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它們終于定檔了。
本周不少好消息傳來,先是年度重磅電影《阿凡達2》確定引進定檔于12月16日,另外《航海王:紅發歌姬》和《放牛班的春天》分別定檔于12月1日和12月2日。
中國影迷好久沒有這么高興過了。
(資料圖)
其中《航海王》的引進多少有點意料之外。本片一直有傳會引進內地,但很多人還是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觀望。
早前北京國際電影節,《航海王:紅發歌姬》就有展映活動,當時可謂一票難求,票價一度炒到上萬元。雖有延時,沒能做到與日本同步上映,但只需要等4個月不到就能看到,內地粉絲已經心滿意足。
《紅發歌姬》是第三部《航海王》引進內地的劇場版,也是今年繼《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小戰爭》和《名偵探柯南:萬圣節的新娘》又一個引進的知名IP。
日本動畫的劇場版,在國內一般是一到兩億人民幣的票房。《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小戰爭》和《名偵探柯南:萬圣節的新娘》(目前上映8天)都是近一億的票房。
結合《航海王》前兩部引進的《黃金城》(1.07億)和《狂熱行動》(2.04億)的票房成績,在日本大賣的《紅發歌姬》預計也能在中國至少賣個一億。
比起好萊塢電影,日本的引進片在票房號召力上當然是有限的,但它基本是目前中國大陸第二大國別的引進片。
日本電影對中國觀眾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改革開放首批進入中國的外語片,正是日本電影。
1978年,中日雙方簽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隨之大量的日本電影得以被引進,中日兩國進入了蜜月期。
據統計,1978到1995間,中國共引進了日本上百部電影。《追捕》《望鄉》 《人證》《砂之器》《伊豆的舞女》等日本電影,都是一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佳作。
1978年10月26日在中國的7個大城市舉辦了第一屆“日本電影周”,公開放映了《追捕》《望鄉》《狐貍的故事》三部作品。而高倉健的《追捕》,可謂是首部風靡全國的外語片。
為了讓當時的觀眾能無障礙看懂日本電影,上海電影譯制廠發動了全廠優秀人馬來譯制《追捕》, 配音演員包括畢克、丁建華、楊成純、邱岳峰、尚華等國人熟悉的聲音, 該譯制片 獲1979年中國文化部 優秀譯制片獎。
《追捕》盡管在日本反響平平,但對當時文化饑渴的中國人來說,這部犯罪類型片很好地給中國人做了一次電影啟蒙。日本街頭的繁華景象,更是讓不少國人大開眼界。
高倉健扮演的杜丘成了一代國人心中的經典形象,他的一舉一動,都引來當時年輕人爭相模仿,掀起了穿著的立領風衣的風潮。一時間,硬漢取代了之前國人熱衷的奶油小生, 給國人一波審美的新浪潮。
后來的張藝謀之所以力邀高倉健合作《千里走單騎》和《英雄》,主要因為高倉健是一代國人的偶像。
當他在2014年去世時,當時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高倉健先生是中國人民熟悉的日本藝術家,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過重要的積極貢獻。”
首批得以在中國大陸放映的電影,是當時中日友好關系建立的果,同時也是后世民間友好交流的因。
除此之外,栗原小卷、三浦友和、山口百惠、吉永小百合等日本明星也是一代中國人所熟知的日本偶像。中日的蜜月期,讓國人有幸見識到大量的日本影片。
除了真人電影,當時日本的動畫片也有被引進。
宮崎駿的《龍貓》早在1989年就在內地上映,但那時被翻譯的名字叫做《鄰居托托羅》。當時引進該片正好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所以《龍貓》就作為日本德間集團送給中國小朋友的禮物在國內公映。《風之谷》和《天空之城》在當年,也有引進上映。
但日本動畫主要是在電視播為主,電影院的日本動畫其實并不怎么多。
上個世紀七十年末到九十年代初,是日本引進片在中國大陸獨領風騷的時代,哪怕現在都難以復制當年日本影視作品的流行度。
