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金晨被罵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挨罵了,粉絲們自然最心疼,在評論區里各種安慰。
只是,一條稱呼金晨為“喜子哥”的熱評,再次為她惹來非議。
喊哥不喊姐,金晨這么不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嗎?
自從上了浪姐,靠又拽又酷的“姬圈天菜”人設和大大咧咧的性格吃了一波紅利后,金晨這兩年肉眼可見變得越來越“爺們”了。
一提身體,就少不了cue自己的平胸。
接受采訪時,非得強調:我性格比較爺們,只能算半個女演員。
發微博曬一身腱子肉,又自稱是“小伙子”。
咋滴,女孩子就不配有腱子肉嗎?
這年頭,早就不流行女孩子裝爺們了。
但娛樂圈,偏偏還有那么多女明星習慣性用刻板印象去評判女性,對女性特質抱有偏見。
從周迅的“周公子”,劉亦菲的“天仙攻”,到更多人自稱的“爺、哥、老公”……
女明星用傳統認知的男性化形象與特質來包裝自己,隨處可見。
走“比男人還帥”的中性乃至逆性別路線,本意是為了減少同性敵意,吸引到更多女性粉絲。
可越來越多姐姐,卻用“活得像個男人”來標榜與眾不同,甚至當做一種至高無上的夸獎。
婚變前的張嘉倪和買超上《妻子的浪漫旅行》秀恩愛。
面對丈夫的深情霸總行為,她說自己理智又克制,不黏人。
張嘉倪本有一萬句贊美,來評價自己是清醒獨立不戀愛腦的大女主,最后得出的結論卻是:
“我覺得自己像個男的,男性思維特別可怕”。
常年鼓吹少女感的楊冪,這幾年也開始強調自己骨子里是“男性思維”。
論據是,自己無論拍戲還是日常與人交流,都越來越能與男性共情。
比如她曾跟霍建華說過,自己特別理解他在《如懿傳》演的“皇上”。
在《花兒與少年露營季》中,她與劉敏濤、趙今麥、李斯丹妮閑聊。
評判別人,“全是小女孩”,認為她們需要被照顧。
對于自己,則用一句“我是直男”,突出豪爽大方能擔事的個性。
外形可愛甜美的楊超越,也常以“直男”自居。
哪怕作為男生的侯明昊聽到后認為不妥,善意提醒,“是直女吧”。
她也立馬反駁:我是鋼鐵直男楊超越。
曾同為火箭少女的山支大哥孟美岐,在團綜上澄清成員之間相處和睦,用的理由竟然是:“我們是11個男生”。
言下之意,我們才不會像女生那樣,勾心斗角鬧不和。
???擱這內涵誰呢?
除了強調男性化的一面并引以為豪,還有不少女明星會否定自己乃至身邊人的女性化形象。
《浪姐3》的于文文,“我不是女人,我從來不做美甲。”
姐,立人設也別讓人抓到把柄啊。
用“趙鐵牛”外號來給自己貼上“男性化”標簽的趙小棠,也曾有過一番“爹味”發言:
不喜歡我的只有嫉妒我的女人,以及不如我的男人。
瓦特?不喜歡就是嫉妒,是什么強盜邏輯!?
