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檔票房之戰(zhàn)結束一周,屬于《流浪地球2》的口碑神話仍在繼續(xù),周圍的朋友為了尋找忽視的細節(jié)拉著七話二刷,網上各種腦洞解析每天都能搶占熱榜。
【資料圖】
作為國產科幻跨級跳躍之作,《流浪地球2》讓科幻迷振奮,普通觀眾驚喜。但在《流浪地球》系列面世之前,國產科幻片卻經常與一個詞掛鉤:違和。
帶著未來科技感的幻想元素,在過往大銀幕中,似乎總是在以中國為背景的故事里顯得格格不入,一度讓人覺得科幻與我們的風格存在壁壘,做不到流暢融合。
于是,每次提到國產科幻,大眾下意識便抱了消極態(tài)度,2019年之前“中國人為什么拍不好科幻”的討論帖比比皆是,可見當時大家的觀感。
因為國產科幻違和感遠遠大于吸引力,2014年業(yè)內公布將要把劉慈欣科幻巨作《三體》搬上大銀幕時,大部分網友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而是求別拍。
甚至衍生出“我們要不要拍科幻片”的熱議,以至于電影版《三體》殺青后遲遲未能上線,大眾也絲毫不著急,畢竟,上了,不一定驚喜,不上,卻能不幻滅。
我們有好的科幻故事,科幻卻似乎并不適合我們的電影,這一體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已經形成大眾固有印象,但《流浪地球》系列完全顛覆了這一觀感。
在這個系列的電影中,觀眾幾乎看不到科幻與中國故事之間有任何違和之處,它給觀眾帶來的,只有極具真實代入感的絲滑體驗,與屬于國產科幻的特有味道。
取得這種效果,直觀上離不開出色的特效與腦洞。
電影工業(yè)技術的進步,讓國產科幻徹底擺脫了五毛特效的尷尬,將未來科技呈現(xiàn)的相當震撼,視覺上的驚艷與優(yōu)秀的畫面質感,是觀眾沉浸故事的前提。
新穎的腦洞突破,又在劇情看點上不斷征服觀眾,從1到2,從流浪地球概念到星球災難下的人類存亡、自救,故事初看緊張刺激,再看燒腦耐品味。
這部電影能拿出來稱贊的優(yōu)點實在太多,每個觀眾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驚喜,但有一個點,永遠是這個系列電影成功的基石:它拍出了屬于中國的科幻故事。
過往我們拍的科幻故事,難道就不是屬于我們的嗎?客觀來說,在科幻這一題材上,過往大多數(shù)作品經常陷入一個誤區(qū),喜歡用中式外皮去套西式內核。
比如,國外熱衷于個人英雄主義+科幻元素締造出來的xx俠,我們也換湯不換藥的來個XX俠,國外喜歡重裝機器戰(zhàn)甲,我們也玩重裝機器戰(zhàn)甲。
面對一個自己不擅長的元素,抱有學習與借鑒態(tài)度無可厚非,但所有能成就延續(xù)性的學習與借鑒,都應該吃透精髓,再用屬于自己的思考、視角去解讀。
就像翻拍海外作品時觀眾永遠都會要求故事先做到“落地”、“本土化”一樣,所有起步晚的題材,創(chuàng)作時都要站在本土看世界,而不能拿著“世界”畫本土。
否則,故事就像陷入有形無神,有皮無魂的狀態(tài),就像幾年前國內翻拍的劇版《深夜食堂》一樣(為了避免產生爭吵,本文盡量不舉例同題材、同檔期作品)。
刻在中國人DNA里的深夜食堂是充滿煙火氣的大排檔、小吃街、蒼蠅館子,結果你搞了一個冷清清的日式居酒屋,割裂感撲面而來,代入值瞬間降低。
科幻題材亦是如此,題材只是影視藝術的載體,再突破腦洞的科幻故事,本質上還是生活、環(huán)境、戰(zhàn)爭、愛情、人性等方面的探討,需要有本土文化支撐。
這便要求創(chuàng)作者以本土審美設計屬于我們的科幻世界,以本土人文視角搭建故事內核,讓觀眾一看就知道是我們的故事,里面,有我們的民族文化靈魂。
在這方面,《流浪地球》系列的視覺效果與故事內核,皆有體現(xiàn)。
第一部面世時,便有觀眾調侃“流浪地球”這個計劃一看就是中國人提出來的,因為只有中國人才有如此強的家園執(zhí)念,太陽系毀滅也要先帶著“家”跑。
也只有中國人,才會為了2500年后的美好放棄原本可以短暫擁有的安樂,用我們的當下,換后輩的未來,亦如曾經用鮮血為我們鋪就和平之路的先輩們。
網友們的無心調侃,早已道破了電影的中式內核,影視化改編時,電影原創(chuàng)的內容,也圍繞著這一內核展開,比如第一部令人淚目的親情與以人為先的理念。
比如,第二部支撐三條故事線的責任、生存、情感元素。
這些故事,既是新鮮的,又是熟悉的,新鮮的是故事內容,熟悉的是由故事還來的感動與共情,這一點,在《流浪地球2》中兩對師徒身上體現(xiàn)最為明顯。
在“大家”故事線里的周喆直與郝曉晞,有著我們從古至今都在延續(xù)的傳承精神,曾經,周喆直培養(yǎng)、鼓勵郝曉晞,后來,郝曉晞又將接力棒交給了她的徒弟。
“小家”故事線里的張鵬與劉培強師徒,日常互動少了點掌控家國命運的責任壓力,多了份獨屬我們的亦師亦父情懷,是師徒情,也是父子情,直擊人心。
貫穿全片的人類共同體內核,也是我們熟悉的世界大同理念,他們豐富了故事的血肉,給予觀眾靈魂共振,而不是一眼望去皆是脫胎于西式價值觀的迎合式思考。
美術設計方式,《流浪地球》系列處理的也很用心,除了令人驚艷的運輸車、外骨骼裝備、太空電梯等,你會發(fā)現(xiàn),電影在審美方面總會給予觀眾舒適感。
不會產生,啊,這個東西是歐式的,這個東西是XX風格的感覺,而是那種這是我們的未來科技產物,這是我們未來的城市、生活環(huán)境模樣的熟悉感。
這便需要審美的銜接,電影涉及到的城市、工業(yè)等鏡頭,幾乎都是按我們熟悉的環(huán)境搭建的,哪怕是運輸車,觀眾也能感受到屬于我們的工業(yè)之美。
類似舒適的美術設計,在電影《刺殺小說家》中也表現(xiàn)的很出色,不同點在于《流量地球》是我們的未來科技風韻,《刺殺小說家》是我們的古典神魔風韻。
不要覺得“我們”這個目標很容易達到。
翻一翻過往的科幻電影,10部里面你會發(fā)現(xiàn)9部難以達到這個效果,美術設計給出的效果,經常處于連中國古代怪獸都帶著魔獸世界風的狀態(tài)。
如果在視覺審美與故事內核上做不到真正呈現(xiàn)中式科幻魅力,再厲害的工業(yè)技術,也永遠打破不了國產科幻不倫不類的僵局,這是小破球成功的基礎。
當然,網上也有一些聲音指責《流浪地球2》的內核太過“中式”,七話這里就不得不反問一句了,中國電影,內核不中式,難道要拍西式嗎?
我們需要的電影,應該具有文化輸出魅力,而不是一味地討好他人的文化,電影人走出了創(chuàng)作誤區(qū),部分觀眾,或許也該走出西式審美客觀看待我們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