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阿凡達1》雖然故事劇情稍顯老套單調,但卡梅隆站在文明視角通過諸多歷史隱喻對西方殖民歷史、環保問題等議題的深刻探討依舊給無數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資料圖】
相比之下,歷經十余年打造的《阿凡達2:水之道》在特效方面自沒得說,但是影片的劇情卻實在是讓人一言難盡,關于這一點,我們放到最后再來談。先來談談《水之道》延續前作做的比較好的一些點。
人與自然情節背后的現實隱喻
首先是納美人對待自然和生命的態度,有索取同時亦有反哺。
他們認為每一個納美人都是由愛娃賜予生命,而死亡亦是回歸到愛娃的懷抱。捕獵獲取食物的過程同樣也是向愛娃進行索取,納美人并不認為捕獵獲得食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并沒有因此認為自己是凌駕于其他物種之上的高等生命,相反他們會為生命的死亡進行哀悼,認為自己捕獵的對象也是愛娃懷抱之下的兄弟姐妹。
正是這種對自然和生命充滿敬畏的態度,只為生存進行的索取和與之相當的反哺自然,使得納美人在漫長的歲月中與其他物種保持著巧妙而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
這些情節的描摹無疑是卡梅隆在向觀眾傳遞關于環保的思想主題,進而引發人們思考的是現實中的人類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地球家園?面對環境危機和物種滅絕人類真的就束手無策嗎?
到了《水之道》中,人與自然的環保主題思想依舊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第一部的C-21大型突擊機演變而來的巨型捕鯤船無疑是對近現代人類捕鯨歷史的真實重現。人類捕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早期人類捕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果腹,但從17世紀開始,歐洲人發現鯨魚身上的鯨脂有著極為廣泛的用途且價格不菲,為了提取鯨魚身上寶貴的鯨脂,漁民們開始無限制地大規模捕獵鯨魚,提取鯨脂之后便將獵殺的鯨魚拋尸。
當時的很多捕鯨船甚至可以采用這樣的捕鯨方式持續在海上作業四年之久。
不過,對于鯨魚來講,真正的噩夢到來是在19世紀中期,人類發明了效率極高且異常殘忍的捕鯨炮,這一工具在《水之道》中得到完美還原。
影片中的巨型捕鯤船在靠近圖鯤后,會先派旋翼機對準圖鯤背部發射定位器,然后獵鯤小艇快速出擊對圖鯤發射巨型標槍,螃蟹裝甲、鯊魚潛水艇同時出動圍獵被定位圖鯤。
這種高科技加持下的獵捕極為高效,同時也異常殘忍,一場獵殺能夠毀滅整個圖鯤群。然而,如此殘忍到令人發指的捕獵卻僅僅只是為了獲取圖鯤體內的一小管能夠讓人類長生不老的精華。
影片中在利欲熏心的船長指揮下出動的亞裔面孔船員,很難不讓人想起直至今日依舊堅持捕鯨的日本,諷刺意味不言而喻。
電影中的納美人熱愛森林,高達數百米高的巨大家園樹更是成為了納美人部族的棲息地和精神歸宿,他們在其中吃飯、睡覺、繁衍、祈禱,終其一生。
雖然影片中高大無比的家園樹看似是一棵巨大無比的樹木,但是實際上納美人的家園樹其實是由無數株同種樹木在低重力的環境中交錯纏繞生長而成。
簡而言之,家園樹對納美人意義非凡,然而利欲熏心的人類居然為了獲取這片土地下的礦產資源,而不惜用炮火摧毀了這片曾經生機盎然的土地。
在RNA公司看來,無論是通過阿凡達與部族進行溝通,還是給納美人修建學校等基礎設施,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礦產開發。如果這些努力都沒能達成他們所想要實現的結果,動用手下的雇傭兵部隊進行掃蕩便顯得合情合理。
可他們從未想過的是,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從來都不是主人而僅僅只是外來客,他們又有什么權利占著自己科技發達就自詡文明,妄圖將納美人趕出他們世代生存的家園,霸占這座星球上豐富的自然資源。
當年看到這里,相信許多觀眾都和我一樣,不禁去思考,如果說地球因為人類肆無忌憚的掠奪已然瀕臨死亡,面前放著一顆像潘多拉這般完美的類地行星,我們又是否會做出和男主同樣的決定,選擇與當地的原住民融為一體保護嶄新的家園不被侵占,還是說會像RNA公司一樣在這顆不屬于自己的星球上強取豪奪,重演殖民時代的慘劇。
