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刊| 總第3086期
12月10日,動畫版《三體》于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國創(chuàng)頻道上線。排播方式為:每周六11:00更新1集,首集免費,第2-4集大會員搶先1集,第5集起大會員專享。
(相關資料圖)
數(shù)據(jù)表現(xiàn)上,本劇不負眾望,首日累積播放量破億,追番人數(shù)破600萬,社交媒體上的熱搜話題23個,妥妥的“開門紅”。
于是,非大會員觀眾是否會在前四集更新期間棄劇,將直接決定這個B站截至目前最大投入的動畫項目的成敗。
令人遺憾的是,在豆瓣上,動畫版《三體》過萬條短評打分中,5星和1星交雜,口碑嚴重兩極分化。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看似平靜,實則充滿了無奈,“無論觀感怎樣,都是給中國科幻文學熒幕化的未來墊了一塊磚。”
并不是每個普通觀眾都能做到放眼未來,他們必須在4集的時限內(nèi)做出“進”和“退”的選擇。當仔細分析已上線的2集后,我們發(fā)現(xiàn)動畫版《三體》里埋下的“勸退”隱患非常之多。這給劇集后期的播放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隱患一:場面戲鋪墊不足
只改編小說原著里的第二部,是稍微關注此項目便能早早得知的信息。然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動畫版《三體》的開場戲,竟然是原著第一部里最華彩的“古箏行動”。
原本這是一場好萊塢災難片風格的大場面戲份,在視聽表現(xiàn)上還算位居國漫前列,但是由于缺乏第一部完整故事人物的鋪墊,這場戲給人的感覺略顯突兀。
可以看出,動畫版《三體》特別注重大場面的數(shù)量和含金量。第二集里,空間站粒子對撞試驗、高速路飆車、脫軌城鐵襲擊主人公羅輯三個大場面,都能看出在模仿好萊塢科幻片、動作片里的同類段落。
只是,過于密集的場面戲,可能會影響沒看過小說的觀眾理解復雜的世界觀。比如粒子對撞試驗這場戲,其劇作目的是要讓觀眾理解為什么智子能鎖死地球科技。可是借鑒了“最后一秒營救”的手法后,該段落剪輯凌厲,視覺繚亂。觀眾能否在如此高度緊張的氛圍里,看懂世界觀呢?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B站的用戶有一部分是使用手機、平板這樣的移動端小屏。如果不戴耳機的話,他們看動畫版《三體》時難免受到環(huán)境音的干擾。缺乏電影廳這種隔絕外界干擾的觀賞環(huán)境,沒有大銀幕和環(huán)繞音響的加持,大場面所帶來的震撼體驗,勢必會大打折扣。
粉絲自制的《我的三體》,在沒有什么大場面的情況下依然收獲普通網(wǎng)友和原著粉的一致好評,可見人們在移動端對《三體》的訴求,并非大場面視聽轟炸。他們更看重劇情、人物、世界觀、主題探討上對原著的還原度。
隱患二:3D技術的缺點暴露無遺
雖然大場面發(fā)揮了3D動畫的優(yōu)勢,但其劣勢并沒有被很好地隱藏起來。3D動畫的短板,在于越日常的動作如走路、揮手、轉身、點頭等,越難以做到自然流暢。不過,這個問題連正在日本熱映的《灌籃高手》大電影都沒能解決好。對國產(chǎn)番劇級動畫自然也不好強求。
怕就怕這次來看動畫版《三體》的人,有很多只看過皮克斯和迪士尼那種級別的3D動畫,那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觀感落差。
首映日微博熱搜榜的第一條更是直戳了痛點:“三體建模 丑”。
藝畫開天在他們的代表作《靈籠》中證明過自己的建模水平。到了投資更大的《三體》,怎么建模水準還下降了?
