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人知道“刀客”一詞,都是來自《雙旗鎮刀客》。
但據《陜西省志》記載:“刀客是關中地區下層人民中特有的一種俠義群體。
【資料圖】
其中的人通常攜帶一種臨潼關山鎮制造的"關山刀子",刀長約3尺,寬不到2寸,制形特別,極為鋒利,故群眾稱之為刀客。”
可知,刀客確實是一批曾存在過的群體。
他們的故事也被編成了歌謠,“糞操子、花翎子,手里提著鋼刀子,踏遍溝溝坎坎,鋤盡惡鬼人渣子;
七寸子、肉瓤子,剛板兒硬正真漢子,熱血奔淌胸腔子,拼死要活個人樣子;血脖子、馬駒子,好身好手耍家子,頭掛高桿為面子,子孫后代留名字。”
歌謠中所對應的就是關中十刀客。
糞操子、虎頭、拚镢子、鷂子龍五、花翎子、董二伯、仁廚子、肉瓤子、七寸子、黑脊背。
他們十人都有原型人物,也都是民間的布衣豪俠,詮釋義、情、善、孝、勇、仁、悲、信、忠、忍的故事。
他們是莊稼漢、窮秀才,卻像梁山好漢一樣,在關中大地路見不平、行俠仗義,他們不都是武功超凡,但俠肝義膽滿懷。
這種俠義之氣的故事最容易被搬上銀幕。
于是馮小剛任藝術總監,韓三平擔任總制片人,趙季平負責配樂,黃建新、孫皓、張建亞等分別執導的電視電影《關中刀客》誕生了。
十個獨立的電影長度的故事,展現關中人性格中的生、冷、噌、倔、刁、野、狂、魯,以及西北、渭水的一方水土與一方人。
可這幅蕩氣回腸的平民史詩似乎被人們遺忘了。
當年上映時沒火起來,現在也沒多少人知道,甚至連資源都很難找見,本是延續《雙旗鎮刀客》的故事,卻連名字都被遺忘了。
《關中刀客》系列擁有司馬遷的《史記·游俠列傳》一般的質感。
司馬遷是歌頌漢代那些社會底層的仁人志士,《關中刀客》如出一轍,也在贊揚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這些俠士。
在水深火熱的世道下,刀客們不為名不為利的扶危解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如《關中刀客之董二伯》中的董二伯,出身書香門第,義薄云天。
雖說刀法使的出神入化,道上的刀客都對他言聽計從,但他從不以武壓人,奉行“刀子服不了人”。
被鄉黨們推崇靠的是夾道歡迎的小俠,對得起天地良心的道義,而非使用武力脅迫,讓鄉親們害怕。
這就是《游俠列傳》中所說的“羞伐其德”,即將別人從危難和死亡線上拯救出來,也決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同時羞于夸耀自己的品德。
還有世道這么亂,為討個一星半點的公道而成為地道刀客的少年花翎子。
以及文藝味十足的肉瓤子,知恩圖報、孝順母親、手刃惡霸的鷂子龍五,直道而行,跟貪官污吏抗爭的糞操子。
《關中刀客》的十個故事基本都在延續這種俠義精神,但口碑最好的是當屬《關中刀客之拚镢子》,俠、情、義兼備。
自古以來,農民都有交農起事的做法。
向官府交農具罷耕,以此來反對橫征暴斂,但《關中刀客之拚镢子》不是交農起事,而是官逼民反。
白拿了農民賴以為生的土地,卻還讓農民感恩戴德,讓土地姓了官,讓種地的撅頭成了殺人的工具。
官府征地修建糧倉,本意是為了遇到饑荒大旱時救濟百姓。
可是官府與軍霸、地主勾結,強行征了農民的地,卻不給他們一毛錢,還反過來冤枉他們是歹人,動輒大牢棍棒伺候,導致民不聊生。
這才催生了拚镢子的為民除害,雖非法律允許,但替天行道的行為,百姓拍手叫好,寧死也不愿透露俠客半個字。
當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時候,水能載舟,也就能覆舟。
當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的時候,失道者就寡助了。
當只有當官的可以吃白面、白饃,老百姓連玉米面餅子都吃不起的時候,這天下就亂了,世道就要變一變了。
百姓苦一苦沒關系,但老是讓百姓苦,百姓就要歡呼孫大圣了。
讓他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然后孫大圣振臂一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這就是《關中刀客之拚镢子》是關中刀客系列評分最高的主因。
開頭下苦人自己挖坑埋自己,結尾麻刀客被亂槍扎死,用拚镢子殺惡人的石鎖跳入坑內,甘愿與麻刀客一同被活埋,首尾呼應,主題沉重又發人深省。
《關中刀客之拚镢子》不遮掩、不避諱,以小見大。
看似封建社會發生的事,可陳勝吳廣者從來不因時代變了而缺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但總有一天要破一破這個特權。
《關中刀客》用西部片和劍戟片的方式,講中國式的家國天下的故事。
故事中展現了屬于中國邊漠的神話,頗具古老神話的味道,俠客兒女,紙短情長,于江湖中涌動。
有在荒漠躍馬揚鞭的大全升格鏡頭,也有待煙霧散開決斗已停的高潮迭起,還有關于性別關系與鎮民群像的塑造。
雖然故事簡單但情節十分精彩,尤其是美術方面,整體給人一個“酷”字,堪稱大陸武俠片里最頂級的作品,沒有之一。
關鍵詞: 大陸武俠片里頂級的作品 被忽略的關中刀客 被遺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