著裝,發行,跟當時的國乒隊幾無二致,更讓人注意的是鄧超的角色,從預告片的故事走向來看,他飾演的一定是蔡振華無疑,而他的穿著打扮,幾乎還原了那個時代的蔡振華。
與之類似的,像訓練場館的昏暗和做舊的細節:
以及國乒的老對手、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每個乒乓球迷昵稱為“老瓦”的瓦爾德內爾的還原,會都讓人有著濃濃的時代感。
這種強烈的還原,證明了電影的這份誠意,從這一點上來說,《中國乒乓》就成了一半。
其二,是節奏。
預告的剪輯,基本呈現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
哥德堡的慘敗,國家隊的解散,是一切沉淪的原因。
在大多數人眼里,“競技體育,菜是原罪”,成績不好,就要有人負責,有人更替。
上任、承諾,面對高層的施壓,面對媒體的追問,面對信心不足的隊員,面對整個國際的質疑,這場仗,不僅要蔡振華一個人打,更要整個國乒一起扛。
預告中,有隊員沖突的爆發,有家里玻璃被砸。
更有將球拍扔上球臺的無奈。
前面有多頹,后面就有多熱血,看著最后的絕地反擊,之前的壓抑也有了情緒出口。
過癮!
其三,是演技。
鄧超的演技自不必說,塑造角色他很有一套,曾經為《影》減肥增肥,一部《烈日灼心》的死刑戲,都能寫進北影教科書。
賽前的一個背影,手扶腰的動作,是蔡振華本人腰傷的體現,也是他面對困境的體現。
賽中的一個眼神,已足夠吸引人,相信超哥在片中肯定會有良好的發揮。
除了鄧超,其他的演員演技都相當不錯,尤其片中一個流淚的鏡頭,讓人動容,心生苦澀。
目前看來,在真實性、故事節奏和演技上,《中國乒乓》都十足優秀,這部電影的大爆,似乎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當然,這三個爆點,也順理成章地引發了番茄君對電影的兩點期待。
首先,是期待電影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乒的觸底反彈,直到1995年天津世乒賽王者歸來這段歷史,有細膩真實且精彩的呈現。
歷史往往比電影更加精彩,熟悉乒乓球的觀眾應該都知道,在1988年乒乓球加入奧運會項目后,國乒就開始走下坡路——確切地說,不是國乒在走下坡路,而是各路大神紛紛涌進這個賽道。
當時,躊躇滿志的國乒想要在奧運會中包攬四塊金牌,可最后,男單的三名種子選手江嘉良、陳龍燦和許增才先后折戟,連輸瑞典、匈牙利選手后,錯失金牌。
1989年的多特蒙德世乒賽,瑞典隊迎來爆發,低谷的國乒被5:0橫掃出局,一直攥在手里的斯韋思林杯也被奪走。
這個獎杯,在預告的采訪中也有提及。
1991年千葉世乒賽,中國隊創造了當時最差的紀錄,男乒只排名全世界第七位,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隨后,主帥許紹發離職,郗恩庭下課,隊員新老交替,青黃不接,中國乒乓球徹底陷入低谷。
面對甚囂塵上的質疑聲,在意大利拿高薪的蔡振華毅然回國,臨危受命。蔡振華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戰術理念,也帶來了歐洲的訓練方法,并選了一批很有潛力的新人。
劉國梁、孔令輝就是他的得意門生,隨后的事情大家應該知道了,1995年天津世乒賽,在家門口,國乒一雪前恥,逆風翻盤,拿到了冠軍。
從這以后,中國乒乓球徹底站住了霸主地位,以后雖然有小失誤,但地位從未被撼動過。
而作為講述中國乒乓球歷史的電影,期待《中國乒乓》,能將這樣的起起伏伏呈現地異彩紛呈。
其次,是期待電影能展現更多賽場上的細節。
與看真實的乒乓球比賽不同,電影有藝術化的處理手法,能讓比賽更加精彩,更加有戲劇張力,也更加好看。
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乒乓球的觀眾,都應該在影院欣賞到乒乓球的魅力,而這個擔子,當然落在了《中國乒乓》的肩頭。
競技體育本就有熱血魅力。預告中,就有幾個賽場上的鏡頭,看著運動員揮汗如雨,看著不可一世的瑞典乒乓球隊員,比賽的氛圍這不就出來了。
