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噸噸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討論今年的綜藝行業,總免不了提起招商困境、項目減少等話題,但在釋放出消極信號的同時,仍有不少節目、IP、甚至是賽道,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比如音綜,作為市場一直以來的剛需類型,它也一度流露出疲態,面臨爆款難出、好歌難尋等問題。為此,各平臺及從業者都在積極尋找解題思路,試圖給觀眾帶來新的驚喜。芒果TV的《披荊斬棘》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的第一季顛覆了大家對于內娛舞臺的認知。也因此,在第二季正式到來前,令人好奇的問題是:已經做到極致的舞臺還能再升級嗎?隨著節目開播,一個肯定的答案擺在了觀眾面前。
上周,哥哥們的二公舞臺一一結束,但又并未真正落幕。與之前的公演一樣,每個舞臺引發的熱議與討論還在繼續。既有震撼力又有治愈感的《白鴿》,有種鼓舞人心的力量,讓不少觀眾反復觀看;也有人沉醉于《小半》營造的夢幻感,三位哥哥的歌聲唱盡了愛情的變幻莫測。
跳出音樂的層面,這些觀感來自于舞臺制作的加持。如果沒有互助會形式的呈現,沒有縈繞和漂浮空中的泡沫,不會有現在的《白鴿》和《小半》。其它舞臺也是一樣,與歌曲匹配的場景搭建、元素運用、燈光設計等,都讓舞臺更有感染力。
可以肯定的是,相比之前,《披荊斬棘》在舞美方面又有所突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芒果TV打造這個IP的意義與野心:實現并推進舞臺工業化。
很長時間以來,觀眾都在聲討“內娛沒有舞臺”,但更準確地說,內娛真正匱乏的是在基準線以上的好舞臺。從行業角度來說,其原因在于舞臺工業化程度的欠缺,即在舞臺制作上仍停留于常規思路和操作流程。而工業化意味著,將不斷迭代、有創新性的技術運用于舞臺設計與創作,進行更有審美價值和內容表達的呈現,這背后是創作者對綜藝舞臺、甚至是綜藝價值的思考。
直到去年,《披荊斬棘的哥哥》成為初探舞臺工業化的案例,不僅打破了觀眾對沒舞臺的刻板印象,讓大家看到了好舞臺應該有的樣子。而如今,《披荊斬棘》不負眾望地制造新的驚喜,并由此邁向舞臺工業化2.0。
那么值得探討的便是,舞臺升級具體體現在哪?舞臺工業化的意義是什么?芒果TV又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更深刻的內容表達:
既有高立意,也不乏共鳴點
一支簡短的黑白短片過后,在夾雜著“咕咕咕”的鴿子叫聲中,畫面由暗轉明,蘇見信從圍坐的哥哥中站起,唱起了第一句歌詞:前方啊,沒有方向……
幾位歌者各具特色的嗓音,訴說著六段不同的人生困境,馬頔創作的話劇式念白,像一聲聲有力的質問,再到富有感染力的和聲,聽感和情緒層層遞進,傳遞出沖破牢籠的力量。
這是二公舞臺之一《白鴿》,節目結束后,成為很多人心中的top1,也記住了歌詞中的那句點睛之筆——縱然帶著永遠的傷口,至少我還擁有自由。
這也為《披荊斬棘》舞臺升級的體現提供了一個答案,即更具深度的內容表達。對于觀眾來說,被舞臺戳中的原因,不僅在于好聽的旋律、好看的舞美,更關乎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價值與內核。之于《白鴿》,便是表達出在生活中找尋、積攢追求自由的勇氣,為聽者注入希望與力量。
在《披荊斬棘》的舞臺上,《白鴿》不是個例。
比如一公的《新地球》,這首歌由林俊杰創作于2014年。當時,天災人禍、社會事件時有發生,令人惶恐不安的氛圍籠罩著全球各地。所以,《新地球》的創作初衷是撫慰人心、給人力量,同時包含對保護環境、珍視身邊人事物的呼吁和自省。
為了還原創作背景、表達出作品的反思性,節目組將舞臺打造成一片狂風暴雨下的海灘,水里的白色泡沫、天空中飄浮的烏云,都是對現實自然環境的映射。到了結尾,鏡頭又對準一只在海灘上努力爬行的寄居蟹,寄托著生存的希望。
同樣承載著人文關懷的《風的季節》《世界第一等》關注的都是小人物。其中,前者曾被多次翻唱,不同版本各有表達,陳小春部落的改編將核心情感訴諸于“獅子山下”精神,配合著街道的場景設計、哥哥們化身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在一句句“吹啊吹”中傳遞著一種樂觀、向上的能量。
后者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質感,口琴的加入讓旋律變得更為明快,任賢齊、吳卓羲、張峻寧和仁科分散坐于工字鋼、依靠著汽車輪胎,仿佛一群在工作間隙中休憩的勞動者,用一種輕松、淡然的姿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相比于以上幾首的高立意,還有些舞臺擊中的是更普世的情感共鳴點。比如詮釋親情的《阿嬤的話》,舞臺復刻了蘇有朋、林峯和任賢齊三位表演者記憶中的場景,三個人以不同的心境、用三種不同的聲線動情講述,有溫情回憶,有遺憾追思,也有赤誠懷念。
盡管大部分觀眾都聽不懂閩南語,與親人有關的情緒是極具個人化的,但他們的歌聲唱進了所有觀眾的心,很多人在社交平臺上表示,這是一首好聽、動聽又不敢多聽的歌。
此外還有張震岳、ICE楊長青和曾比特帶來的《小半》,這首歌講述的是愛情,隨著歌曲走向高潮、情感漸濃,泡沫在舞臺彌漫紛飛,藍與紫的燈光折射下來,營造出一種如夢似幻的氛圍。歌聲與場景達成統一,既將愛情的浪漫表達到極致,也刻畫出一段關系的變化,以及在這背后的心境變化。
而在一個個具體表演之外,舞臺在內容表達上的深刻性也體現在另一維度。
每場演唱會開始之前,主持人都會提到一點,今年的《披荊斬棘》是一場提問之旅,以不同問題作為演唱會的主題,希望通過一整季節目去幫助大家尋找內心的答案之書。二公的提問是:如果世間萬物都可以借一次,那你最想借什么?
