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尢尢
前段時間的微博首頁,幾乎快被優酷的那檔新綜藝《無限超越班》刷屏了。先是趙櫻子帶著“迪冪孟扎”橫空出世,引得大家一邊為她此刻的心理狀態擔憂、一邊考古她的過往采訪感慨歲月弄人。
(資料圖)
接著吳鎮宇又憑借在節目里呈現的辛辣點評,一躍成為互聯網最敢說真話的嘴替第一人。除此之外,還有爾冬升和惠英紅的“明嘲暗諷”,沈月的自卑、范世錡的安慰……在一眾嘉賓的共同努力下,《無限超越班》總是不乏“看點”。
雖然這是一檔打著重溫港劇經典旗號的表演競技類真人秀,但節目本身或許也并沒想著靠表演出圈,反而是在更能刺激到網友們娛樂神經的點上做文章,比如將嘉賓身上的抓馬、戲精、敢說敢做等特質,來回放大再加工。
但其實,不光是《無限超越班》這樣,眼下各類真人秀節目要想追求勁爆看點,基本都會在噱頭和話題上下功夫,而那些本身就自帶藝能感、能拋包袱、會接梗的藝人也就愈發成了綜藝市場里最為搶手的存在。這些藝人往往不受節目類型的限制,僅憑一己之力就能為整個節目提供看點。不得不說,“看點型”藝人,絕對是綜藝節目的神。
01
全能carry,救急又救場
提起會整活兒的靠譜綜藝人,每個人的腦海里都會浮現出幾張熟悉的面孔。開心麻花的沈騰、馬麗,大碗娛樂的賈玲,當然還有早年間極限挑戰里的那幾位,孫紅雷、黃磊等,都曾是很多觀眾的內心首選。但時過境遷,這些曾經綜藝市場里的王牌,都在近兩年陸續回歸到了自己的演員本業繼續深耕,時下最當紅的綜藝萬金油也從他們變成了更為年輕、更貼市場的楊迪、大張偉等人。
對于他們來說,時不時的金句出圈就仿佛生活日常,網絡熱梗信手拈來、思維新潮與時俱進皆是常態。就像昨晚,楊迪又因為在《再見愛人2》預告中的一個問答片段而登上了熱搜。作為兩季均參與錄制的嘉賓,楊迪被節目組提了一個問題,即“這一季和上一季比起來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對此楊迪直接用“上一季的人都很正常”這一經典“花少”梗給出了回答,使得原本平平無奇的后采頓時有了看點。這種對刺激的陳年老梗隱晦又經典的化用,于芒果TV而言,無疑是最想要達到的節目效果。
當然總拿別人的包袱來開玩笑,并不能算的上是一個合格的綜藝人。因此,楊迪就想辦法把自己變成了網絡熱梗。比如在網友們一波又一波地考古中,楊迪從不避諱與年輕時參加節目起的“羌族小煞”這一鬼畜代號產生聯系;當網友紛紛把楊迪的名字當作諧音梗“陽敵”在日常生活里進行一些玄學娛樂時,楊迪自己反倒也參與其中。
不僅如此,本以為純靠老天爺賞飯的搞笑天賦來收獲喜愛的楊迪,其實私下里還會時刻在備忘錄上記錄包袱,這種業務能力強還自帶反差的特質給楊迪帶來了更多的觀眾緣,也讓他擁有了更多在各路節目里露臉的機會。
同樣,恨不得渾身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藝能感的大張偉,也和楊迪一樣是個能carry全場的全能型綜藝人。俗話說得好,“大張偉就是塊磚,哪個節目需要哪個節目搬。”作為遠近聞名的“江湖救場王”,總能在各種節目里見到他的身影,無論是早些年的《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還是之后的《脫口秀大會》《大偵探》,都流傳過他的救場事跡。
但無論是救場救急還是特別邀請,大張偉總能在自己的鏡頭里成為整個節目的焦點。插科打諢式的高情商發言和出其不意的包袱笑點,無疑讓他成為了喜劇類、語言類綜藝里最能引起Z世代共鳴的嘉賓。
02?