但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引進片的地位開始讓位于美國大片,再加上中日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日本電影開始坐起長期的冷板凳。
從1995年到2014年,20年間 共有44部日本電影被引進,平均一年只有2.2部日本電影能被國內觀眾在影院看到。
這44部電影當然不是平均分配到每一年,有些年份一年都沒有一部日本電影引進。比如2001年,日本前首相的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中方強烈不滿,中日關系急劇惡化。
這10多年間,基本鮮有日本動畫被引進。2007年,《哆啦A夢:大雄的恐龍》被引進,這是首部《哆啦A夢》的劇場版在中國大陸上映,很可惜票房不佳。再后來2010年的《名偵探柯南:漆黑的追蹤者》上映,打著《名偵探柯南》 首次引進的噱頭,最后票房仍然沒有過千萬。
中國觀眾很喜歡日本動畫,卻不愿意花錢去電影院看,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日本動畫多半是買斷片,延遲大半年上映,結果就是不少人已經看完了盜版資源。
多次失敗的經驗告訴從業者,日本動畫難掙錢。
有趣的是,成也蕭何敗蕭何。2015年,被業界稱為日本電影“轉折里程碑”的《哆啦A夢:伴我同行》在兒童節前夕上映,5.3億人民幣的票房,直接超過了日本本土的4.15億人民幣。
《哆啦A夢》的票房成功讓業界重新重視起日本引進片的可能,之后幾乎每年兒童節,都能看到《哆啦A夢》的身影。
隔年2016年,中國內地直接引進了 11部日本電影。《火影忍者:博人傳》《圣斗士星矢:圣域傳說》《哆啦A夢:新大雄的誕生》《蠟筆小新:夢境世界大襲擊》《名偵探柯南:純黑的黑夢》《櫻桃小丸子:來自意大利的少年》《龍珠Z:復活的弗利薩》《海賊王之黃金城》......全都是大家熟悉的動漫IP。
其中新海誠《你的名字》以5.75億票房刷新了日本動畫電影引進片的票房紀錄。此外還有《海賊王之黃金城》《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火影忍者劇場版:博人傳》三部票房過億。
日本動畫電影的票房潛力,慢慢被中國片方發現。
2017年開始,中日電影的交流更密集,除了動畫電影,很多漫改真人電影也被引進,比如小栗旬的《銀魂》以8000多萬刷新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最高票房紀錄。
中國電影人翻拍日本IP,也成了近幾年屢見不鮮的事情,比如2017年王凱主演的《嫌疑犯X的獻身》,王磊主演的《深夜食堂》,王俊凱主演的《解憂雜貨鋪》都是翻拍,可惜口碑平平。
2018年,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和《小偷家族》均被引進。《小偷家族》憑借其戛納級別的水平, 在國內獲得了近一億的成績,成為當年不少人心中的最佳。
2019年日本引進片數量再創新高,達到24部,比2018年的15部多出9部。全年共6部日本電影破億,超過了好萊塢電影破億的數量。《千與千尋》首次登陸中國大陸,最后收獲4.88億的票房佳績。
日本電影已經憑借自身的票房實力,證明了它值得引進。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流行,全球電影業受到重擊,不僅是日本電影,連好萊塢的引進片也肉眼可見地減少。中國大陸電影院開放后,《未來的未來》《假面飯店》《海獸之子》和《寶可夢:超夢的逆襲 進化》票房成績都不盡如意。
今年大概只引進5部日本電影,年初《花束般的戀愛》上映,獲得了9600多萬人民幣的票房,實力碾壓了同期的情人節影片,不少觀眾看完后表示“這才是情人節該看的電影”。只要是好電影,中國觀眾都愿意支持,日本電影的前景并不悲觀。
短期來說,也許很難恢復到疫情前引進的頻率,整體而言,中國大陸在疫情之后的引進片數量,都在減少。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日本方在東京和大阪都舉行了“中國電影周”,多部中國電影都有幸參展。不管這些電影質量如何,都是中日電影交流的重要一步。
中國未來也需要多引進日本電影和開展類似活動,這不僅僅是回應影迷的需求,也是回應中國電視市場的期盼。
誰不希望電影院的排片表百花齊放,多得讓人難以挑選呢!
撰文:斯皮爾伯伯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