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春節(jié)檔激戰(zhàn)正酣。
(相關(guān)資料圖)
有部電影,必須先來聊聊——
2019年,起初不被看好的它,以豆瓣7.9,票房46.86億的黑馬姿態(tài)逆襲出圈。
不僅至今仍高居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五名,更被公認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沒錯,它就是《流浪地球》。
時隔四年,原班人馬回歸,“小破球”重新起航。
截至今日8點08分,總票房破6億,領跑春節(jié)檔票房榜。
豆瓣開分8.3,評論區(qū)鋪天蓋地的好評——
“作為里程碑已經(jīng)無敵。”
“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
“沒想到被科幻片感動得淚流滿面。”
廢話少說,聊聊大家翹首以待的“中國科幻里程碑”。
這一次,我又在它身上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
「流浪地球2」
2023.1.22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流浪地球2》根據(jù)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主要講述的是《流浪地球》前傳。
沒看過小說原著或電影前作,可以無障礙入坑;
但看過前作,片中童年的劉啟和復活的劉培強、韓朵朵、韓子昂(吳孟達CG復原),會勾起更多的情懷殺。
故事設定在太陽危機初期。
人類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太陽極速老化,迅速膨脹。
一百年后,太陽將膨脹到吞沒整個地球。
大難臨頭,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人類分成了兩個派系——
一派,提出“數(shù)字生命計劃”。
科學家主張研究將記憶和意識上傳到計算機的技術(shù)。
血肉苦弱,機械飛升。
擺脫肉體的束縛。在數(shù)字世界實現(xiàn)永生,延續(xù)人類文明。
“永生”對于人類潘多拉魔盒般的誘惑,使其被法律永久禁止。
部分“數(shù)字生命”狂熱者轉(zhuǎn)為地下叛軍,在各地策劃恐怖襲擊。
另一派,則提出“移山計劃”(“流浪地球計劃”前身)。
聯(lián)合政府計劃建造萬臺行星發(fā)動機,驅(qū)使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第一座行星發(fā)動機
計劃開始前,需要先在月亮上建造一臺行星發(fā)動機,驗證其可行性。
為了便于工程建設,人類在地球和空間站之間,搭建了一座“太空電梯”。
太空電梯,也被視作“移山計劃的大動脈”。
太空電梯
2044年,移山計劃竣工在即。
飛行員劉培強(吳京)被師傅(沙溢)帶到非洲行星發(fā)動機基地,接受航天員培訓。
在這里,他和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兵韓朵朵(王智)墜入愛河。
直到一天,數(shù)字生命派恐怖分子突襲基地。
劉培強一行人竭盡所能對抗,但還是遲了一步,太空電梯被炸毀陷落。
太空電梯危機出現(xiàn),導致月球發(fā)動機瀕臨破產(chǎn),聯(lián)合政府瞬間亂了陣腳。
混亂之中,中國代表周喆直(李雪健)攜屬下郝曉晞(朱顏曼滋)主張繼續(xù)移山計劃。
委任中國科學家,扛下了建設月球發(fā)動機的重任。
人類科學家馬兆(寧理)奉命帶隊登陸月球,和老部下圖恒宇(劉德華)匯合。
馬兆依靠超級計算機執(zhí)行建設任務同時,無意中撞破了一樁秘密——
為了“復活”死亡的女兒,圖恒宇仍在私下進行數(shù)字生命研究。
2044年,太空電梯危機究竟會走向怎么樣的結(jié)局?
2058年,月球墜落危機又將引來何等的滅頂之災?
三組人馬的命運與地球的未來綁定在一起,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zhàn)……
科幻片是未來的紀錄片
《流浪地球》系列導演郭帆常說一句話——
“科幻片應該是未來的紀錄片。”
科幻片是未來的,也是當下的;
它該用腦洞大開的想象預測未來,也能用無微不至的細節(jié)啟迪現(xiàn)實。
對我來說,這剛好也是《流浪地球2》最恰當?shù)脑忈尅?/p>
郭帆
具體來說。
首先,電影展現(xiàn)了天馬行空但又真實可信的硬科幻元素。
憑借國內(nèi)頂級視效團隊坐鎮(zhèn),中科院科學顧問團把關(guān),十多萬字原著世界觀背書。
中國電影工業(yè)的巔峰水平,為《流浪地球2》的想象插上科學的翅膀。
你可以看到真實可靠的科幻道具——
人工智能MOSS、多功能全地形運輸機械狗笨笨、門框機器人……
小到掛在胸前的數(shù)字生命卡,大到巍峨如山的行星發(fā)動機,皆是“中看更中用”。
人工智能MOSS
可以看到事無巨細的設定腦洞——
逃離太陽系,什么生物能活下來?擺脫月球后,中國人還過不過中秋?
