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被《回來的女兒》嚇壞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過去,知乎上總有一個熱門問題,作為一個正常人,如果你被送到精神病院,應該怎么證明自己沒有病?眾說紛紜,大部分人都只是湊個熱鬧。
但當陳佑希(張子楓 飾)真的被送進精神病院,甚至被電擊時,我回憶起往日看到“戒網癮專家”楊永信笑容的恐懼。人不能,至少不應該壞到這種程度。
追劇追到現在,我不停地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進入了《回來的女兒》的世界,能活到第幾集?在這個“全員惡人”的家庭中,究竟如何操作才能避免失誤,反敗為勝?沒有主角光環籠罩,會不會連最早的福利院都走不出去?
一切都是未知數。但無論如何,作為迷霧劇場回歸的第一槍,《回來的女兒》可以說滿足了絕大多數觀眾對國產家庭懸疑劇的審美期待。
家庭懸疑,可能沒有絲絲入扣的邏輯推理、窮兇極惡的作案手法,當劇集背景從社會舞臺收窄至一方庭院,懸疑的最終指向不過是人情算計和情愛誤殺。
第一眼看到《回來的女兒》劇情簡介時我不以為意,普通人家的秘密能有多離奇?但這部劇成熟的敘事節奏、人物留白,以及埋設懸念的方式,都顛覆了我對家庭懸疑的認知。原來層層累加的錯誤可以釀成如此之惡,原來平凡人的道義理念可以變成無形殺人刀,原來“逃出絕命鎮”的故事可以變成這種版本……
演到第八集,《回來的女兒》略有失控的感覺,豆瓣的評分也有所下滑。可就憑前幾集那些駭破人膽的操作,就值得讓人細細地品上一品了。
三條主線交織纏繞
從故事走向來看,《回來的女兒》很像一場陳佑希視角的劇本殺。
閨蜜小秀(張賢靜?飾)在李家意外失蹤,為了尋找好友,陳佑希從福利院出逃,假扮成李家失蹤的女兒李文文,闖進了這家人的生活。
游戲的開始,膽大心細的陳佑希掌握了主動權,向小秀死亡的真相步步靠近。李承天(王硯輝?飾)和廖穗芳(梅婷?飾),表面上是守護智障兒子的友善夫妻。然而,看似最反骨的其實最單純,看似溫柔和善的人均八百個心眼。友善夫妻的表面下,是能切掉自己的指甲和綁架兒子的一對狠人。生猛大膽的陳佑希,也在不知不覺中,淪為了李承天和廖穗芳掩埋真相、掣肘感情的工具……
跟著陳佑希探尋這家人的日常,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驚悚反轉。關鍵信息的漸次鋪陳,配上希區柯克風運鏡,全片籠罩著濃重的懸疑氛圍。目前劇集進展到三分之二,有觀眾已經總結出了情節留下的數個懸念。
很多觀眾越看越覺得思緒混亂,實際上,捋清三條主線,劇集的謎題便可開解大半。
編劇將懸念置于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之下。一是陳佑希、程威(郭丞?飾)的小秀追蹤線。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小鎮,程威是陳佑希唯一能推心置腹、目標一致的朋友。程威的莽撞時常能找到迷霧的突破口,無論是調換親子鑒定的DNA報告,還是戴金表被王重江發現,程威始終是幫陳佑希留在李家、挖掘真相的“最佳助攻”。
目前通過兩人努力,已經將殺害小秀的兇手鎖定在李承天、廖穗芳、李文卓(杜宇森?飾)三人之內。
但究竟是誰殺死的小秀?這就涉及到劇集的第二條主線:李承天、廖穗芳和王重江(李乃文?飾)的恩怨。
小秀曾意外撞見廖穗芳與王重江見不得光的關系;兒子李文卓神志不清,對母親有過于偏執的袒護,又透露自己曾經掐過小秀,因此母子二人都有殺小秀的動機。
從廖穗芳為阻止陳佑希報案不惜自斷指甲來看,在廖穗芳心里,小秀是兒子李文卓殺死的。結合李承天對陳佑希的坦白,真相大抵是夫妻二人以為是兒子殺害了小秀,為保護兒子聯合埋尸。
李文卓是廖穗芳之外觀眾討論度最高的人物,他也承載著劇集的第三條主線。
這個憨傻的男孩因為智商有限、口齒不清,成了劇里最容易背黑鍋的人,李文文、小秀的死都與他分不開關系。三歲的李文文死在家中,有不少觀眾推測,廖穗芳誤認為文文的死是李文卓所致,為替兒子掩蓋罪行欺瞞李承天“文文失蹤了”,這也是警方沒有收到兇殺案報警的原因。
