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車禍傷愈后,胡歌一度沒有信心回歸,甚至想過逃跑。
他給自己設計了兩條“逃跑”路線:
一條是去普陀山做和尚,放下所有的煩惱;
(資料圖)
另一條是做一個行者,隨意上一趟火車,到了想要停留的地方就停下,用隨性的方式行走世界。
但,他逃跑失敗,又被推回臺前,重啟暫停的事業。
這些年,關于他,有很多的贊譽,比如無胡歌不仙劍,唯胡歌可長蘇。
也有很多的爭議,比如“媽寶男”,演技被高估。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也都是胡歌。
01
在胡歌身上,我們看不到他對某一事情的極致追求。
在事業上,他沒有程蝶衣式的“不瘋魔不成活”。
在情感上,他也可以因為母親的反對而放棄。
他像是一個調和派,希望每一方都兼顧。
所以,他可以每一項都達到80分,卻很難在某一點達到100分,甚至120分。
小時候的胡歌,有一雙大大的眼睛,帥氣可愛,但是性格孤僻。
為了改善他的性格,父母送他去報考小熒星藝術團。
那一年,3萬個小朋友報考,最終只錄取60人,胡歌便是其中之一。
順利進入小熒星,他的父母很高興,但對胡歌來說卻是折磨。
在小熒星的課堂上,其他同學積極地表演著,胡歌則永遠躲在一旁一聲不吭。
好在后來,胡歌在沉默中爆發了。
回到學校后,受過訓練的他和沒訓練過的同學相比,瞬間青銅變王者,他的信心大大增加。
憑借著俊朗外表和表演經驗,中學的時候,胡歌就開始接廣告,初中的時候,他一筆廣告就可以有1000的收入,在當時來說,是一筆巨款。
14歲那年,他成為上海教育電視臺《陽光少年》的主持人,為自己的簡歷又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高中的胡歌,愛讀書,成績很好,自恃有才情的他,是不屑于報考表演專業的。
相比于前臺,他更傾向于幕后,夢想當一名導演。
高考時,他同時被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和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專業錄取。
按理說,前者更接近夢想,但他選擇了后者。
原因很實際:
一是上海離家近;
二是他在上海廣告圈已經小有名氣,留在上海,不愁賺錢,可如果去了北京,他要從零開始;
三是上戲老師告訴他,如果去學導演,可能畢業幾年也沒辦法拍屬于自己的影片,但如果學表演,大學沒畢業,或許就可以演男一號。
通盤考慮之后,胡歌選擇了表演。
事實果然像老師說的一樣,還未畢業,他就簽約了唐人,演了男主。
胡歌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是與孫莉搭檔的《蒲公英》。
劇中,他與兩個女人產生感情糾葛,還是一個6歲女孩的父親。
如此復雜的劇情,顯然超越了22歲的胡歌的經驗積累。
也是在這部劇中,孫莉收走了胡歌的熒幕初吻。
角色與演員經歷的嚴重脫離,導致胡歌在劇中表現平平。
播出后,并沒有多大浪花。
公司覺得,既然胡歌拍現代戲不出彩,那就試試古裝戲吧。
結果,一試造型,慘不忍睹,公司就把他拉進了古裝戲黑名單。
現代戲古裝戲都被否定,胡歌一時間也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
可很快,他的演藝生涯中就照進了一束耀眼的光。
這束光,就是《仙劍奇俠傳》。
最初,胡歌試的是姜明的戲份。
“仙劍之父”姚壯憲看到他時,主動提出合照。
初出茅廬的胡歌當時只是覺得受寵若驚,卻不知他滿足了對方理想中的李逍遙。
幾個月之后,他接到經紀人的電話,告訴他被選中出演李逍遙。
就這樣,胡歌迎來了演藝生涯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盡管拍攝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他被導演和武術指導罵到麻木,但劇播出來的時候,他也是最大贏家。
劇中的李逍遙唇紅齒白,少年風流。
他與靈兒、月如之間的情愛糾葛,感人肺腑。
《仙劍奇俠傳》播出后,在地方臺創下了11.3%的收視率。
片中插曲《六月的雨》《逍遙嘆》響遍大街小巷。
胡歌火速成名。
之后,他搭檔楊冪出演了《新聊齋志異》中的寧采臣,和林依晨主演了《天外飛仙》,在《少年楊家將》中飾演了楊六郎楊延昭。
曾經被拉入古裝戲黑名單的他,成了紅透半邊天的古裝偶像。
那是唐人迅速發展的時代,也是胡歌迅速崛起的時代。
然而,在成名路上高速前進的胡歌,毫無征兆地發生了車禍。
02
幾年后,胡歌說:
“如果我沒有這次車禍,讓我停下我的腳步的話,我可能就變成一個泡沫了,我也不知道現在會干嘛,可能那個時候也年輕,面對突如其來的名也好、利也好,其實是把持不住的。”
