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緯
《風再起時》的“王家衛含量”過濃。
【資料圖】
梁朝偉彈鋼琴,郭富城跳踢踏,雙雄“相愛又相殺”的角色關系宛若傳奇版的《春光乍泄》;郭富城“雨中追愛”杜鵑,梁朝偉、杜鵑“婚外曖昧”的場景,再配以迷離的光影、獨特的慢鏡、小資的OST,很難不讓人聯想起《花樣年華》;以磊樂、南江雙雄探長傳奇故事為主線,以嚴洪、韓森、跛豪等各派勢力的爭斗拼殺及廉政公署的“反貪”故事為輔線,由點及面鋪開香港40-60年代混亂動蕩的社會圖景,《一代宗師》的影子顯露無疑。
而源于張國榮同名歌曲、頗有文藝懷舊風的片名《風再起時》更彰顯了導演翁子光難以割舍的“王家衛情結”或言“香港情懷”,更遑論片中處處彌漫著王家衛式的構圖、打光、色調、配樂、運鏡等。
當然,從《明媚時光》《微交少女》到《踏血尋梅》一路走來,擅長以問題少女、男女情愛、人性犯罪等視角切入,深度洞悉香港社會時代變遷的翁子光,此番在《風再起時》中同樣延續了這種深度人物塑造的手法。而從關注當下的香港現實到溯源香港歷史,翁子光想要傳達和深挖的個人與時代關系的主題也被保留了下來。
只不過,原本主打郭梁雙影帝飆戲、四大探長傳奇風云等賣點的該片,并沒有將重心放在傳統港片偏愛犯罪大場面、動作戲的類型化、商業化模式上,而是采用獨特的人物塑造視角和拍攝手法,通過富有美感的鏡頭語言及多線敘事的故事講述方式,讓犯罪片呈現出了文藝片的質感,卻也使得許多普通觀眾對其港式犯罪類型片的期待落了空。
影片目前的市場表現也正說明了這一點。《風再起時》上映首日12.1%的排片占比超過了《深海》和《無名》僅次于《熊出沒·伴我“熊芯”》,卻在日票房上遠遠落后于上述三者。口碑方面,“故事大雜燴”、“剪輯凌亂”、“細節滿天星、主線一坨翔”的評價也讓其在豆瓣上只拿到了6.6分。
那么,這部號稱“香港往事”、擁有史詩級故事格局的《風再起時》是否真的預示著翁子光由文藝向商業轉型的失敗?
敘事:犯罪類型片還是人物傳記片?
《風再起時》改編自香港的一段真實歷史,片中的主要角色磊樂(郭富城飾)、南江(梁朝偉飾)、嚴洪(譚耀文飾)、韓森(周文健飾)都有現實原型,他們是上世紀中葉香港殖民時代家喻戶曉的華人“四大探長”:呂樂、藍剛、顏雄、韓森。
在那個混亂動蕩、黑白混淆的年代,為了生存和利益,四大探長一方面作為警察屢破奇案,另一方面又如同黑幫,犯下了貪腐、行賄、販毒、殺人等累累罪行。實際上,關于那個年代的故事,在此前的《跛豪》《追龍》《五億探長雷洛傳》等港片中觀眾已經看過很多次了,只不過,《風再起時》的側重點更在于展現特殊年代中傳奇人物的成長經歷、情感糾葛以及復雜混沌的社會狀況和人性。
如果說《跛豪》《追龍》等影片是十分明確的犯罪類型片,那么《風再起時》則更像是一部人物傳記片。電影中所涉及的犯罪、槍戰、追逐、打斗等大場面并不多,基本以人物在不同場景和關系中呈現出來的不同情緒、狀態和人性為主要刻畫核心。
磊樂是一個張揚敢拼、獨斷專行,又富有極強雄性魅力的梟雄。導演對他的刻畫最為深入。不僅集中講述了他與南江及一眾警察黑幫間爭斗拼殺、紙醉金迷的“事業故事”,也花費了很大篇幅去呈現他與蔡真(杜鵑飾)之間浪漫的愛情場面,且不時穿插年輕磊樂(徐天佑飾)所經歷的戰爭、挨打和受窮。
一個出身貧寒,飽受戰爭、黑暗社會毒打的年輕人如何在不同境遇中堅定品格,并逐漸走向意氣風發的人生巔峰的故事,被郭富城和徐天佑演繹得十分傳神。作為探長,他頤指氣使,立規矩、劃地盤;作為追愛者,他會跳舞、有魅力。如果說杜鵑飾演的妻子是磊樂在人生得意時憑借自信、簡單又直接的雄性氣息俘獲的,那么春夏和曾一萱飾演的“雙重情人”則是他在人生最黑暗時期某種心靈的撫慰。
南江是一個內斂善謀,于無聲處盡顯手段、智識的文化梟雄。出身富家子弟,在戰爭來臨舉家逃亡之時,父親讓他在打字機和槍之間做出抉擇,在他拿起槍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南江日后會走向權力高峰的命運。
會彈鋼琴,被日本軍官所青睞;暗戀蔡真,卻娶了Cora做妻子;練就神槍手技能,卻用來對付好友磊樂……在南江身上,觀眾感受到了極為復雜、矛盾的人物性格,或許也只有梁朝偉能夠憑借高超的演技精準詮釋這個角色。
最終磊樂和南江在舊樓火并的場面,形成了二人對峙、交鋒的高潮。“相愛相殺”式的主角關系,的確形成了很強的戲劇張力。但影片中的其他人物,諸如太保、謝君豪、吳卓羲、張繼聰、張可頤、金燕鈴等人飾演的角色,卻全都像走過場一樣,匆匆而來又統統不見。或許限于篇幅影片沒有展開講述,但其實他們都是可以深挖的配角,觀眾看到一張張熟悉的臉,卻并沒有能夠讓人記得住的情節和場面,更何談精彩的群像。
影像:王家衛還是MV?
