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最讓人感動的電影是哪部?
毫無疑問,《海的盡頭是草原》。
昨天首映,番茄君第一時間刷了電影。對我這個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內蒙古,了解過草原的人來說,這部影片既有十足的歷史補課作用,又有無比的后勁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實早在北影節上,就有不少觀眾關注過這部影片,作為開幕影片,當時不僅一票難求,而且讓全場觀眾潸然淚下,感動無比。
正當人們好奇,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又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時,它就與我們見面了。
豆瓣已經開分,7.6的開分,一度增長到7.9分,在最近上映的電影中,已經是口碑里的佼佼者,導演爾冬升,作為一位香港導演,番茄君很驚訝,他竟然能將我們這種民族情感和家庭親情,拍得如此細膩,真實且動人。
后來無意中刷B站的時候,才知道爾導,真正對這部影片傾注了感情。
在爾導的B站賬號上,可以看到他自己拍攝的,密密麻麻的花絮,其中有的紀錄草原的天氣,有的紀錄演員的狀態,有的在跟小動物互動,還有的在教孩子們演戲。
電影上映之初,爾導就曾直言,這部影片是自己拍攝過的“最困難”的影片之一。
因為電影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從東南沿海來到內地大草原,爾導從不知道這里的天氣變化這么突然,剛剛還晴空萬里,一瞬間就狂風大作。
天氣是無法控制的,所以只能靜靜等待到合適的天氣,拍合適的鏡頭。
除了天氣,劇組還涉及到很多小動物的戲份,這里面有馬兒,有小羊羔,有駱駝,甚至有狼。
別懷疑,這狼,是真正青面獠牙的狼。
動物本身就是最難拍的,因為你根本無法準確讓動物做到劇本中描述的場景,這又是拍攝過程中的一大障礙。
因為故事取材自“三千孤兒入內蒙”,所以劇組中少不了孩子的表演,一兩個小孩子都讓人頭大,更何況幾十個甚至上百個……
所以拍這部戲,爾導的狀態,經常是一個頭兩個大,前后磨了整整五年時間才成片。
爾導是個較真的人,確定劇本后,開始了前期籌備工作。
因為他本人對內蒙古也不了解,所以從三年前,他就帶著團隊,多次到內蒙古采風,他不僅找到了當時孤兒們入內蒙的所有資料仔細研讀,還采訪了這件事的親歷者,他們如今都已經是耄耋老人,聽他們娓娓講述自己的故事,爾導也下定決定,一定要“講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真情的故事”。
為了最大程度貼近真實,電影全程都在用蒙語,沒有任何蒙語基礎的馬蘇,拍完電影也能流利說出一百多句蒙古語。
就連小演員“小毛巾”,羅意淳以及王鏘等,拍完戲后都學會了在大草原上策馬奔騰。
這些細節處的真功夫,才是考驗電影質量的試金石。
果然,上映后,電影就爆了。觀眾們的評價很好。
“溫情治愈,后勁兒很足”是大多數人的評價。
有人直接表示要二刷,而且看完好想去草原。
更有觀眾說,關于草原的一切,都自己震撼。
我們都知道,這部影片改編自“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歷史事件,但故事本身并沒有選取宏大的視角,更沒有喊假大空的口號,而是找到了兩個很小的切口,來做電影的情感講述和親情表達。
第一個切口,是現代時間線里,陳寶國飾演的杜思瀚,對曾經去內蒙古的妹妹杜思珩的尋找。
因為小時候將妹妹丟在孤兒院,母親一直抱有愧疚,在彌留之際,希望哥哥能找到妹妹,一家人能實現團聚。
另一個切口,是當時時間線。妹妹杜思珩被送往內蒙古大草原的過程,以及與草原上額吉、阿爸和哥哥的相處。
這兩條線索是互相交疊,穿插進行的。
正因為有兩條線索,爾導才得以將整個故事的前因后果拍得清楚明白,也讓觀眾看懂了上海母親的艱難,以及草原母親的偉大。