來源:鳳凰網娛樂
李逍遙讓胡歌一夜成名,可胡歌自己知道,這種成名,猶如空中樓閣。
他的內心是發虛的。
當年車禍帶給胡歌的生命體驗,讓他后來大放異彩,但對當時的胡歌而言,卻沒有那么輕松。
醫生告訴他,車禍時,他的靜脈和動脈暴露在外面,再有一毫米之差,他可能就喪命了。
治療初期,他很樂觀。
即使面臨毀容風險,他也沒有沮喪,覺得如果做不了演員,那就去做幕后。
可度過了最初的樂觀期之后,車禍“后遺癥”的影響,超過了他的想象。
助理張冕的去世,是他心頭無法驅散的陰霾。
唐人老板蔡藝儂寧愿賠付高額違約金,也要保住他的角色,壓力毫無疑問也會傳遞到他身上。
可是,他的面部修復卻差強人意。
在將近一年的治療過程中,他的信心被一點一點磨滅。
復出之前,他的緊張達到頂峰,一度想要逃離,甚至想過干脆去做和尚。
可是,他不能逃。
因為他而停拍的《射雕英雄傳》在等著他回歸。
朋友家人對他的殷切盼望,他不能辜負。
不管內心多么焦灼,他都只能咬著牙往前走。
他說:
“就感覺是一個人在一個黑暗的角落獨處了很久了,然后突然一下子要去面對陽光,然后面對整個世界。我會有一種不知道如何去適應的感覺。”
在復出的記者會上,他帶著寬邊的黑框眼鏡,試圖遮擋眼部的傷痕。
整個狀態有點畏縮呆滯,不復往日的自信。
一直到《射雕英雄傳》拍完,他都是沒有信心的,還在質疑自己為什么要回來。
對于眼部的傷痕,他在意到有點病態,和朋友聊天,他都會不自覺地把左臉朝向對方。
為了遮掩傷痕,長劉海的造型,一直延續到《神話》。
他迷茫、無助、彷徨,
直到有一天,他意識到,限制自己,是對自己的一種羞辱,才終于與疤痕和解,接受那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03
出道18年,胡歌依舊活躍在一線,而且活成了一種符號,并不是偶然。
讓他走這么遠的,是他難得的清醒與自省。
某一天,電視上同時在播放《仙劍一》《仙劍三》和《神話》。
對比之后,胡歌發現,他演得最好的,竟然是李逍遙,而這之間,有6年的時間差。
他知道,必須要做出改變了。
之后,他放棄了擅長的古偶角色,嘗試更多可能。
電影《辛亥革命》中,他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
都市愛情電影《華麗之后》中,他是盲人按摩師胡明;
抗戰劇《四十九日·祭》中,他是國軍少尉戴濤。
他還轉向話劇舞臺,進一步磨練演技。
他在賴聲川執導的話劇《如夢之夢》中飾演五號病人;之后又全程上海話出演白先勇話劇《永遠的尹雪艷》。
這份沉淀,對當時的胡歌來說,極為難得。
彼時,作為一線小生,他一部電視劇片酬上千萬,金錢唾手可得,但他放棄了捷徑,頂著壓力,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
他的付出,終于迎來了一場大爆發。
2015年,兩部大戲登場。
一部是民國諜戰劇《偽裝者》,另一部是《瑯琊榜》。
憑借著獨特的生命體驗,他將梅長蘇的忍辱負重演繹得絲絲入扣。
多年過去,這兩部劇依舊被觀眾津津樂道,一刷再刷。
尤其是《瑯琊榜》,有人甚至刷了幾十遍。
因為作品的成功,胡歌頻頻現身各大頒獎禮,并憑借《瑯琊榜》獲得白玉蘭最佳男主角獎,正式從偶像派晉升為實力派。
但在所有人都狂歡的時候,他又一次表現出難得的清醒與克制。
拍完《獵場》之后,他暫別娛樂圈的浮華,暫別了多年打下的電視劇江山,又一次沉淀自己。
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告別并不平靜。
那時的他,像是被架在神壇上,一舉一動,都被放大。
他騎行西藏,可因為行程被曝光引發圍觀,只能半途停止。
他到美國學習,最后又因為各種原因草草收場,反而引發一頓嘲笑。
再出現,是客串巖井俊二的《你好,之華》。
不過,這一次,胡歌的修煉,并沒有那么出彩。
對比他被架上的高位,甚至有絲絲尷尬。
04
《你好,之華》是胡歌在大銀幕的再出發,也是他事業的再出發。
但,不得不說,他在片中的表現是有問題的。
片中,他飾演的張超年輕時是大學食堂的小師傅,因為看到之華的姐姐之南漂亮,就猛追對方。
最終,之南和溫柔文藝的男友尹川分手,投入他的懷抱,兩人邁入婚姻。
結婚后,他家暴,沒擔當,是一個失敗的丈夫和父親,并逼得之南抑郁癥自殺。
曾經品學兼優、自信大方、美麗善良的之南,為何淪落到凄慘離世的下場,是尹川無法解釋的疑問,也是胡歌飾演的角色應該回答的疑問。
為了解開謎團,尹川輾轉找到了多年不見的張超。
當胡歌出場的時候,我們能看到他的墮落和頹廢,但是看不到這個角色的魅力,也就是之南選擇他的理由。
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這個角色的塑造就是單薄的。
這一點,從影片的彈幕上就能看出。
而彈幕給出最多的答案是:他是胡歌啊!