戲精與真性情,皆是流量
當然除了像楊迪、大張偉這樣的萬金油,也有一些因為自身性格的與眾不同,而被真人秀獨寵的“小眾藝人”。比如在《無限超越班》里靠著一份自我介紹ppt而大放異彩的趙櫻子,以及被她拿來類比自己的“戲精前輩”孟子義。
以她二人為代表的“戲精型”綜藝人,正是時下真人秀里最不可或缺的經典人設。就像孟子義,早從2016年湖南衛視推出的表演類綜藝真人秀《一年級·畢業季》開始,她身上的抓馬特質就顯露無疑。之后便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般,《演員請就位》《五十公里桃花塢》《女兒們的戀愛》《心動的信號》等等,凡是需要劍走偏鋒話題點的真人秀基本都會把孟子義納入邀約范疇。
但是,孟子義可不是只會在綜藝節目里靠著孟言孟語震驚觀眾,除此之外她還經常在參演的影視作品中卷入加戲傳聞,比如《陳情令》《說英雄誰是英雄》等。大概是天生有著一副腥風血雨的體質,讓她注定做不了一個低調的人。不過這也讓她在無數次的反復黑紅中自帶流量,讓她在真人秀綜藝領域有了無可比擬的人設和談資。
像孟子義、趙櫻子這類綜藝奇才,總會被冠以戲精的名號,但其實有的時候,戲精和真性情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尤其在綜藝濾鏡的打磨下,觀眾通常難辨真假,即便你是表里如一的真性情,也未必能夠走得更遠。比如在被封為抓馬綜藝之神的“花少2”中就曾一度出現了不少綜藝人才,但多年之后的今天再回看會發現,其中雖然有人仍然活躍在浪姐的舞臺,但也有人早已銷聲匿跡。
在“真性情”這條賽道上,總是不乏追隨者,但相比起搞笑人設或炒cp等慣用手段來說,敢說敢做的真性情往往更容易翻車。不過對于一檔綜藝節目來說,可沒那么長的售后期,只要在節目里給足了看點和流量,不管是真性情還是戲精他們均會照單全收。
03?
每一個節目,都需要一個互聯網嘴替
若說“全能型”“戲精/真性情型”是綜藝市場里的常客,那“互聯網嘴替型”就是2022年剛剛上位的綜藝新寵。
當我們打開微博的話題搜索,輸入“嘴替”兩個字時,撲面而來的是各家藝人在綜藝節目、影視作品中被封為“互聯網嘴替”的熱搜詞條。其中包括李雪琴、大張偉、黃子韜、喬欣、張杰、李洪基(韓國藝人)、鳥鳥(脫口秀藝人)等眾多藝人。仿佛有了這么多嘴替之后,網友們都用不上親自發言了。
但玩笑歸玩笑,實際上在這么多嘴替中,真正靠自身語言實力和情商應變獲得大家認可的并不算多。反而是那些總是頻繁出現在各大up主流傳甚廣的嘴替視頻里,并被網友們拿著視頻里的金句來類比自己的藝人才更有說服力。
李雪琴和毛不易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倆在《毛雪汪》這檔真人秀綜藝里,從自身年輕人的視角出發,以朋友之間調侃的口吻貢獻了很多嘴替發言,比如如何看待偶像劇中的吻戲橋段、明星減肥的真實感受等,都引起了觀眾們的情感共鳴。而且二人日常在節目中展現的社恐形象,反而給他們營造出了一種“膽子小但敢說”的反差感,這無論是對于藝人形象還是節目效果來說,都會多一份助力。
另外,還有靠著一句紅毯采訪上的“少管我”而成為嘴替領頭羊的周深,以及在戀綜《心動的信號》里切中觀眾心聲的汪蘇瀧等,都在靠著“嘴替”人設為各種綜藝節目提供了諸多看點。
其實不難發現,對于“互聯網嘴替”這個新型綜藝人設來說,無論是真人秀節目還是戀愛綜藝、音樂類綜藝等,基本都相當適配,畢竟有人說話的地方,就有嘴替施展的空間,從而為節目本身帶來更多看點。綜藝的核心說到底還是人,只要抓住了“看點型”藝人,那就相當于把握了綜藝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