后來她公開吐槽同為女性的經紀人,也很讓人不舒服:
“你下次要是再娘,我就給你一套組合拳。”
還有周冬雨首次在綜藝上嘗試射擊,卻因后坐力太強被撞離原地。
本來這事沒有任何問題,她卻脫口而出,向教練道歉:“對不起,我太娘了。”
沒搞錯吧!?女性居然因為自己太女人,被別人責備,甚至主動道歉。
可見在她們的潛意識里,“娘”這種女性特質與做事不夠果斷、實力弱掛鉤,遠遠不如“man”代表的果敢勇猛更討喜。
以男性特質自傲,因女性特質自卑,捧男踩女的性別偏見,不言自明。
或許這些女明星都只是無意之舉,并不自知,卻恰恰反映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女性特質,被污名化得太嚴重了。
在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諸如此類的批判聲:
“哭的像個娘們”、“娘們唧唧的”、“好八婆啊”……
相反,“夠爺們”、“頂天立地男子漢”……則成了贊美與肯定。
男性特質被夸獎,女性特質,則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貶義色彩。
林志玲的娃娃音也好,虞書欣的夾子音也罷,女孩子說話嬌聲嬌氣,那就是“做作、好會裝”;
長得漂亮,打扮精致性感,就成了“不正經不檢點,媚男”;
性格溫柔平易近人,也很有可能被罵“綠茶”……
從各種“婊”到這兩年的獵“媛”狂歡,調侃與嘲笑乃至侮辱女性的行為,從來沒少過。
影視劇的女性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
嬌弱、矯情、花癡、事兒多……是常見的女性刻板印象。
哪怕所謂的“獨立女性”,人設是假“獨立”的,思想是真依附的。
終歸大多數女性角色的存在,不是離不開男人,就是淪為他們的的陪襯品。
女性身份,也面臨著更多的抨擊與質疑。
在婚戀市場,離婚的男人是香餑餑,離婚的女人是“二手貨”。
張歆藝作為經濟獨立的女明星,與前夫離婚后還得被父親告誡:
“你一個離過婚的女人,不要覺得自己金貴”。
乃至她被袁弘求婚時,沒有驚喜,只有自卑:是我配不上他。
在職場,男性求職時從來不會被問“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的關系”,因為那是職場女性的特定話題。
競爭內卷處處都有,從來不分性別,可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有“雌競”與“女孩子的勾心斗角”。
女性工作能力出色,總有人揣測她要么靠關系上位,要么靠外貌加分。
沒錘的謠言滿天飛,就是不愿承認她的優秀。
哪怕真的認可一個女性的成就,人們習慣性夸出口的褒獎,卻多少讓人感覺有點不舒服:
“巾幗不讓須眉啊!”
“沒想到你一個女孩子,居然也能那么厲害。”
類似的評價比比皆是,潛臺詞就是“女性必須優秀到一定程度,方可與男性比肩”。
可女性力量本就強大,她們為什么要表現得像個男人,才能被看見,被肯定?
用“像個男人”去夸獎女性,或許是潛移默化受到環境的影響,被洗腦而不自知。
以“像個男人”來標榜自己,凸顯與眾不同,卻是踩著更多女性的利益為自身貼金。
女明星們為“爺們”“直男”沾沾自喜的同時,也反映出越來越多女孩不敢溫柔,不敢可愛,不敢光明正大做一個女孩。
這到底是無知,還是狹隘啊?
如今隨著男女平等意識的普及,與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更多人認同“打破性別偏見”。
但這個過程,往往喊口號大于實際行動。
浪姐本意要發掘30+女性不同的美,在舞臺battle中,酷颯拽炫的臺風和形象卻又被追捧成為主流。
看著一幫姐味十足的女明星,齊刷刷裝嫩扮酷,Gigi只想為這窄化的審美深深嘆一口氣。
習慣慕強的時代,女孩子們力證自己“不輸男兒郎”,要為性格柔弱感到自卑,連掉個眼淚都變得不應該了?
真正的女性力量,不該如此單一。
歌手張蕓京自出道以來,就被公司包裝成短發中性形象,帥氣利落也成為她走紅的標簽。
可她內心,明明只想做長發飄飄的小女人啊。
后來,她鼓起勇氣蓄長發,重新做回那個自己喜歡的張蕓京,人人叫好。
阿朵參加浪姐在二公階段就被淘汰,可大家并沒有覺得她比其他姐姐弱。
除了業務扛打,她不遺余力幫助后輩,說話溫柔,情商高,同樣圈粉。
張蕓京也好,阿朵也罷。
比起通過膚淺的中性化打扮以及喊口號式的“爺們”來突出“強”,這些內在的堅定,成熟的溫柔更萬能可貴,才是我們更希望看到的女性能量與強大。
驕傲地挺直腰桿做個女孩子,有什么不好呢?
不必否定女性的身份和魅力,更無須用“活得像個男人”來凸顯女性的強。
拋開偏見,女性既可以溫柔可愛,也可以堅強勇敢。
我們活在這世上,本就有千姿百態的美。
圖片來源 /?網絡
責任編輯 /?鈕祜祿桑?
編輯?/?Tah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