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影視、舞臺作品,明星還會活躍在熱搜里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上熱搜的方式總是五花八門,以各種神奇的“姿勢”突破普通人的想象。
曾經因父母KTV問題陷入爭議的小愛豆余景天,最近又承包了熱搜,最初是有粉絲透露他在機場遭遇了“無理”對待,控訴工作人員不尊重乘客。
【資料圖】
后來視頻被傳至網絡,普通網友點開一看,瞬間麻爪了。
畫面中粉絲將現場堵的水泄不通,處于“C”位的余景天卻像在神游天外,既沒有及時與粉絲溝通疏散,也沒有積極擠出包圍圈,把工作人員急得不行。
面對這種情況,工作人員大聲詢問目的地后只好推著余景天輔助其快速通行,結果現場粉絲高喊“別擠他”,甚至連“別打他”的控訴都出來了。
就……普通人看到這樣的視頻,沒有覺得余景天遭遇到不公待遇,只覺得這場面尷尬、不解甚至有些憤怒,工作人員有錯嗎?看不出來。
只看到了面對影響公共秩序、可能出現踩踏風險卻無動于衷的明星,以及影響了他人正常通行卻毫無愧意的粉絲,兩邊的腦回路都挺難讓普通人理解。
評論區翻車了。
熱搜迅速飆升。
人民網喊話藝人不能置身事外。
面對口碑又一次全網翻車,余景天的道歉姍姍來遲。
粉絲仍舊支持,路人仍舊不解,是否誠懇,大家各有各有的評判。但客觀來說,類似余景天粉絲接機事件的現象,娛樂圈每天其實都在上演。
甚至這一現象還有個專屬名詞:“接機文化”。
它與“飯圈文化”一樣屬于舶來品,最初廣泛流傳于韓國偶像團體,后來被內娛吸納,粉絲接機的數量、口號、手幅等等,都被視為藝人影響力的證明。
為了給自家偶像掙面子或者向偶像表達自己的熱情,很多大粉會組織粉絲進行聲勢浩大的接機,后續以盈利為目的的代拍也加入進來,人員組成越來越復雜。
而藝人團隊,客觀來說,早期正式發聲抵制的并不多。
甚至大部分藝人團隊都是樂見其成的,經常有藝人團隊被曝向大粉透露行程安排接機,也有團隊被曝雇傭“脂粉”(收錢辦事的職業粉絲)營造虛假人氣。
曾經便有業內人士在綜藝上大談“粉絲接機”產業鏈,他們不僅可以幫藝人壯大接機規模,還有細分服務,比如“粉絲”現場進行各種激動表演。
為什么要花錢搞這種東西?
很簡單。“人氣”營造出來了,合作方也就來了。
這一亂象被批后,不少明星團隊有所收斂,但杜絕仍舊很難。
一方面,接機是維持粉絲與明星粘性的一種方式。
藝人團隊不組織,但習慣了“接機文化”的粉絲以及“接機產業鏈”中除明星團隊以外的受益者,都未必能接受,他們往往會裹挾明星接受“接機文化”。
憑借《你好,李煥英》走紅的張小斐,便遭遇過一次“脫粉”事件,理由是一些大粉不滿她的團隊不與粉絲溝通做數據、接機、現場應援等事項。
演員只想演戲不想讓粉絲營造人氣,他們反而不樂意了?是粉絲被“飯圈文化”PUA了,還是部分人無法再從中獲利,個中原因,已經很難理清。
另一方面,很多明星團隊也舍不下機場這塊“肥肉”。
除了營造虛假人氣,明星仍舊有機場紅利可以吃,比如“機場出圈圖”,拍攝氛圍感較強的照片用于營銷,或者靠美圖博取路人好感。
不要小瞧其效果,陳飛宇、肖戰等明星都有過相當出圈的機場圖。
當然,為了獲得機場美圖,明星也是很努力的。
由于明星機場圖曝光率極高,他們也吸引了大量品牌贊助。
一方需要“接機文化”的紅利,另一方需要滿足自己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的私欲,加上中間存在大量賺差價的產業鏈條,亂象便無論如何罵都層出不窮。
對此,只想將雷佳音的看法送給那些縱容、號召粉絲接機的明星們。
作為一個公民,深感丟人。
18線小愛豆粉絲接機鬧爭議,新晉一線流量這邊也不安靜,憑借《蒼蘭訣》剛火不到半年的王鶴棣,開始營銷他的個人潮牌了。
一個演員的服裝品牌,價格不算天價,卻也不平民。
仍舊是粉絲力挺,路人不解。
粉絲力挺是覺得自家偶像在圓夢,給他們帶來了一個“特別棒”的品牌,路人不解是這種風格的衣服一抓一大把,委實看不出其競爭優勢或個性。
確定不是明星在用潮牌割韭菜?
