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1月13日早間,院線電影《林深時見麓》貓眼專業版顯示的分賬票房,實現了2.4萬元。早前,這部電影上映首日,票房被傳只有75元,并非只有兩位影迷入場觀看,這兩位影迷更是以隔空的方式“見面”,一度成為大家調侃的內容。
不過,自稱花費70元觀看該片的影迷,并非真實存在,已經被正規新聞媒體證實,屬于借機調侃。而自稱花費5元的那位影迷,起初自稱是退票造成的費用,稍后,因為這次電影事件的大面積傳播,而開始承認,自己也是借機蹭熱度的,不存在退票等行為。正規新聞內容顯示,《林深時見麓》首日確實只有兩位影迷入場觀看,首日票房是56元,單張票價是28元。
隨著《林深時見麓》單日票房創出新低的新聞發酵,這部院線電影在部分影迷當中,確實產生了一定量的消費驅動能力。截至11月13日早間,該片已經獲得625位影迷的入場觀看。2.4萬元的票房成績面前,《林深時見麓》的最終回本情況,確實令人擔憂。
不過,在接受正規新聞采訪的時候——《林深時見麓》和另一部電影《春水繁星》的出品人介紹,兩部影片總投資約三四百萬,通過網絡版權的售賣等,已經收回成本,甚至略有盈余(來自封面新聞)。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電影的編劇、導演和出品方,都是相同的,且是同日上映。
關于《林深時見麓》出品人的介紹,我個人是存疑的。首先,說兩部電影的投資約三四百萬,便是一句模棱兩可的話語。作為出品方,兩部電影的制片成本到底是多少,是可以說出具體數字的,三百萬就是三百萬,四百萬就是四百萬,放出一個區間出來,顯然有打馬虎眼的嫌疑。從兩部電影的物料內容來看,我個人傾向于這兩部影片的單片制片成本在100萬元以下。或者會更低。
其次,在正規新聞采訪面前,《林深時見麓》的出品人自稱,影片通過網絡版權的售賣,已經收回成本,甚至略有盈余。這無疑是非常值得懷疑的一種說法。第一點,到底是哪家正版視頻平臺,或者是哪幾家正版視頻平臺愿意出三四百萬的費用收購這兩部影片呢?眾所周知,各家視頻平臺目前的狀況,都是著急盈利,對于一些質量不過關、影迷觀看數量少的影片,已經不感興趣了,再也不是當年“人傻錢多”的樣子。
第二點,《林深時見麓》出品人自稱的“網絡版權的售賣”,是賣給了正版視頻平臺,還是“票房股權的網絡分銷”,這一點,需要說清楚。基于當下各大正版視頻平臺的情況,我不相信會有視頻平臺出錢購入《林深時見麓》和《春水繁星》。不過,當下某些電影存在另一種運作方式,如下。
電影在拍攝之前,或者拍攝完畢之后,進行所謂的票房股權銷售,就是讓一些影迷、投資人購買這部電影的票房分成,按照持股比例,進行最后的票房分成。比如說,一部電影自稱的制片成本是200萬元,就賣出200個股,單股是1萬元的投資。最后的票房分配,就按照持股比例進行。
這類電影,對于出品方而言,已經實現了無本萬利。而他們要做的,就是把這樣的影片安排到院線市場當中去。上映之后,票房是多少,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早前,已經有一批影迷購買“股票”了。對于這類電影,我給影迷們素來的看法都是:真正票房賺錢的電影,不會留給你們參股的。
基于以上這些,我覺得,電影《林深時見麓》的出品人說自己的電影已經盈利,不妨把盈利的具體方式說清楚,到底是通過上邊的“股權分銷”的方式盈利的,還是真的有正版視頻平臺購入了這部電影。只模棱兩可地說盈利,本身也是對電影市場的不負責任。(文/馬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