尤其天津世乒賽中,中國隊的逆風翻盤,讓全國觀眾群情激奮,比賽的過程也充滿坎坷和戲劇性,技戰術水平更是達到了當時國際的最頂尖。
尤其當時參加世乒賽的老將馬文革,削球手丁松以及王濤。
比賽中,中國對瑞典,在先下兩城的情況下,被老瓦連扳兩分,來到了第五盤決勝局。
最后一局,由老將王濤對陣佩爾森,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王濤迎來了等待已久的爆發,以2:0橫掃對手,為中國隊拿回了闊別6年的男團冠軍。
賽后,王濤扔掉球拍,重重躺在地板上,壓抑已久的隊員們嘶吼著,慶祝著久違的勝利。
期待《中國乒乓》能拍出這些細節,這樣的激情,以及從低谷再次沖上巔峰的喜悅和成就。
這些,才是粉絲們,觀眾們真正期待的。
不過,一般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會在上映前迎來觀眾們各種各樣的“解讀”。番茄君可以預測的是,有些“解讀”肯定超出了影片的范疇,上升到了一部電影不該承受的高度。
電影不是紀錄片,沒有為完全真實事件負責的義務和責任。
但有些觀眾,在僅僅看完物料和預告之后,就對《中國乒乓》大加抹黑刷差評,這對電影不公平,也是我不能忍的。
比如有的觀眾,僅憑借預告中的一個眼神,就斷定對老瓦的塑造是“囂張跋扈”,并推出電影是“正邪不兩立”。
影片人物的塑造,本質上是為了角色更加鮮活,更加生動,完全對標現實中的運動員,沒有任何意義。
而且,眼神這個東西,很多東西就是心證,你說這是“囂張”,那為什么不是競技狀態呢?想想劉國梁對許昕那句“別讓他們活”,賽場上,要沒點殺氣,當什么運動員?
況且,在未看到成片的情況下,就憑借一兩個眼神推斷電影“正邪不兩立”,顯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是不客觀的。
再比如,有觀眾說電影檔期會與月底的世乒賽重疊,有比賽誰還看電影。
這種邏輯也完全不能自洽,體育比賽和電影為什么不能同時存在?晚上看電影白天看比賽也不會沖突。
另外,《中國乒乓》什么時候上映還不知道呢,連片方和影院都不知道,網友就知道了?
還有人說,這是模仿《奪冠》。
體育競技題材的影片太多了,除了國內的《奪冠》,還有講摔跤的《摔爸》,講橄欖球的《弱點》,講拳擊的《洛奇》,講籃球的《卡特教練》,講足球的《一球成名》,講比賽的《絕殺慕尼黑》……
這么多電影,到底是誰模仿誰呢?
更奇葩的是,還有人說電影的口號“怪怪的”。
只要有一點體育常識,就知道乒乓球的比賽主要在球臺,接不住的情況下才會落地。“球不落地,永不放棄”不就是說,只要還沒輸,就一定不會氣餒么?
這不僅與影片故事貼合,也與體育精神契合,不知道口號本身有什么好噴的。
當然,還有看完預告就說“尷尬”的,也有說看起來不咋地的,更有對演員抱有極大惡意,因為鄧超而拒絕的……
種種原因,都不客觀。
評價一部影片,在放出第一支預告的時候討論都為時過早。在沒有看到成片的時候,番茄君當然希望大家保持理性,小心打臉。
有些片子越是被唱衰,就越有可能翻盤,比如《流浪地球》上映之前,就有無數觀眾吐槽是“圈錢爛片”,狂刷一星,上映后不僅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還樹立了國產科幻的標桿。
再比如《你好,李煥英》,上映前許多觀眾都不看好賈玲執導電影,更有人說她“改編小品,煽情圈錢”,但上映后,全國觀眾都被電影真摯的母女情感動,也收獲了54億票房,可謂逆襲打臉。
話不要說得太滿,電影上映之前,我們保持謹慎的期待就好。
《中國乒乓》雖然已經放出預告和物料,但目前還不知道檔期。對這部新片,番茄君是十分看好的。
就像這位觀眾說的一樣,沒有常勝將軍,有的只是不斷拼搏的精神和永不放棄的的毅力。
在兼具科普作用的同時,《中國乒乓》或許也會創造只屬于它的紀錄!
所以,出水才見兩腿泥,不如,我們等著看好了!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