“碎片化的故事,看過后也記不住情節和人物,只記得郭富城和杜鵑莫名其妙的舞蹈,廉政公署人員在最后大段的念直白的臺詞,和草草交代的結尾。”如果說,人物眾多不出彩、敘事散亂不集中是《風再起時》在劇本層面的一大缺陷,那么王家衛式畫風、MV式舞蹈片段、一鍋大雜燴式的割裂鏡頭,則是該片在影像層面的蹩腳之處。
不得不承認,翁子光在各處細節上處理得非常好,真實、準確而精致。如,煙霧繚繞的警局、紙醉金迷的夜場、儀式森嚴的黑幫聚集地、嘈雜臟亂的貧民生活區,以及尸體遍地、廢墟林立的戰爭黑白影像,幾乎每一處背景都能夠讓觀眾代入,并且相信這是一個多么無序的時代。
但敘事混亂的缺點滲透到影像層面的觀感就是:“搞事業”時像警匪黑幫片,愛情戲份又像戀愛歌舞片,回憶穿插和旁白講述又感覺是一部歷史紀錄片。更不用說,本文開篇所講述的“王家衛含量過高”的問題。
實際上,翁子光作為香港新晉崛起的最具潛力的青年導演,在前作《踏血尋梅》中已然展現了他對鏡頭、畫面、音樂的掌控力。無論是郭富城和白只在監獄中看似輕描淡寫實則不寒而栗的對話場景,還是春夏的幾場表現人物命運的情愛戲份,亦或是鏡頭在逼仄房間內晃動用以表達人物的壓抑內心,甚至春夏學粵語時唱的一首《娃娃看天下》都會令人沉醉落淚。
而在《風再起時》里,或許只有當春夏出場時,影迷們才又恍惚間以為回到了《踏血尋梅》。其他戲份中,不管是梁朝偉和杜鵑“曖昧”時優雅迷離的慢鏡,還是展現警察紙醉金迷和平民臟亂貧苦形成的極強對比,都有種影像風格游離于故事之外的觀感。
“現實主義混雜著出戲的浪漫主義,沒有呼吸感的影像,精美但真的令人疲憊。”豆瓣網友評價道。
轉型:成功還是失敗?
2015年《踏血尋梅》爆紅,該片不僅橫掃當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最終拿下最佳編劇、影帝、影后、最佳男配、女配等7項大獎,而且將內地新人演員春夏一舉推紅。而作為導演的翁子光也因此幾乎“一夜成名”。
翁子光在《風再起時》之前執導的作品無一不是聚焦社會當下、主題深刻而鋒芒畢露。如2009年執導的《明媚時光》從家庭、學校、社會不同的視角去呈現當代香港社會年輕人的迷茫、欲望和悲傷;2014年執導的由溫碧霞主演的《微交少女》,聚焦迷失少女的叛逆青春,直指當代社會委靡面貌的現狀。
以及,《踏血尋梅》以一樁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碎尸案為切口,通過展現新移民問題、年輕人的價值觀、香港人的迷惘等深度窺探了人性中的光明與陰暗,并將生命走向毀滅的過程渲染得孤絕凄美。
擅長處理社會議題、人性、男女情愛的翁子光將目光轉向歷史,拍了這部《風再起時》,原本也讓很多影迷翹首以盼,“非常期待他的創新、探索和轉型”。但如前所述,該片試圖以獨特視角書寫史詩格局的“香港往事”,卻落了個“商業不商業、類型不類型、文藝不文藝”的“四不像”局面,目前2000多萬的票房和豆瓣6.6分的口碑雖然算不上太差勁,但結合影片整體的投資水平、陣容配置、宣發規模來看,《風再起時》或許并不成功。實際上這也是許多文藝片導演成名后,轉型商業的尷尬處境所在。
骨朵曾在“巔峰、衰落、復蘇、炸裂,曲折發展中的港片之魅”一文中提到,經歷過90年代黃金發展期和00年代北上合拍期,以及10年代主旋律大制作和純正港片分流階段之后,在香港本土,依然有一批聚焦香港社會現實議題的青年電影人,在不遺余力地表達著自己對于當下社會與人性的思考,其中就包含了翁子光、黃進、李駿碩等導演,他們的作品《踏血尋梅》《念念無明》《濁水漂流》等都是在商業類型極強的港片之外,發揮著應有的繁榮市場、關照社會的作用。
目前來看,翁子光是這一批青年香港電影人中,較早尋求商業轉型的一位。轉型與否,全在于導演自己,但轉型成不成功則需要市場和觀眾來檢驗。倘若“風再起時”票房口碑全落敗,則似乎有些得不償失。
關鍵詞: 風再起時又落敗 翁子光商業轉型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