“散裝李家”的群像是豐富的,正是每個角色間的強張力,推動著事態向不可控的方向狂奔,也使真相愈加撲朔迷離。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惡人不好寫。最低級的惡,是生性本惡,生來就“殺人不眨眼”。稍微高一層次的惡,是知其惡而為之,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是毫不在意,甚至洋洋自得。再高一層次的惡,是理想主義者的惡,勇士斗惡龍游戲中的BOSS,基本都屬于這一類型。
最高層次的惡,是命運捉弄下的惡。主角甚至不是惡人,只是被命運之神戲耍,遭遇了俄狄浦斯王式的危機。這也是黑格爾說的“命運悲劇”。
《回來的女兒》就把人性的惡寫出了層次。幾乎所有人都不想成為壞人,但因為種種陰差陽錯,導致他或她不得已走上邪路。一個無心之失,可能會終生悔恨;一處好心辦壞事,可能就導致一條無辜的生命逝去。
李承天是這部劇里最慘也最豐富的角色。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太多遭遇中年危機男性的身影。往前一步,他就是生活重壓之下黑化的“小丑”;后退一步,他就是懸崖勒馬的“余歡水”。
古典小說中,天下大怨唯二:殺父之仇與奪妻之恨。李承天遭遇的就是后者。雖不知是自愿還是其他原因,但“接盤俠”的帽子從一開始就扣到了他的頭上。對一個男人來說,什么事比兒子不是自己的更可憐?莫過于老婆再度爬上了初戀男友的床。當李承天再一次原諒了廖穗芳,她卻還是要和王重江共赴廣州時,他的憤怒終于忍不住爆發了。
在李承天身上,展現著一種復雜的人性。這部劇的時代背景,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下崗潮。如同他的名字一般,當天意出現變革,必然要承受命運的操弄。廠子發不出工資,昔日下海的同事賺了大錢,妻子的埋怨時刻縈繞在他的心頭。
一邊是在市場大潮下岌岌可危的工廠,一邊是妻子與傻兒子組成的瀕臨破碎的家庭,似乎在一夜之間,李承天失去了一切。沒有人能理解他,也沒有人愿意去理解他。“李文文”的出現,給了他新的希望,但這種希望又一次被摧毀了。
李承天拼了命想維護這個毫不溫馨的家庭,為此他不惜留下小秀的綠指甲來要挾妻子,為此他把“女兒”送進了精神病院,為此他把自己的兒子“綁架”,為此他把狂敲后備箱的王重江丟入了河中。他的性格已然扭曲到無以復加。
廖穗芳是整部劇的驚悚擔當,她在親情與真愛間的搖擺令人嘆息。
如果說李承天的占有欲是壓垮這個家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廖穗芳對愛的漠然,對真誠的抗拒,則是所有危機的源頭。廖穗芳在婚姻中的表現是親密關系中的反面典型,倘若她在王重江與李承天之間的選擇能更加果決,少些治愈兒子的執念,或許文文和小秀的悲劇都不會發生。
還有王重江。他似乎什么都沒有做,可是所有的問題都由他而生發。如果他不從廣州歸來,如果他不讓小秀見識到大城市的絢麗,如果他不強行把李文卓帶走,如果他不再“勾引”廖穗芳,那李家本應擁有最簡單的親情。
更可怖的是一種“群氓之惡”。雖然我對“烏合之眾”的說法嗤之以鼻,但小混混將程威壓住,一群人簇擁著看錄像帶時,還是看得人怒火中燒。街坊鄰居對李家傻兒子的議論,也真實到可怕。別說上世紀90年代,就是放到現在,身邊有個亂跑的“精神病患者”,大多數人恐怕都會敬而遠之。這是最純粹的人之常情。
未成年人面對成年人,本就處于弱勢,更遑論對手是一群惡意滿滿的成年人。如何去爭,如何去斗,如何去破局?陳佑希想不到辦法,但恰恰是這種無能為力,為這部劇營造出了真實的絕望氛圍,使這部家庭懸疑劇超脫了“低級趣味”:現實不是小說,沒有主角光環,靈光一閃、矛盾立解,也只會在《柯南》中出現。
《回來的女兒》還有4集結束,編劇還有很多坑沒有填。雖然網上“爛尾”說已經甚囂塵上,但我依然對它抱有期望。國產懸疑劇已經很久沒有非社會派推理的好作品了,尤其是群像戲如此豐富的家庭懸疑劇,更是難得。且看吧。
【文/葵涌、馬二】
關鍵詞: 用劇本殺的思路看回來的女兒 小丑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