畢竟,歐陽娜娜潮牌前車之鑒還在那擺著呢。
創建潮牌或者開連鎖餐飲品牌,是近幾年明星們非常鐘愛的一種副業,甚至有了明星們人手一個潮牌或餐飲品牌的趨勢,但翻車的也挺多。
歐陽娜娜潮牌天價定價,鄭愷火鍋店整改問題,關曉彤奶茶店訴訟爭議……
支持他們的粉絲會說沒有強制公眾去買,他們有做副業的自由,但如果明星的副業不是靠產品而是更多靠自己的人氣支撐影響力,就很難不讓人產生惡感了。
早期明星從事副業的其實很多,有的真熱愛,比如任泉,因為經商太快樂干脆退出娛樂圈做商人去了,也有的是為了貼補收入,但相對還是收斂的。
至少,不會把副業做成“粉絲特供”。
內娛演員們還有另一種“粉絲特供”:音樂單曲。
靠演戲走紅,專業是演戲,但人氣爆火后便熱衷于出音樂單曲的很多,作品水準是“路人查無此歌,粉絲世界名曲”,專輯銷售量驚人,歌曲知名度感人。
如果有人批評這些藝人是在靠不專業的單曲割韭菜,粉絲會用自己的“真實感受”憤怒回擊你不懂音樂,或者,我的偶像是為了“圓夢”,為什么不行?
明星圓夢,是一塊很好用的遮羞布。
習慣了捧著偶像的部分粉絲都會為之感動,自發為他們解釋,但對路人來說,認可的前提是明星是否讓大眾看到了他們對本職工作的負責、對觀眾的敬畏。
沉迷副業、單曲、機場秀的藝人們,或者說內娛很多藝人們,都處于走紅N年臺詞、演技仍舊不過關或提升,有的粉絲百萬千萬卻始終無強有力的舞臺維系。
大眾看到了他們在機場里花的心思,看到了他們在副業上的投入,看到了他們對跨界的熱情,卻很難看到對演技、唱跳的認真磨練,對觀眾的負責。
有多少演員走紅后努力進修演技?年輕一代基本上找不到相關案例。
捋一下娛樂圈新聞,走紅后仍舊花大量時間進修演技的案例,基本上都是老一輩演員的限定詞,比如袁詠儀到上戲學表演、林依晨多次進修……
新一代藝人面對專業方面的成長,更多是漠視,稍微愿意想的,也在迷茫。
楊超越便曾傾訴過自己意識到了問題,卻苦惱于不知道該怎么充電。
孟美岐曾在綜藝上把上過的表演課五節都不到當成演技不好的理由。
為什么呢?站在局外人角度來看,是因為他們的精力都被可以快速變現的內容占據了,而提升專業能力,卻需要藝人投入大量暫時不能變現的精力。
建議部分明星們,還是把出單曲、機場秀、做副業的精力花在提升專業能力上,能夠做到專業能力不斷給觀眾驚喜答卷的時候,再去談“圓夢”吧。
關鍵詞: 出單曲、做潮牌、機場秀 明星真的好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