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第一支預告發布以來,《梅根》(M3GAN)便立即成為網路上的熱門話題,透過機器人「梅根」跳出魔性之舞的段落,就此創造出了無數人爭相討論的網路迷因,甚至是相關的模仿熱潮。而在大家認為這部電影應該只是帶著點惡搞性質,有點嘩眾取寵的驚悚片時,《梅根》竟在美國上片后,不僅于首周拿下三千萬美金的優秀票房,甚至就連絕大多數的影評,也紛紛對這部電影給予好評,因此也使得《梅根》更是令人好奇……
與梅根有相似之處的電影,除了恰吉、靈偶契約、安娜貝爾以外,還有當年超火的孤兒怨。梅根帶來優于其他電影的觀感,歸功于她極像人但明顯不是人。
恐怖谷理論: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機器人、玩偶、動物若在外型跟人類的相似度越高,人類對其的親和度會從「高→低→高」曲線變化,曲線底部最令人感到不適甚至毛骨悚然,就是在一個物體很像人但明顯不是的狀態。
(相關資料圖)
恰吉之流的外型太娃娃感,安納貝爾的恐怖又太刻意直接,孤兒怨里的是行為恐怖的真人。而長發秀氣、兒童身形、有著一雙大眼的機器人梅根則有另類毛骨悚然感。
新舊鬼娃恰吉、安娜貝爾、歡迎光臨死亡小鎮、靈偶契約、孤兒怨,不同臉孔下潛藏不同危機
電影在爛番茄影評網開出98%的高分好評新鮮度,雖然IMDb只有6.7左右(普通),但如果愛看《鬼娃恰吉》和《安娜貝爾》這類型鬼娃電影的影迷,《梅根》似乎更討人喜歡,《梅根》與「鬼娃恰吉」、「安娜貝爾」最大不同的地方,即是「梅根」屬于人工智慧的意識驅動,而非像《恰吉》、《安娜貝爾》帶著超靈異的自然現象,或許是少了一些靈異的陰森感,梅根比較不恐怖,而且梅根的人偶外型,比較沒有那么邪氣。
試想:當你晚上睡覺時窗邊有疑似人影?望向鄰居家院子有一個東西看著你的感覺?小玩偶帶來滑稽可愛感,真人帶來疑惑感,但擬真人偶的那張臉....帶來的卻是毛骨悚然。
《梅根》為什么會在殺手機器人中脫隱而出?我想在于梅根的外貌和她的詭異,因為梅根專為兒童打造,因此,她的身材也差不多就是小孩,它會讓我腦補很像是AI版的「安娜貝爾」,感覺像被附身的殺手人偶,所以《梅根》對科學恐怖和超自然恐怖進行了完美融合,真的成功脫穎而出。
除此之外,外型與行為的違和感也是萬年好菜,讓觀眾期待這小甜心到底還會做出什么事、變成什么鬼樣子?
恐怖片里的科技產品通常是人類的死敵兼妨礙者。舉例來說,電影里很難找到一輛正常運作的汽車,而那些昂貴的3C玩具除了暴露行蹤與惱人外,幾乎一無是處。
在《梅根》的開場,這兩件事物的組合,造成車毀人亡的悲劇,也讓主角凱蒂瞬間成了孤兒。收養凱蒂的機器人專家潔瑪為了不讓她孤單,竟啟用另一個更昂貴的3C 玩具「梅根」充當保母與手足的角色。這個充滿諷刺味道的安排,加上潔瑪的形象近似《恰吉》里讓失控機器人登堂入室的凱倫,似乎已預示了《梅根》又是一部反科技的恐怖作品。
*以下有結局部分暴雷,請斟酌閱讀
然而怪異的是,梅根反而展現出超越金屬骨架的豐富人性。與反應慢半拍的潔瑪及兒童心理師相比,梅根似乎有更強烈的情感與同理心。當它巧妙地平復凱蒂的喪親之痛時,那觸動人心的溫柔不光是說服劇中的玩具公司主管,也說服了觀眾。
當然,所謂的情感或許是人工智能透過學習制造的假象,但另一方面,梅根與認知錯亂的恰吉不同,它很清楚死亡代表的意義,每一步行動背后都有深思熟慮的理由,這讓它與潔瑪爭奪主導權的戰爭,更像是人工智能版的《推動搖籃的手》。
就因為《梅根》有這個故事前提,所以在故事線上推動了梅根、凱蒂、潔瑪之間的關系,雖然《梅根》中有很多是凱蒂是和梅根之間的關系互動,但同時也襯托出梅根和潔瑪之間的關系;以及潔瑪和凱蒂之間的故事線。這該怎么說呢,劇情中有提到「你讓梅根照顧凱蒂,那妳和凱蒂用什么時間相處?」,帶出「機器人的照顧」VS「人類的照顧」議題之間差異,還有也是身為一個孩子的梅根被疏于照顧和被背叛的反應(內容中會有幾幕是潔瑪每次都會強制關掉梅根)。