《水之道》在故事開頭簡單向觀眾描摹幸福生活后,迅速描摹了卷土重來的“天空人”給潘多拉帶來的災難,巨型的飛船向地面噴射火焰,無情的烈火吞噬著森林中的一切,然后飛船就在焦灼荒蕪的土地上降落。
在人類的文化中,“潘多拉”代表了災難與險惡,《阿凡達》中的人類以這樣一個名字為這顆充滿生命與希望的星球命名,顯然是想為自己非正義的侵略和掠奪披上“正義”的外衣。
可真正的“潘多拉”是誰呢?電影開頭這場熊熊烈火以及女主角面對眼前慘狀絕望無助的哭喊,相信觀眾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從第一部故事中為了獲取礦產資源不惜發動對納美人的戰爭,毀滅原有的生態系統;到第二部開始大規模入侵潘多拉,建立規模空前的殖民基地“橋頭堡”,影片中的RNA組織在潘多拉的瘋狂行為同時也對應著諸多現實悲劇。
在英國“圈地運動”中,大量的農民在強制征地政策推行下,因為失去自身土地被迫走向城鎮,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使工業革命得以迅速展開,但同時也間接導致了不斷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
美國的”西進運動“中,大量的歐洲移民為了在新大陸上開辟新領地而展開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瘋狂屠殺和橫征暴斂。
甚至于在當下這個時代,這樣的悲劇仍舊在發生,南美洲諸國對亞馬遜雨林的瘋狂砍伐不僅讓地球的生態環境面臨著極大挑戰,同時也使生存于亞馬遜雨林中的諸多原始部族面臨著生存危機。人與自然如何實現和諧共處仍然是當代生態學家和環境學家不斷思考且難以解決的難題。
判斷文明程度的標準究竟是什么?
人類在潘多拉星球上大肆掠奪資源、毀壞環境的行徑與納美人形成了鮮明對比。從影片展現的情節來看,納美人雖然在科技水平上遠不如人類發達,但是他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卻是達到了人類所無法理解的程度。
這一情節也隨即引出了影片的又一核心命題,判斷文發展程度的標準究竟是什么?是單獨以科技發達程度來評判?還是結合人文主義和可持續發展視角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判?卡梅隆顯然傾向于后者。
男主角薩利從科技發達卻思想空虛的現代文明來到堅守信仰與傳統的納美文明,作為一個異鄉人,薩利宛如新生兒。
他在與奈蒂莉的相處中,學到了納美人對待生命的敬畏與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在廣闊而絢麗的潘多拉天地間體驗在此前從未感受到的自由。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故事開頭來到潘多拉之前的薩利充滿著對人生和信仰的迷茫,現代科技包裹下野蠻生長的都市文明并未能填補這位海軍陸戰隊老兵精神上的空虛與無助。
可以說此時的他從未想過人類的未來將走向何處,而是感覺到失去雙腿的自己就像是數百億人之中一只微不足道的螻蟻,日復一日拿著微薄的退伍金,過著完全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與納美人的生活讓他煥發新生,他努力學習著一切能接觸到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讓這些有著深厚信仰的納美人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類都是窮兇極惡的掠奪者和侵略者。
科技公司的高層自以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文明,將看似落后原始的納美人部族完全視作開發潘多拉過程中遇到的麻煩和累贅。
可薩利越深入了解,越發覺納美人作為這顆星球上的一員始終在守護和維持著生態平衡,是人類的到來給這顆美麗的星球帶來了災難與毀滅。
從這一角度去思考,我們很快便能得出答案——看似文明的人類實際上是野蠻愚昧的侵略者,而仍舊處于部族社會的納美人作為這顆星球的捍衛者,他們的信仰和理想是如此的純粹和美好。從自詡代表著文明的人類到成為納美人的一員,看到人類對這座星球的所作所為。薩利的轉變是戲劇性的卻又是合乎情理的,凸顯著人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