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著名科幻小說《三體》改編動畫在B站播出,這部制作耗時3年有余的作品一經上線便引發了全網熱議。這部動畫版《三體》是B站迄今為止投資量級最大的動畫項目,同時也是這一中國頂級科幻IP的首部面世之作。
在原著粉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巨大的期望之下,動畫版《三體》注定會走上當年《流浪地球》的老路,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它們不得不接受觀眾最苛刻的挑剔和評判。
2015年,隨著《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的IP價值也一路水漲船高。同年,神游八方在B站更新《我的三體》系列動畫,MC風格的自制番劇不僅收獲了網友的一致好評,更是加入到《三體》IP開發的官方團隊當中。動畫版的改編只是一個開始,隨著影視工業化的積累,各版本的《三體》將陸續進入驗收期。
(資料圖)
近年來,真人版《三體》影視化改編的消息始終牽動著觀眾。2020年9月,Netflix買下《三體》海外改編權,為把小說三部曲打造成中外都能夠接受與認可的優質劇集,Netflix選擇讓《權力的游戲》制片人大衛·貝尼奧夫和D·B·魏斯擔任制片人,并讓《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擔任分集導演,另外劉慈欣和英文版譯者劉宇昆擔任制作顧問。
騰訊與網飛都將《三體》的開播時間暫定于明年,而騰訊視頻則在今年6月就率先曝光了先導版海報和預告片。事實上,就兩家公司目前透露出的信息來看,都沒有讓我感受到原著當中的宏大與震撼。
就目前來看,在排除掉真人視效和選角合理性的角度,動畫版《三體》的試水很有可能是目前三部擬上線劇集中最成功的一部。
我們可以發現動畫版《三體》的敘事切入口對準了《三體2:黑暗森林》。作為短劇集來說,第二部的戲劇沖突、敘事節奏相對更快,也更適合影視化改編。但對于非原著黨來說,ETO、PDC、智子、三體人、面壁者的出現會讓人摸不到頭腦,以至于開篇“轟炸”觀眾感官的“古箏計劃”就讓部分觀眾難以代入。
我們先來聊一下動畫版的故事背景:物理學家葉文潔面對無可救藥的人性失望透頂,在參與衛星工作的途中意外聯系上三體人。于是,葉文潔選擇投靠三體人以輔助其完成入侵地球的計劃,而這一計劃實施的關鍵,正是葉文潔建立的地球三體組織——ETO。而人類為了應對這場世紀浩劫,成立了行星防御理事會——PDC。
回到劇集當中,第一幕的“古箏計劃”正是兩大組織之間最激烈的戰術對抗。史強帶著汪淼利用高強度的“飛刃”納米絲材料連接巴拿馬運河兩岸鋼柱,組成死亡之琴,當ETO組織首領之一伊文斯所在游輪“末日審判號”通過運河時,將其切割,并成功使地球文明得到三體世界給ETO組織的全部通訊信息。
汪淼?伊文斯?史強?他們都是誰?他們在干什么?
《三體》動畫版作為一部短劇集,首先我們不能否認“熱開場”帶來的濃烈情緒和高速推進感的有效性,這種辦法的確對受眾留存有極大的幫助。但是對于原著這樣一部敘事宏大、邏輯復雜、跨度長遠的作品來說,新觀眾難以第一時間對整體劇情進行把握。
因此,在《三體1:地球往事》中史強提出了敢為人先的古箏計劃;汪淼博士被三體人針對;三體人為何不用智子保護情報和伊文斯等劇情,通通被視效的酷炫所一帶而過。有人會說“古箏計劃”會在第二部當中被解釋清楚,但實際上這正體現了《三體》動畫版的一個缺點:關鍵的劇情無法被忽略,只能用簡單的片段進行表現。
前傳內容的復雜性,僅僅通過30秒內的字幕和穿插敘述的方式介紹,復雜的人物關系并不會讓觀眾有較為深刻的印象,這也正造成動畫版人物形象扁平的原因之一。
用一位新觀眾的話語來提煉,想必葉文潔是一個陰險、惡毒的反派老婆;羅輯是一個吊兒郎當、油腔滑調的大學老師……當然,人物弧光的轉變會在劇集后幅中有所體現,但對于《三體》這樣的史詩巨作來說,如此設計還是稍顯潦草。
近幾年,以Netflix為代表出品的《愛,死亡和機器人》、《賽博朋克2077》、《JOJO的奇妙冒險》等都已經做到了頂級視效的水平。
B站出品的動畫版《三體》在這一層面同樣擁有不輸的水準,但似乎是為了“炫技”,在第2集中充斥著大篇幅的都市追逐戲,更有評論說“這輛地鐵的滑行速度可以趕上博爾特了”。
抓不住敘事重點成為了動畫版《三體》最讓人詬病的地方。
但換個角度想一下,影視作品的內容搭建本身就不如文學作品更為靈動,觀眾在觀賞這一類虛無縹緲的想象力消費時,難以復刻受眾在閱讀原著時的期待視野。
我們只不過是在視覺內容的輔助下,為個體尋求一個精神庇護的場所,正如《賽博朋克2077》中的“孤獨月球”、《愛,死亡和機器人》中的充斥哲學意味的溺水巨人……
動畫科幻作品好似一個有血有肉的另類世界,我們期待的不僅僅是刀光劍影和混沌滅世,也不僅僅是滿足一部分受眾圈層的原著夢,更重要的是在日復一日的機械生活中尋找一個逃脫的缺口。《三體》中的人類既龐大又渺小,大到主宰自己的命運,小到不過是宇宙星辰中的一粒塵埃。
我們曾經仰望星空,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而現在我們只會向下看,擔心死去后找不到埋葬自己的位置。不可否認動畫版《三體》沒有給觀眾展現一個宏大的宇宙觀,但在這縹緲的宇宙中“大”有多“大”,“小”又有多“小”?
我們始終在強調個體所認可的價值觀,并把所謂的真理賦予一個并非絕對的規律之上。原著作者劉慈欣認為:“動畫是一種自由的藝術形式,特別適合展示科幻小說的內容和意境,動畫和科幻小說一樣都是想象力的藝術,而想象力是人類具有的最神奇的能力。”
動畫與文學是兩種不同的形式載體,我們無法做到對文本的一比一還原,因而動畫的改編又是想象力的二次營造之旅。動畫+科幻也許不會讓我們察覺到多么宏大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但至少它能帶給我們的一點浪漫,足矣。
那么我們不如給它一點時間,慢慢找到動畫帶給人們的心靈觸動。
《三體》作為中國科幻第一大IP,總需要有人站在風口浪尖承受著不被認可的壓力,但它的上線即代表著成功。就目前來看,也許動畫版《三體》沒有達到原著粉的預期,但我們都知道的是:三體人已經待命,即刻出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