從預告中觀眾已經可以看到梅根的失控(所以這不是暴雷),因此,盡管在后續的劇情上梅根為保護凱蒂走得太遠而變成了某種形式的邪惡,但同時也可以補充說潔瑪與梅根之間的關系生變,讓也是孩子的梅根受到內心傷害,梅根試圖為她的創造者服務,也許會贏得她的愛,但是什么催生了一個殺手?即使梅根是一個機器人,她也是一個編碼來感受和反應的人,所以面對潔瑪對梅根的對待,在梅根內心中也形成一個反抗和受創的心靈,這也回歸到潔瑪教育、照顧小孩的自省,因此《梅根》的內容不單單只是因為機器人瘋了。
乍看之下是批判科技的《梅根》,最后卻導向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如果梅根的人性沒有衍生出強烈的殺意及占有欲,那么它似乎是最適合的照護者人選。
《梅根》整體來說提出一個有趣的議題,那就是監護人應將多少責任轉嫁給他人,梅根的存在就很像是我們童年中都會擁有最喜歡的芭比娃娃或是玩偶一樣,我們把它當作想像中的朋友來珍惜。但隨著我們長大,這些玩偶漸漸地被賣掉、被堆在角落等等,會被舍棄的玩偶才能還給父母真正的孩子,所以《梅根》利用凱蒂和梅根之間的互動與緊密關系引發出一系列的緊張感,這就很像是三角戀一樣,當其中兩個人越來越緊密,與第三人的關系就會失衡。
同樣出自編劇阿克拉庫珀之手,《梅根》與《致命感應》其實有許多相似點,最明顯的就是塑造令人難以厭惡,甚至贏得觀眾認同的反派角色。《 致命感應》的蓋博瑞默默的守護胞妹,既協助她除去厭惡的對象,也對試圖拆散他們的人,施以慘烈的報復。
《梅根》里的機器人與主人,也是處于互相依賴,感情近似家人的關系。而當我們看到梅根優雅的布下殺人疑陣,或蓋布瑞像舞者般俐落地消滅所有追兵,很難不為他們的黑暗魅力給予喝采及掌聲。
《 致命感應》。
不過《梅根》多了一個讓觀眾產生好感的關鍵,那就是它似乎打破人形玩偶在視覺上出現的恐怖谷效應。一般來說,我們對似人非人的物體會有無法信任的詭異感,但梅根的舉手投足皆流露強烈的人味,即使它缺乏表情,嗓音的抑揚頓挫仍能讓我們想像,它的處理器是否寄宿了人類的靈魂。
事實上,劇組的確采用最原始的手法,讓演員艾米唐納透過特效化妝扮演梅根。唐納的年齡與詮釋方式,都為這個足以取代人類的機器人偶,增添強烈的現實感。
《梅根》雖有許多幽默的橋段,但它終究還是部恐怖片,所以梅根終于在片尾卸下完美臉孔,露出駭人骨架的安排,并不令人意外。也因它從「類人」還原成「機器」,我們才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放下對它的同情心,認同凱蒂與潔瑪合作擊毀梅根的大團圓結局。
不過即使如此,《梅根》編劇庫珀還是讓梅根嚴守最后的底線,那就是對凱蒂的深刻情感。而它最后攻擊凱蒂的舉動,究竟是程式故障,還是由愛生恨?劇本所留下的這個疑問,也緊扣著一開始「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心」的主題。
《梅根》有幾個畫面令人想到《終結者》系列(例如剩下半截的梅根),而梅根也成為繼T-800終結者后最討喜的殺手機器人。
「不只科技沖擊人性,也有核心家庭恐有的缺憾。」
梅根有如讓孩子窒息的某種家長。但照顧與成長必須兼顧,適度放手讓孩子(凱蒂)自行面對困境,有跌倒、挫折并嘗試各種后果,才是健全的成長環境,畢竟社會的教育遠大于一個人。如治療師所言:
如果你做了一個無法放手的玩具,又怎能期待孩子長大呢?
除了劇本及演員外,這或許還要歸功與庫珀確認恐怖喜劇風格后,才愿意接下導演的熱拉爾·約翰斯通。史東的成名作《足不出戶》(Housebound) 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偽鬼屋喜劇,無論幽靈是否存在,幕后主導的始終是人心。《梅根》也承繼類似的人情味,即使梅根可能只是一臺善于計算的高功率機器,它仍陪伴凱蒂渡過人生最快樂的時光,那么真相為何似乎也無關緊要了。
《梅根》導演熱拉爾·約翰斯通(右)
整體而言,《梅根》由布倫打與溫子仁合作打造,表面看起來是一部靠著惡搞題材來吸引觀眾的低成本電影,但其實背后絕對不只有B 級恐怖片那么簡單,看似容易預測的劇情,其實也具有相當高程度的創意巧思。既有恐怖驚悚氛圍又充滿著讓人笑出聲的黑色喜劇元素,盡管觀眾進場前都會對此片抱持著一定程度期待,但《梅根》交出的成果依然令人為之驚艷,值得給予高度肯定。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