我們其實可以將這兩條線索,看成兩個對照組。
上世紀60年代,全國艱難,東南沿海受災嚴重,杜思珩和杜思瀚兄妹倆,由沒有收入來源的母親撫養,父親因為做保密工作無法撫養孩子。
缺衣少食的情況下,母親只能選擇帶著體弱的孩子,將身體好一點的孩子留在孤兒院。
手心手背都是肉,帶著孩子,活不下來,丟棄孩子,良心譴責,母愛的掙扎和偉大,在這樣的場景中十分焦灼,卻又特別真實。
最后,為了活下來,妹妹杜思珩被留在了孤兒院,故事也因此開始。
歷經千難萬險到了內蒙古,杜思珩依舊沒有從媽媽的“謊言”中走出來,她篤定地相信,媽媽總會在給弟弟看完病后回來接自己,所以她任性、不聽話、叛逆,是孩子中間的刺兒頭。
面對這樣的孩子,草原上的母親薩仁娜給了她十足的寬容和十足的愛。
她愛杜思珩,比愛自己的親生兒子都多。薩仁娜一家也很艱難,兒子小時候因為發燒燒壞了嗓子,丈夫在外當兵,很久才回來一次。
正是因為經歷過這樣的苦難,她才會將無私的愛傾注給這個與自己幾乎是陌生人的小女孩。
杜思珩晚上發燒,薩仁娜讓兒子不顧流沙和群狼的危險,騎馬去給她找藥。
杜思珩不習慣在草原上廁所,薩仁娜讓兒子做了簡易的廁所供她方便。
杜思珩一次次往外跑,薩仁娜從不責怪,只是一次次默默將她追回。
一顆石頭做的心,這樣也焐熱了,草原母親和杜思珩的牽絆也在這一件件小事中建立起來。
這種偉大的情感,與上海母親當時的掙扎形成對照,既相得益彰,又相輔相成,兩個母親養育同一個女兒,也正是《海的盡頭是草原》關于愛,關于親情和責任的主題。
除了母愛,兄妹之情也是電影極大的看點。
杜思珩有兩個哥哥,一個是自己的親生哥哥,當年跟著母親的杜思瀚,另一個是蒙古族哥哥,木訥心善的那木汗。
看到母親找尋一輩子,得知自己時日無多的杜思瀚,對小時候因為自己妹妹被送走一直抱有歉疚,為了滿足母親的心愿,也為了彌補自己的虧欠,他開始尋找草原上的妹妹。
而草原哥哥那木汗,則跟母親一樣,對杜思珩比對自己的親妹妹都好。
吃的穿的都留給她,不顧個人安危給她找藥,一次次將她從危險中救回……
同樣是哥哥,一個虧欠,一個陪伴;一個等待,一個付出;兩個哥哥同一個妹妹,也讓這種家庭的溫情得到了升華。
《海的盡頭是草原》,本就是一部現實題材的類型電影,它將一個擁有宏大歷史背景的故事,用極其平易近人的手法表達了出來,這才能真正觸達觀眾的內心。
有觀眾會問:愛哪里是無條件的,難道蒙古族和漢族人,就沒有任何隔閡嗎?
當然有,其實在很多細節中,爾導都做了詳實的鋪墊,正因為這些隔閡的消解,這些習慣的同化,才從側面證明了,蒙古族同胞們的愛,可以改變一人,改變她的一切。
隔閡,體現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方面面。
剛開始,去了草原的杜思珩,什么都不習慣。
她聽不懂蒙古語,很難跟當地人交流,所以她變得孤僻;上慣了室內廁所的她,甚至無法在草原上方便;蒙古族同胞眼里不可多得的美味食物奶茶和奶豆腐,在她嘗來難以下咽,她寧可餓著肚子,也不會吃這些東西。
但對供銷社的冰糖,她卻兩眼放光……
這些細節,其實都是女孩和草原之家的隔閡,也是漢族和蒙古族的“隔閡”。
這給杜思珩一次次逃離埋下了伏筆,也給了她逃離的充足理由,這背后,都是民族、風俗、文化差異的映照。
那為什么,杜思珩還能放下這些不同,在草原上一直生活下去?不就是因為愛么。
從細微處來說,是草原的額吉、阿爸和哥哥,對她無條件的關懷和照顧。
從大處來說,是蒙古族和漢族的情誼,是民族情感消融了這些隔閡,給了女孩成為一個草原人,成為一個蒙古族姑娘的出口。
這也恰恰證明了蒙古族同胞民族情感的偉大,以及作為中國人相互扶持共同向前的無私。
“成為一家人”,這就是對一家人最好的詮釋。
看完影片,許多觀眾跟番茄君一樣,感受到了這種細膩而又真實的情感。
有些愛不一定要說出來,但長久的陪伴是真情的告白,這樣的情感必能穿越時間,消除隔閡。有時候親人的定義,不一定是血緣,要知道,有愛的地方,就會有家。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