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備受期待的恐怖喜劇上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影片于去年11月在美國上映,一看題材和尺度就知道大概率不是國內會引進的類型,因此很多人開始等待“網盤見”。
在經歷過一輪盜錄風波后,如今終于上線流媒體,和大家相見了——《菜單》。
看海報就知道,影片陣容強大。
導演馬克·米羅雖不是耳熟能詳的大咖,但他執導過的美劇部部高分經典,比如《無恥之徒》《繼承之戰》《權力的游戲》。
主演安雅·泰勒-喬伊和尼古拉斯·霍爾特,顏值、演技都在線,
還有氣場強大的拉爾夫·費因斯坐鎮,飾演片中以美食復仇的腹黑主廚,看劇照時就感覺他分分鐘要從袖子里抽出魔杖“阿瓦達啃大瓜”索命……
簡單來說,這部影片講的是12位非富即貴的食客,來到以精致餐食聞名的霍索恩餐廳享受奢華晚宴,本以為會度過一個美妙的夜晚,卻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血腥制裁。
霍索恩餐廳位于一座孤島之上,因此也有人將影片稱為“美食版《無人生還》”。
但事實上,它并不是以懸疑或虐殺戲碼為重點的“孤島逃生”類型片,更像是一部以美食為線索的荒誕喜劇。
在這12名食客中,有受邀前往的美食評論家,有動用“鈔能力”才訂到座位的土豪,也有名利雙收的大明星……
至于男女主角泰勒和瑪格特,則是相對平凡的一對小情侶。
兩人之所以會出現在這里,只因為泰勒是個美食愛好者,也是霍索恩餐廳的主廚斯洛維克的狂熱粉絲。
在上島之后,負責接待的侍應生先領他們參觀了一圈。這座島上遍布森林,有自己的農場和牧場,因此晚宴上的每道菜,食材都是新鮮摘取和捕撈上岸的。
而最為重要的菜單,由主廚專門為今晚的食客打造。
影片的主體部分,就以“菜單”為形式展開,每道菜為一個章節。
主廚不僅為食客們獻上美食,也通過菜單的設計講述著自己的理念與故事。
比如第一道菜,名為“島嶼”,餐盤上放著的是一塊岸邊的礁石。
在礁石之上,還裝飾著島上的植物、新鮮的扇貝,以及凍結成冰的海水。在進食過程中,冰塊漸漸融化,海水會浸透食材,讓盤中充滿這座島的味道。
主廚表示,這道菜的設計靈感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正如他選擇在孤島上開餐廳,初衷就是為了讓食材回歸到它們的生物群落。
又比如第三道菜,名為“回憶”。
設計靈感是主廚童年時的一段回憶——在他小時候,父親經常酗酒、家暴,有一次差點殺死母親,年幼的他沖進廚房拿剪刀刺在了父親腿上。
多年過去,這段回憶始終困擾著他。
于是他將其做成了一道菜——插著剪刀的烤雞腿肉,搭配墨西哥玉米薄餅。因為當年的事情發生在一個“塔可之夜”。
講到這里,不難看出影片的第一層諷刺之意,對準的是“精致餐食”,或者說以其為代表的那些華而不實的現代藝術。
主廚在介紹每道菜背后的靈感、理念時,陷入一種自我高潮的沉醉中,仿佛在講述什么高深莫測的藝術,但實際上他提供的菜肴并沒有讓食客的胃感到滿足,整盤“島嶼”里能吃的只有一塊扇貝肉,而“回憶”也無非就是一塊雞腿肉而已。
最夸張的還不是這兩個,而是第二道菜“無面包面包盤”。盤里擺放著各種蘸料,卻沒有面包,因為“面包是普通人的食物”,而這里的食客都不是“普通人”。
當有食客抱怨盤里沒有食物時,主廚卻表示這種理念就是食物。
這讓提出異議的食客瞬間無地自容,仿佛無法理解這種理念,就不配坐在這里吃飯。
