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曾軼可2022年12月31日在深圳舉辦的livehouse跨年演唱會遭遇現場觀眾維權,據爆料視頻顯示,不少觀眾齊喊“退錢”,還有很多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吐槽,稱她開演唱會說是3個小時,但是卻遲到半小時,唱歌1個半小時,打碟1個小時,缺乏誠意,有割韭菜之嫌。2023年1月3日,曾軼可工作室針對觀眾提出的維權訴求和爭議點進行了逐一回應。(據1月3日新京報)
曾軼可工作室的回應 (來源:微博)
對于曾軼可這場跨年演唱會,網絡上吐槽的焦點主要有推遲開場,時長不夠,唱歌時間太少,演出質量堪憂等,而在節奏強勁的音樂中,觀眾大聲喊“退錢”,以及有粉絲要求曾軼可多唱幾首,遭到斷然拒絕的兩段視頻,更是將這場演出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曾軼可演出現場圖片 (來源:曾軼可微博)
曾軼可工作室的回應,主要澄清了幾件事:演出并未宣傳“雙倍時長雙倍幸福”;曾軼可沒有遲到,延遲半小時開場是因為網絡不暢導致驗票緩慢;Livehouse演出一般都只有站票,并不是高價賣站票“割韭菜”。同時還強調了曾軼可凌晨還在給粉絲簽票根,以示藝人還是敬業,并解釋了曾軼可拒絕觀眾“多唱幾首歌”的要求,是因為當時已經在簽票,舞臺已撤臺,樂手已撤離,簡言之就是時機不對。
客觀而言,解釋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不管當天的觀眾中有多少人滿意,多少人不滿,該說明的事實還是要說明,否則就可能涉嫌“虛假宣傳”,要從娛樂版轉到法制版了。但即便曾軼可工作室所言全部屬實,有一些爭議依然難以消釋。比如,延遲半小時進場,演出時間卻沒有延長,對于并不想簽票,只是來看演出的觀眾而言,就是實打實的“體驗縮水”;再比如,1個多小時的打碟環節,曾軼可方視為特別演出,但在一些觀眾看來,就是在敷衍。
部分觀眾在社交平臺上的吐槽
觀眾會這么想,完全可以理解,在大眾認識中,演唱會的最大賣點就是現場聽歌手唱歌,衡量歌手是否尊重觀眾,尊重舞臺,唱了多少歌和唱得怎么樣,一直都是通行標準。歌手想玩個性不是不行,但也要考慮行業的普遍標準和觀眾的接受程度,否則就很容易不符合觀眾的預期,把驚喜玩成了“驚嚇”。
就在前幾天,歌手袁婭維在演出前3小時才發文稱,因感染新冠導致嗓子失聲,演出要取消,導致很多外地來的粉絲撲空,而工作室只給出了“這次退票,下次免費或打折”的處理方案,引發粉絲維權,最終以袁婭維工作室承擔粉絲的交通、住宿損失而收尾。
雖然說演出取消和演出不如人意,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況,但接連這兩次“粉絲維權事件”,也足以給歌手、藝人們敲響警鐘。既然是售票的演唱會,就是一種商業行為,不能默認買票的都是對藝人無限包容和寵溺的“真愛粉”,買了票就是消費者,只要不說假話,不惡意抹黑,就有維護自身權益和作出客觀評價的權利。經得起觀眾的審視和考驗,對得起真金白銀買票來聽歌的人,應該是歌手的基本修養。
曾軼可的工作室在回應的最后說,爭議會此起彼伏,作品會落地生根,這話有道理,但用在此處,的確有點跟觀眾叫板的意思。好的作品當然是藝人安身立命之本,但這并不代表,出現任何爭議都可以云淡風輕,一笑置之,尤其是與觀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爭議,是必須直面的,也是應該有所回應的。臺上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臺下的人,只當成無怨無悔的粉絲,相反,把粉絲當成消費者去尊重,去重視,才能真的腳踏實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