當你跟隨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目睹太空電梯如何被“拉”到9萬公里的高空,又是利用何種“黑科技”剎車懸浮。
嚴絲合縫的想象細節(jié),不自覺會感到未來近在咫尺。
可以看到華麗壯觀的特效場面——
基地空戰(zhàn),漫天的戰(zhàn)機肆意開火,沖破彈幕對抗無人機。
水漫金山,蔽日的海嘯席卷而來,瞬間吞沒大半個地球。
包括但不限于:地月分離,天體碰撞,核彈爆炸……
波瀾壯闊的末日奇觀,肉眼可見經(jīng)費瘋狂燃燒,超爽超燃超炸。
甚至,可以看到國產(chǎn)科幻片難得的“多樣性”。
全片有數(shù)千人次的外籍角色,幾乎所有都有單獨的造型。
更全面的世界觀打開格局,令《流浪地球》不再只是中國人的拯救行動;
而是以更國際化的視角,展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災難面前的合作與角力。
其次,電影嚴肅探討了現(xiàn)實災難中人類抉擇的科幻母題。
一直以來,科幻總是領先現(xiàn)實一步,告訴我們現(xiàn)實中潛藏的矛盾和需求。
《流浪地球》原著,危機中的人類按照求生意向劃分為“飛船派”和“地球派”。
相較之下,電影的“數(shù)字生命派”和“流浪地球派”,顯然更加曖昧,更加現(xiàn)實。
數(shù)字生命派,傾向于現(xiàn)實主義。
太陽危機當前,普通平民無法分辨究竟是災難預言,還是陰謀謊言。
人性本能的種子,被災難萌芽催化,長成自私、懷疑、恐懼和逃避。
退一萬步講,就算太陽危機真的存在,那也是百年后下一代的難題。
流浪地球說起來輕巧,期間任何意外或破壞,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
與其命懸一線,不如知難而退,把希望寄托在數(shù)字永生。
“生命不只有一種定義,軀體束縛了人類的視野。”
這顯然是最輕松,最利己,現(xiàn)實中最符合人性邏輯的選擇。
流浪地球派,傾向于理想主義。
他們不甘心拋棄肉體“茍且偷生”,利用科學尋求拯救家園的最優(yōu)解。
目光鎖定百年后才能抵達的目的地,為子孫后代爭取體面的未來。
"沒有人的文明,沒有意義。”
正是因為這“純粹與天真”,即使他們深知“團結(jié)要付出代價”,依然選擇信任。
“人類的文明在于互助,團結(jié)延續(xù)著文明的火種。”
愚公移山,人定勝天,把希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這顯然是最困難,最無私,現(xiàn)實中最符合客觀理性的選擇。
兩個派系,兩種選擇,探討的母題歸根結(jié)底還是人與技術(shù)的關(guān)系。
以虛構(gòu)的災難如一面鏡子,映射出人性缺一不可的渺小和偉大。
不論樂觀還是悲觀,總能帶給觀眾反思:
遙望未來的同時,也要記得回望當下。
最后,電影承載著人類細膩永恒的深沉情感。
如果說《流浪地球2》的外殼是好萊塢視覺奇觀,那么內(nèi)核就是中國人特有的浪漫。
劉培強。
妻子罹患癌癥,兒子年紀尚幼,他卻申請進駐空間站工作。
無非是為了守護家人,換取地下城生活的門票。
圖恒宇。
十年如一日埋頭研究數(shù)字生命,偏執(zhí)到不惜自毀前程。
無非是為了“復活”女兒,給她一個完整的生命。
周喆直。
如愚公般斡旋縱橫,力排眾議也要堅定流浪地球。
無非是為了守護家園,讓下一代再次看到藍天,鮮花掛滿枝頭。
還有,平時插科打諢沒正形,危機時喊出“50歲以上出列”,替代后輩赴死的張鵬;
終其一生兢兢業(yè)業(yè)、謹慎理性,卻在最后關(guān)頭主動傳遞希望的馬兆;
……
發(fā)現(xiàn)了嗎?
即使到了電影中星辰大海,光怪陸離的未來。
人類實現(xiàn)大大的夢想,依舊靠的是小小的愛——
對親人的愛,對人類的愛,對家園的愛。
這種愛,跨越時間,征服空間,超脫想象,歸于現(xiàn)實。
如同科幻片,是通向未來的力量;如同紀錄片,是直抵人心的浪漫。
登堂入室,繼往開來
如果說2019年的《流浪地球》,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科幻探索;
那么2023年的《流浪地球2》,就是“登堂入室”立下的新坐標。
時隔四年。
我們不僅守住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更是把這道大門拓寬了一點點。
無須捧殺,強行把它和好萊塢頂級特效大片較個高下。
但不得不承認,肉眼可見的誠意和成果,足以將其視作中國科幻的又一座里程碑。
突飛猛進的中國電影工業(yè),足以躋身世界一流。
電影結(jié)尾彩蛋,為系列續(xù)集留下了伏筆。
郭帆承諾,如果這部不賠錢,就會拍《流浪地球3》。
作為影迷,只能推薦大家走進影院,盡量挑選好點的影廳,不要錯過這場中國科幻的盛宴。
如豆瓣網(wǎng)友所說:
“希望小破球帶著中國科幻的電影夢,在銀河中駛向更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