更神奇的是,在主廚強大的氣場之下,食客們很快接受了這種pua。
有人自我安慰地表示,價值上萬的晚宴,果然就是和普通餐館里不一樣,雖然吃不飽,但好歹是普通人買不起的體驗;
有人不懂裝懂,開始附和主廚,給空無一物的面包盤上價值;
還有人從中看出了商機,既然主廚可以給這種“精致餐食”標上天價,自己也可以拍一部美食紀錄片,隨便扯點或流行或先鋒的理念,總有人會為此買賬……
只有女主仍保持清醒,她問男主“你真的喜歡這種食物嗎?”,并告訴他這間餐廳里發生的一切都讓人感覺不自在,主廚像個神神叨叨的邪教頭子,工作人員像機器人,食客們一個比一個能裝b,菜品端上來,要怎么吃還有一堆規矩……
就在女主忍不可忍時,主廚突然請她過去會面。
這時她得知了一個恐怖噩耗,原來這場晚宴早有預謀,主廚并不打算讓食客們活著回去。
因為這些食客都是犯過罪行的壞蛋,但女主是個例外——她原本不在食客名單上,是男主臨時約來的。
然而即便是這樣,她也必須死。因為在主廚的計劃里,在場12名食客會成為最后一道菜的食材,如果缺少一人,就會破壞他的菜單。
為了“作品的完整性”,他也不得不犧牲女主這個無辜者。
到了晚宴的下半場,劇情急轉直下,幾乎每道菜品都伴隨著四濺的血漿。
先是副主廚在眾人面前舉槍自盡,只為完成“最后的作品”,接著主廚干脆和眾人玩起了大逃殺,想要強行離開島嶼的食客,還被殘忍切斷了手指。
就在大家意識到這一切并不是什么行為藝術表演、主廚真的想取人性命時,一切都為時已晚。
岸邊沒有供他們離開的船只,島上無法與外界通訊,至于所有的工作人員,則像著了魔一樣為主廚賣命,想要完成那最后的菜品。
有趣的是,無辜的女主最終逃過了一劫。
她意識到主廚雖然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確實對美食癡迷,于是便將計就計,對著對方的痛處施以暴擊。
她站起來一頓輸出,表達自己對菜品的不滿,眼看晚宴已經接近尾聲,但自己連最基本的飽腹都沒達到。
主廚問她,那要吃什么才會滿足?
女主告訴他,想吃芝士漢堡。用最普通的食材做成、人人都能買得起的那種漢堡。
言下之意,主廚精心設計的這一道道“藝術品”般的菜肴,還比不上一個漢堡的價值。
主廚雖然感覺到羞辱,但為了讓食客滿意,還是照她要求做了漢堡。
女主咬下一口,終于肯定了主廚的廚藝,隨后提出想打包帶走。
為了讓她完整體驗食物,主廚無法拒絕這個要求,只得開門送女主離開……
在影片的最后,主廚和所有員工一起,將剩余食客做成了烤(人肉)棉花糖餅干,而整個餐廳就是這道甜點的餐盤。
成功逃生的女主,一邊坐在岸邊吃著漢堡,一邊看著餐廳陷入一片火海。
可以說,整部影片在劇情的關鍵轉折以及結局的處理上,都有很濃的荒誕色彩。
主廚對食客們的恨意非常牽強,除了對“完美作品”的追求之外,似乎看不到必須殺死他們的理由;其他餐廳員工為什么愿意追隨主廚、和他一塊完成這次“集體自殺”式的晚宴,也沒有得到清晰的解釋。
這使得影片有一種強烈的華而不實、故弄玄虛的感覺。
對于想看刺激虐殺戲碼,或是邏輯縝密的“孤島逃生”片的觀眾來說,《菜單》確實會讓人感到泄氣,因為每到劇情爆發之時,矛盾就會以某種幽默的方式不痛不癢地被化解。
但這種“形式大于內容”的設置,從某種程度上說,也為影片疊加了一重諷刺效果——因為這部影片本身就像它所批判的那些“精致餐食”一樣,形式唬人、細節華麗,看上去有所表達,掰開來空虛乏味。
只是不知道,這是不是主創的刻意為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