面對這個問題,哥哥們紛紛給出不同答案,有人想借時間,有更多的機會陪伴家人;有人想借天籟般的聲音,去完成一次完美的舞臺;也有人想借勇氣、力量……
舞臺審美再突破:
用技術還原想象,綜藝舞臺質感升級
除了哥哥們的詮釋,舞美的配合呈現是表演直抵人心的關鍵。在每一次的舞臺中,各式各樣的場景搭建和元素運用,都帶來了極大的加持,而這也是對舞臺工業化水平的體現。
說到工業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流水線,即標準化的生產形式。
但這不夠準確,音綜一直是綜藝市場的剛需類型,舞臺作為其中的標配,早已有相對完整和成熟的制作流程。所以,這個時候再去探索所謂的舞臺工業化,制作團隊更多的思考在于如何更進一步,即提高內容質量的基準線。
要實現這點并不容易,流程上的協同、分工只是一方面,還涉及從根本上進行突破,將綜藝舞臺放置于藝術創作的高度,用不斷迭代的技術實現創作者的想象力,去刷新舞臺審美的上限。這也是為什么,節目能撬動如此多業內“大佬”來此披荊斬棘。
由此,面對《披荊斬棘》的舞臺時,觀眾已經不再是看綜藝,也像是在看歌劇、看電影,每個舞臺都有超越一般綜藝舞臺的質感——
在二公中得到現場票選第一的《馬》,直接將戰場搬上舞臺,跟隨著運鏡,歪斜在地的樹木與馬車、四處散落的箭頭,一一進入觀眾的視線。在鏗鏘有力的舞步下,甚至能看到哥哥們腳邊揚起的塵土。
張震岳和吳克群同盟的《心如止水》有種神秘和野性的氣息,無法相融的水與火元素同時出現在舞臺上,給觀眾帶來了別樣的體驗。此外,配合著哥哥們的肢體動作、旋律的節拍,燈光以相同的節奏明滅有序,也讓表演的視聽沖擊達到平衡。
而《白鴿》之所以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因為立意與形式的表達做到了高度統一。在傳達希望、鼓舞人心的精神內核下,哥哥們先是在舞臺上圍坐一圈,以類似互助小組的形式分享心聲,在馬頔的念白后,大家走出圓圈,轉為豁然開朗的狀態。
另外讓觀眾極度難忘的一幕來自《傷心的人別聽慢歌》,在表演來到尾聲時,原本絢爛的舞臺只剩白光反襯出的人影,張智霖向后倒去卻停留半空,除了恰到好處的燈光,人體懸浮裝置的運用也極具巧思。
還有一公的《紅云袍》,節目組加入大量的中國元素,在舞臺上設置了一座戲院。戲臺上有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哥哥們是戲臺下心懷英雄夢的看客,也是觀眾視角中的表演者,多重視角的交叉與呼應形成一場“戲中戲中戲”。
基于這些高質量的舞臺,《披荊斬棘》讓觀眾頻頻發出“你可以永遠相信芒果”的感嘆,值得一提的是,節目也吸引了海外觀眾的關注。打開其YouTube播放頁面,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的觀眾紛紛在評論區表達認可:“舞臺絕了”“還得是芒果”。這種高評價證明海外觀眾對國產綜藝舞臺有了新的認知,也體現出芒果系舞臺對外輸出的品牌效應。
在看過去年的第一季后,大家還能給予第二季高度評價,直接說明舞臺工業化實現了進階與升級,邁向2.0時代。
這也給行業帶來了各種啟發,在觀眾看來,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內娛沒有舞臺或者說沒有好舞臺。面對觀眾的不滿,層出不窮的音綜背后,則是各平臺及從業者的探索:如何優化舞臺以及舞臺的發展方向……
過去一年,《披荊斬棘》就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用單個IP的舞美升級帶動整個行業向前跑,促進舞臺工業化2.0到來。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當下做到的工業化水準不會是終點和上限,因為這種探索的意義不止于此。
對于一檔節目來說,舞美升級意味著打造出更優質的舞臺表演,提高節目的內容質量。
但更重要的是,當工業化持續升級、市面出現更多舞臺水準在線的綜藝后,整個品類的基準線都會相應上升,相當于從量變引起質變。等到那個時候,綜藝不再是普遍印象中的“快消品”,其價值也不再停留于娛樂,同樣可以做到藝術表達、人文關懷,甚至更多。
話題互動:
《披荊斬棘》里你最喜歡哪個舞臺?
關鍵詞: 披荊斬棘一個舞臺工業化2.0樣本 披荊斬棘 芒果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