因為他是胡歌!!
可是,片中,他并不是胡歌,而是張超啊。
演員的魅力,并不能成為角色的魅力。
如果仔細看還會發現,他在片中的表演痕跡過重,而不像是天賦型的周迅和張子楓,舉重若輕,流暢自然。
之后,在《攀登者》中,他飾演了登山隊員楊光。
這次的表演,比《你好,之華》中自然,可依舊單薄。
該給的反應給了,可也就僅此而已。
和“戲精”張譯一比,差距一目了然。
胡歌在大銀幕上第一次直面觀眾的審視,是《南方車站的聚會》。
導演刁亦南曾憑借《白日焰火》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男主廖凡憑借該片獲得銀熊獎最佳男演員。
和這樣的導演與演員合作,對胡歌來說,是一次“飛升”契機。
然而,他的表現,依舊讓人有點遺憾。
片中,周澤農(胡歌飾)是盜竊團伙中一位領頭,因為意外殺了一個警察而踏上了逃亡之路。
故事壓抑、暗黑,涵蓋了性、暴力和犯罪,和以往胡歌飾演的角色相差極大。
對他本人來說,也是極大的挑戰。
影片中,胡歌呈現出來的形象,有令人驚喜的地方。
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混混逃亡時候的頹唐、壓抑,但具體到表演,他始終張力不夠。
尤其是眼睛,戲不足。
很多時候,他的眼神太平靜了,哪里像經歷諸多變故又命在旦夕的逃犯混混?
《南方車站》的聚會參加了各大電影節,但胡歌在獎項上顆粒無收;
影片上映后,觀眾討論的集中點在影片的視聽語言,而不是胡歌的演技,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他的差強人意。
最近,胡歌主演的《縣委大院》播出,闊別小屏幕5年,他再次回歸。
但是,他帶來的不是驚喜,而是爭議。
他飾演的縣委書記梅曉歌,和角色始終隔了一層皮,少了些官樣子。
不像王迅,人還沒出場,憑借一張照片就火出圈了,被贊“簡直就是新聞里剪出來的”“這是哪個干部還跑來演戲了?”
這才是表演的張力和對角色的塑造力。
也是胡歌目前欠缺的地方。
接下來,胡歌的重頭戲是王家衛的《繁花》。
王家衛在調教演員上,有點石成金的魔力。
梁朝偉因為他,從偶像派轉變成捧獎無數的影帝。
張曼玉因為他,從花瓶晉級為影后,后來還成了亞洲第一位戛納影后,人稱“曼神”。
章子怡憑借《一代宗師》斬獲13座影后獎杯,擺脫了丑聞的泥淖。
這一次,他和胡歌,會有神奇的化學反應產生嗎?
其實,說了這么多,并不是說胡歌不好。
在不斷爆出丑聞,不斷刷低人們認知下線的娛樂圈,胡歌無疑是一股清流。
他不炒作,極少緋聞,謙和善良,清醒又能自省。
他在娛樂圈走了18年,依舊走得穩穩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會一直穩下去,并在某一天,給觀眾一個驚喜。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胡歌的演技被高估了嗎?
在粉絲的追捧下,在媒體的鼓吹下,胡歌的演技,確實有高估之嫌。
但不能否認他的敬業努力,更不能否認,他有拿得出的代表作。
難能可貴的是,胡歌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缺陷,過多的贊譽也讓他惶恐。
他害怕捧殺,也不想待在神壇之上。
如果誰能把他從神壇上拉下來,想必他也會悄悄松一口氣。
關鍵詞: 若能把胡歌從神壇上拉下來 那必然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