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物理學霸”張朝陽, 知名科普作家嚴伯鈞都能夠從科學嚴謹的角度解構電影里的物理知識,你就知道《流浪地球2》有多硬了。
能讓觀眾由衷在社交平臺上打出“整個視覺特效質感進一步提升,在影院除了震撼就是自豪”的評價,你就知道《流浪地球2》有多硬了。
(相關資料圖)
能讓見慣了“大世面”的海外觀眾,在知名電影評價網站爛番茄上給出爛番茄新鮮度75%,觀眾可看度高達92%的推薦評價,你就知道《流浪地球2》有多硬了。
畢竟,作為一部硬核科幻片,特效硬不硬,就是檢驗影視質量成色的第一標準。
得益于第一部《流浪地球》票房的大獲成功,這回郭帆終于不用賣車賣房,也有大把的預算花在特效上。
片中無論對于月球基地、方舟空間站還是地表未來建筑的呈現,震撼感絲毫不亞于任何一部好萊塢電影。而“太空電梯”和“宇宙空間站墜落”的設計,更是只有“瞠目結舌”四個字足以形容。
特效制作全面升級直接體現在觀眾的口碑之上,“太值了”是許多觀眾觀后感中最常提及的。
必須要夸一句的是,與以往不少電影特效外包給國外團隊做法不同的是,這次《流浪地球 2》有 90% 的特效都是中國特效團隊做的,妥妥的made in China。
有網友更是評價“以前當我們提到科幻電影時只能提好萊塢的,現在已經不是了?!?/p>
就這評價,硬不硬?
硬科幻之外,必定有軟人文。
相較于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流浪地球2》里呈現的自然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骨子里的集體主義。
什么是集體主義?“50歲以上的出列”就是。
什么是集體主義?移山計劃最終勝過“電子生命”項目成為全人類的選擇就是。
這個集體概念,不以國界論,甚至是跨越了時間。因為按照移山計劃,是需要用2500年的時間,整整100代人去做一件看似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這就跟西方普遍存在的人生在世及時行樂,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價值觀存在天壤之別。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就被《流浪地球2》給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軟”“硬”之間的拿捏,足以印證了《流浪地球2》完全可以被稱之為一部成熟的科幻片。
有人說《流浪地球2》實在是過于沉重,關于生命本質的討論,關于生死命運的抉擇。但是,不管你討不討論,抉不抉擇,它們都在那里。與其回避,倒不如大大方方的直面。
過去我們的影視作品里太少敢于直面這個話題,或者是我們的文化里就避諱討論,但放在宏觀大命題中,這種討論其實并不突兀,反倒更容易讓人理解許多或許以前不曾深思過的問題。
毋庸置疑的是,《流浪地球2》帶給中國電影史的不僅只有象征意義,更有許多的實際意義,也難怪有許多人都已經在期待第三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