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一直對我很好,我跟合作的導演里面,就屬他給的錢多?!?/strong>
【資料圖】
如果王朔沒有說這句話,或許馮小剛一直會背負“忘恩負義”的罵名。
1.
馮小剛遇見王朔之前,一直是窮困潦倒的狀態,各種寒酸詞用在他身上都毫不為過。
雖然生活貧困,但馮小剛也有值得驕傲的地方,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北京人”身份。
論出生地,馮小剛要比王朔等“高級”的多,但論起經濟實力,十個馮小剛也比不上一個王朔。
馮小剛出生地方是在胡同大雜院,并不是各種軍屬大院子弟,所以他跟“有錢人”三個字并不沾邊。
父母靠體力吃飯的普通工人,家中還有一個姐姐,一家四口經常是入不敷出,吃了上頓沒下頓。
在馮小剛7歲的時候,父親又被外面的野花吸引走,沒有父親的幫襯,一家三口更是顯得捉襟見肘。
那時候,馮小剛最大的“夢想”就是和隔壁的大院子弟成為好朋友。
他很羨慕這些“公子哥”的生活,但是因為身份上的懸殊差距,再加上他較為磕磣的長相,他很難融入這個圈子中。
當他穿著滿身補丁的衣服走進大院時,迎來的不是嘲諷就是指指點點,強烈的反差讓他內心極其自卑。
在這時候他就暗暗發誓,自己以后一定要出人頭地,要讓這些人都對自己另眼相看。
當時社會流行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
馮小剛開始發奮圖強,高中畢業后選擇去參軍,為的就是一口吃的。
到部隊后,憑借自己的天賦,馮小剛當上了文工團的美工,每天幫助劇團搭布景、搬架子、畫宣傳報等等基本工作。
本以為他會有大好前程,奈何造化弄人。
1984年,馮小剛所在部隊在精簡整編中被裁撤,入伍7年的他“被迫”退伍轉業。
之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建筑公司做宣傳,恰巧這里正是鄭曉龍的“地盤”。
在這里工作時,馮小剛很努力,臟活、累活沒少干,為的就是能多結識大人物。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偶然的機會下,馮小剛與鄭曉龍結識。
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馮小剛很快和鄭曉龍成為好兄弟,在他的引薦下,馮小剛進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做美工。
他的志向遠不是進入體制內如此簡單,他想要的是出人頭地、發大財。
所以他一直跟著鄭曉龍混,再加上嘴又甜,因此,鄭曉龍對他很是器重,與王朔結識也是他牽的線搭的橋。
某次,鄭曉龍在翻開雜志時,正巧讀到王朔的小說《浮出海面》。
馮小剛見后就問:“這是誰寫的,文筆不錯啊,想必身份不一般”。
鄭曉龍一臉自豪的回答:“哦,這啊,這是我兄弟王朔,我們一塊在大院長大的”。
馮小剛聽聞后直說:“能把他介紹給我認識一下嗎,跟這種人物學習一下也有利于我們以后發展”。
鄭曉龍很爽快就應下來了。
在去拜訪王朔之前,馮小剛買來了他的《空中小姐》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細細拜讀。
在見到王朔的時候,馮小剛的贊美之詞猶如滔滔海水,“拼命”的向王朔訴說自己的崇拜,甚至還背出了書中的經典段落。
而王朔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惡心,怎么會有這么能拍馬屁的人,而第二印象就是能說,太能說了。
王朔對這個人算不上喜歡,但絕對不是討厭。
就這樣,馮小剛搭上了王朔這位京圈文豪,也開啟了自己的成名之路。
2.