《靈籠》的角色建模
這主要源于3D建模的成本是按“角色”的個數(shù)來算的。《三體》的故事龐大,主人公又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里,接觸的人很多。《三體》中被網(wǎng)友吐槽為丑的建模,主要是眾多的路人角色(比如羅輯的學生),實在太呆板僵化了。還有就是偶爾出現(xiàn)的建模bug。
對于熟悉3D動畫制作成本的觀眾而言,這種抓大放小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于很多只是想看《三體》而并非想看動畫的觀眾而言,很可能因為這種審美上的參差,轉而等待真人劇集。
隱患三:畫風不統(tǒng)一容易“跳戲”
動畫版《三體》不僅學習了好萊塢大片,還借鑒了日本動漫在氛圍營造和人物塑造上的手法,尤其是葉文潔和“墨子”的段落。
在羅輯、丁儀、大史等正面角色的故事線里,本劇保持了“環(huán)境科幻風,人物擬真風”的特點。雖然不至于表情有多細膩,但至少這些角色都是一板一眼,盡量向真人靠攏的。
可是到了葉文潔和墨子這些ETO(地球三體組織)成員的段落里,畫風就會驟變成陰暗風或驚悚風。“墨子”的臉型甚至有夸張的扭曲。
這些角色本來就失去了原著第一部的鋪墊,登場后還大幅轉換畫風,有可能會讓部分觀眾“跳戲”。況且這種畫風轉換,相當于給ETO成員腦門上蓋戳“壞人”標簽。無論是否讀過原著,現(xiàn)在的觀眾已經(jīng)越來越傾向于自己判定一個角色的好壞對錯,而不是被標簽引導。
根據(jù)《三體2》原著,以及已公布的配音表可以了解到,“馮·諾伊曼”“秦始皇”“亞里士多德”等ETO成員也會在后續(xù)劇情中登場。不知道他們是否也會被另類的畫風貼上標簽。
隱患四:部分角色微調(diào)
劉慈欣小說里的人物,在面臨大形勢時大多能保持一定的理性。比如物理學家丁儀,原著里就很理性地判斷出即便在宇宙里建高能加速器來和智子搞競速,也是徒勞的。
而動畫版《三體》中的丁儀則在空間站進行了人類的最后一搏,非常有悲情英雄主義的色彩。這相當于把劉慈欣特色人物,改成了臉譜化的英雄人物。
另外,羅輯的言行表現(xiàn)也有微調(diào)。在原著里,羅輯也屬于因為看透形勢而產(chǎn)生了“虛無感”,動畫里則顯得有些“油腔滑調(diào)”,在警察大史的車里也過于驚慌失措。
誠然,這些微調(diào)能夠讓角色更符合主流習慣,可以提供英雄情節(jié)和喜感等娛樂要素。可是對于原著鐵粉而言,幾乎是無法接受的。
隱患五:科幻氛圍過度營造
《三體2》首次出版于2008年,書中的危機紀元,換算過來為2010年左右,也就是說,其敘事起點是當下,而不是未來。科幻的部分主要是三體人帶來了危機,地球人原本的生活是和讀者同時空的。這也是為什么閱讀《三體》和《三體2》,會有強烈的代入感。
動畫版《三體》非常強調(diào)劇集的“科幻”屬性。從場景設計和一些畫面中的細節(jié)可以看出,本劇的敘事起點已經(jīng)屬于“近未來”了——“似曾相識”的主流防御計劃、投影在地面上的紅綠燈斑馬線、全無人駕駛的高速公路、搬運貨物的機器人或機器外骨骼……
這些科幻元素,再加上城市里那些令人一頭霧水的縱橫交錯的管道,以及大中午還黑乎乎的光照,讓動畫版《三體》離觀眾非常遠,缺少了原著的那種生活代入感,更像是發(fā)生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里的,或者是其它星球上的故事。
隱患六:引流吃相易引反感
就像走進商店的顧客會被稱之為“上帝”一樣,觀眾來看劇集,也會有點“被服務”的渴求。
動畫版《三體》為贊助商引流的吃相,很容易引發(fā)觀眾的反感。以第二集為例,完整時長34分38秒。片頭廣告4個,共20秒。其中兩個都用到了《三體》同一句經(jīng)典臺詞:“這是計劃的一部分”。
廠標和前情提要共1分鐘,正式片頭40秒,片尾字幕和下集預告共4分18秒。在不到30分鐘的凈時長中,還加入了一段長達40秒的,令人猝不及防的廣告。除此之外,城市街景里還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長安深藍”和“建行龍卡”的廣告牌。
雖說這種廣告密度是視頻平臺的常規(guī)操作,但《三體》不是普通IP,本劇也沒有流量明星的粉絲可以圈住。過于明顯的引流操作,很可能觸發(fā)原著粉絲的“潔癖”。極端的原著粉,甚至會覺得出品方把神圣的《三體》“獻祭”給了金主爸爸,繼而罵罵咧咧地棄劇保命。
結語
近幾年,網(wǎng)文大IP改編成的季番和年番動畫,誕生了很多成功之作,如《斗羅大陸》《斗破蒼穹》《完美世界》《凡人修仙傳》等。這些網(wǎng)文原著本就是網(wǎng)生代的產(chǎn)物,其爽感和受眾都很容易通過改編繼承到網(wǎng)播動畫。
《三體》則與之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三體》是傳統(tǒng)的長篇小說,有著高度的完整性。劉慈欣用大量的篇幅去鋪展世界觀和鋪墊人物抉擇,最終讓讀者認識并認同了“宇宙社會學”的“黑暗森林法則”。
對于很多原著讀者而言,《三體》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部科幻文學佳作,而是有學術性的、有科學前瞻性的神作。任何將其降低格局,迎合大眾審美的改編,都很難讓人滿意。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三體》改編項目紛紛難產(chǎn)的原因。
《三體》自然是一個能吸引新用戶的金字招牌,但它同時又可能是一個轉化率和追番黏性極低的IP。雖然動畫版在B站上映首日晚9點的播放量就早早破億,但是隨后的5天,截至本文發(fā)布時,播放量也只是累積到了1.4億而已。
兩極分化的口碑、原著粉的吐槽,已經(jīng)對觀眾展現(xiàn)出一定的勸退勢頭。如果上文所述的6條隱患在后續(xù)更新中持續(xù)存在的話,大規(guī)模的棄劇潮恐難避免。《三體》動畫加油。
【文/滿囤兒】
往期推薦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