無論是財力、背景還是地位,王朔都甩馮小剛幾條街。
但就算如此,王朔還是有比不上馮小剛的地方,那就是出生地。
王朔出生在南京,而馮小剛出生在北京,這樣算下來,馮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1958年出生的王朔家庭條件很好,父親是部隊高官,母親是軍醫。
在還沒有學會走路的時候,他就跟著爸媽搬到了北京海淀區的軍區大院,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院子弟。
雖然當時的社會倡導人人平等,但是民間還是會把人分為三六九等。
而大院子弟就是站在塔尖的一部分人。
因為身份的特殊,王朔從小也是一個“紈绔子弟”,在學校中沒少惹事。
寫檢查、請家長就是他的家常便飯,一篇檢查就是五千字,洋洋灑灑。
這種異于普通人的文學天賦,其根源還是來自王朔的父親。
他的父親曾在軍校中擔任教導員,家中有一整面墻的藏書,酷愛讀書的王朔并沒有浪費如此資源。
年紀輕輕的他絕對算得上是飽讀詩書。
高中畢業之后,王朔父親送到海軍部隊里,在部隊上的這幾年,王朔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文學天賦。
他寫的短篇小說《等待》被刊登在了《解放軍文藝》上。
三年后,從部隊離開的王朔去到醫藥公司做銷售,但這份工作有坑蒙拐騙的嫌疑,一怒之下他便離開此單位。
隨即,他便和發小葉京干起了“倒爺”的買賣,把南方幾塊錢的東西放到北京買就幾十塊。
這個買賣做了沒多久,王朔就被安上“投機倒把”罪名,他又回京搞起文學創作。
1985年,王朔憑借《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舉成名,成為當時京圈中名極一時的新人。
自此,王朔的文學之路一發不可收,名與利也紛紛向他“襲來”。
而馮小剛結識王朔之后,不僅把馬屁拍的十分巧妙,就連王朔的端茶倒水也是由他負責。
3.
1987年,王朔的事業迎來巔峰,作品《頑主》、《枉然不供》等作品發表,他在文壇的地位愈加穩定。
到1988年,王朔更是不得了,他的《浮出海面》、《頑主》、《大喘氣》等接連被改編成影視劇,這一年也被稱為“王朔年”。
用王朔自己的話來說:“現在的中國電影,哥們兒平淌”。
也就是這時候,王朔有了成立影視公司的想法,因為他知道這個比小說來錢要快。
而彼時的馮小剛,在王朔的推薦下,也從一個美工做到了編劇的地位。
王朔拉著馬未都、海巖、朱曉平等成立“海馬影視創作中心”。
轟動一時的電視劇《渴望》,就是他們的作品。
4.
1990年,一直跟在王朔身邊的馮小剛,終于隆重登場 。
彼時,海馬影視公司開始籌備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資金、演員、導演均已到位。
可就在開機的前一刻,劇本卻不翼而飛,演員根本不知道臺詞是什么。
找遍辦公室的各個角落,都沒有發現這個劇本。
這個時候馮小剛主動站出來對王朔說:“我看過很多次劇本,可以憑記憶寫出來”。
靠著他的“二手劇本”,《編輯部的故事》成功開機并完成拍攝。
王朔也很仗義,揮筆把馮小剛的名字寫到編劇一欄。
經此一戰后,王朔開始將馮小剛當做自己人,還引薦他做《北京人在紐約》的副導演。
王朔的這一通操作其實另有目的,那就是創辦自己的影視公司。
和大院子弟創辦的影視公司,一分錢要平分成好幾份,而如果是自己的公司,掙錢的就全是自己的。
因為自己懶得去導演,所以他就開始培養馮小剛的導演才能為自己所用。
四年后,馮小剛的導演才能已爐火純青,王朔便拉上他成立“好夢電影公司”。
王朔是董事長,馮小剛是二把手。
與此同時,王中軍、王中磊兄弟也成立華誼,開始進軍電影市場。
在“好夢”成立的這幾年,王朔混的風生水起,他的很多小說被買走拍成電影。
跟在他身邊的馮小剛,也順勢成為京圈中響當當的人物。
眼看著王朔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同行難免有些眼紅。
寫書賣不過他,拍電影賣不過他,拍電視劇又賣不過他。
他們開始聯合舉報王朔,說他的小說低俗,全國開始掀起批判王朔的風潮。
緊接著,好夢電影公司的作品開始遭到禁播、封殺。
為躲避這突如其來的批判,王朔不得不遠走美國,留下馮小剛在國內給他“擦屁股”。
分別之時,馮小剛淚流滿面,一方面是感慨自己的命運,自己以后該怎么辦啊,一方面也是舍不得這位命中貴人。
雖然王朔遠走國外,但他的作品還在。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馮小剛開始擺脫王朔獨自行動,他們的“決裂”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
5.
1997年,馮小剛開始研究王朔的《你不是一個俗人》。
沒多久,一部名為《甲方乙方》的電影便登上大熒幕,導演和編劇一欄的署名均為馮小剛。
然而,這部電影的原著就是《你不是一個俗人》。
這部電影先后投資總計370萬,而票房卻有三千多萬。
而且還同時斬獲第2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第2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第2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
憑借這部電影,馮小剛一夜之間成為大佬,再也不是別人口中“王朔的跟班小弟”。
一年后,王朔從美國回到國內。
這次回來,他十分低調,再也沒有了大院子弟的身上的傲氣。
事業上他也一落千丈,經濟條件十分落魄,最困難時還是徐靜蕾出手幫忙。
馮小剛在得知他的近況后,又因為《甲方乙方》署名的事情心里過意不去。
他拿出五萬塊錢派人送給王朔,對于這份嗟來之食他嗤之以鼻,連人帶錢都轟了出去。
在后來的采訪中,王朔也提及過此事。
他表示自己可以理解為什么不加自己的名字,因為當時加上“王朔”兩個字過不了審。
但是你馮小剛在電影上映時招呼也不打,現在還拿著錢來挖苦我,這就有點過分了。
看在曾經的面子上,王朔并沒有狀告他,只是和他劃清界限而已。
此后,馮小剛又結識文豪劉震云,劇本問題根本不用發愁。
《手機》、《我不叫潘金蓮》、《一句頂一萬句》等等,都是在劉震云的協作下完成。
靠著這些作品,他也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賀歲片導演。
相對于馮小剛的輝煌,王朔就顯得落魄很多,雖然他們的關系通過葉京有所緩解,但終究比不上以前稱兄道弟之時。
6.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strong>
相對于成名已久的王朔來說,馮小剛還是顯得有些“稚嫩”。
2004年,馮小剛投資三千萬拍攝《天下無賊》。
可因為電影男女主角都是“賊”,因此很難通過審核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便有人提議找王朔幫忙。
馮小剛找來葉京做中間,三人在飯桌上推杯換盞之間,內心的矛盾也所松動。
王朔在看過劇本之后,大手一揮寫下五個字:
“讓女賊懷孕。”
經此改動,電影成功過審,女賊燒香拜佛的場景還成為電影的名場面。
馮小剛這時真正意識到,自己離不開王朔。
之后,他拼命的緩和他們之間的關系,為的就是王朔的才華。
王朔終究沒能擋下馮小剛的“糖衣炮彈”,又給他寫了《非誠勿擾2》和《私人訂制》。
在此之后,他們再也沒有合作過。
7.
多年以后,馮小剛已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導演。
可依然有很多人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說他忘恩負義,踩著朋友上位。
但就利益分配來說,馮小剛還是很仗義的,對于這一點王朔也很滿意,要不然也不會有文章開篇的內容
可每當王朔被問和馮小剛的關系時,他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相互利用而已”。
想想二人27年的合作之路,他們在意的都無外乎一個“利”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一個想要證明自己,一個想要出人頭地,僅此而已。
然而,最后一個人成為郁郁不得志的大文豪,風范猶存,一個人成為資本的“傀儡”,雞犬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