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的格局已經基本奠定,《流浪地球2》《滿江紅》雙雄并立,成為了大多數人的觀影首選。而上映之前不太被看好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雖然內容層色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豆瓣7分的成績拿下了鄧超、俞白眉合作導演以來的最高口碑,還是難以虎口奪食,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只能改檔2.17再戰。
一直以來,無論是在我國的電影市場,還是電視劇市場,體育題材都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甚至一不小心就會招致觀眾的詬病,如何將體育本身的魅力通過影視作品的形式傳遞出去,成為了困擾每個創作者的難點。
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借此機會,分別分析一下國產體育電影和體育劇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資料圖片)
體育電影:抓住“普世性”內核,才能打破“低性價比”魔咒
縱觀國產體育題材影片,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以真實人物、事件為原型,通過描寫運動員們砥礪奮進、永不言敗的精神,傳遞出令人熱血沸騰的民族自豪感與家國情懷,例如,《奪冠》《中國乒乓》。第二類,以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為主角,通過描寫他們突破重重阻礙,堅韌不拔自我救贖的過程,激發觀影受眾們的共鳴,例如,《激戰》《破風》《五個撲水的少年》。
但近年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鮮少有“叫好又叫座”的體育電影橫空出世,哪怕是集結了陳可辛+鞏俐+黃渤的《奪冠》,也僅僅在2020年拿下了8.36億的票房,作為一個商業片,成績很難說得上亮眼。
為何在其它類型片百花齊放的同時,體育電影卻始終位置尷尬?這還要從它本身的特點說起。
體育電影雖然屬于動作片的一種,但在視覺上帶給觀眾的沖擊力與刺激還是不夠直接,往往需要依靠勵志煽情等人文元素的加持,才能吸引觀眾眼球。這對于商業類型片來說,無疑是一種先天劣勢,特別是近年來,國產電影工業化升級的效果非常明顯,各種挑戰技術天花板的視效大片層出不窮,讓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刁鉆,體育題材在對比之下,越發顯得“平平無奇”“翻不出花來”。
但即便如此,體育電影的拍攝,卻并不一定比所謂的視效大片簡單,創作者必須在盡可能不讓“行家”找出紕漏的同時,利用各種手段展現出運動的速度感與力量感,傳達項目的精髓與魅力。以乒乓球為例,把該項目中非常重要的旋轉、對抗,轉換成流暢的視聽語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在看過《中國乒乓》之后,可能還是無法理解片中反復提及的弧圈球到底是怎么打出來的。
這就意味著,創作體育題材電影,是一件付出高,產出低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該類型的發展空間。
另外,大部分體育題材電影都面臨著一個類似的問題,那就是“文本”的“單一化”“與“空洞化”,主角一開局往往身處職業生涯的谷底,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經歷了痛苦的失敗與掙扎,最終在不被看好的眼光中絕地反擊,超越自我,拿下了勝利。
這種套路雖然經典,但操作不好就容易掉入“熬雞湯”的窠臼,以《中國乒乓》為例,沖擊斯韋斯林杯失敗,灰心喪氣的戴敏佳,因為“吳京”的一段雞湯發言便決定重整旗鼓,隊員們也奇跡般的“恢復了心態”,訓練和戰術是怎樣調整的?傷病是怎樣克服的?兩年間巨大的心理負擔,又是如何緩解的?電影中都未曾詳細描繪,以至于在最后終于拿下冠軍的時刻,熒幕外的觀眾也很難徹底的把自己代入進去,激動感減半。
總的來說,一部體育電影想要征服觀眾,與他們達成情感共鳴并不容易,畢竟,大部分圈外人可能并不了解這個項目,所以創作者必須在展現體育所帶來的熱血與勵志之外,向更深處開拓,賦予內容“源于體育又高于體育”的普世性內核。例如,被稱之為“印度體育神片”的《摔跤吧!爸爸》,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對印度政治、文化乃至女權運動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探討,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戳中自己的共情點。
體育劇:做不了“主菜”,做“配菜”也能雙贏
與國產體育電影長時間踟躕不前相比,國產體育劇無論是產量還是成績,都要更勝一籌。不過一直以來,不少人提起該題材都免不了老生常談的詬病,“打著體育的名義談戀愛”“淪為背景板”等等。而縱觀市場上的體育劇,確實百分之90都在與青春甜寵題材捆綁銷售,這種趨勢像某些人所言一樣“沖淡了體育的底色”,但也不失為是一種“雙贏”。
從主創上來看,體育元素與青春甜寵元素存在先天的適配性,競技體育對年齡要求苛刻,這就意味著以年輕偶像演員作為主體的甜寵劇,跟體育題材有著良好的接駁口。而近年來,“CP文化”的飛速發展,讓甜寵成為了創作“性價比”極高的風口類型,頭部內容爆款頻出,腰部內容也經常“以小博大”。二者結合后,體育劇降低了自身觀劇門檻,收獲了大量奔著“嗑糖”來的年輕受眾,不斷細分的甜寵題材也因為將體育作為大背景,使得故事的現實感與代入感更上一層樓,既符合了創作規律,也滿足了市場需求。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大家都明白,在這類內容中,體育元素只是加分項,不是“主菜”,故而不會拿著放大鏡來“挑刺兒”,但制作方在創作時還是要注意遵循基本的體育原則和體育精神,否則很容易迎來輿論的反噬。
例如電競題材劇《你微笑時很美》,在對職業選手的刻畫上就有不少欠妥的部分,為了塑造女主與男一、男二的愛恨糾葛,劇中甚至出現了“因為看到女主坐在臺下而輸掉比賽”“為了挽回愛情給女主讓人頭”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橋段。
還有以乒乓球為背景的《追球》,將雙打中告知隊友戰術的手勢用來發糖,難免讓很多網友覺得“很扯”“胡編亂造”。
還有,當市場上大量主打“甜寵+體育”的內容扎堆來襲,觀眾總會感到審美疲勞,所以對體育題材來說,類型融合的拓寬是未來發展的必然。“體育”這一大背景下的細分方向,不會永遠拘泥于“體育+愛情”,也可以嘗試著向“體育+懸疑”“體育+喜劇”“體育+科幻”等領域進行拓展,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從平臺與制作公司的角度來看,它們不會特意對體育題材進行單獨的布局、規劃,但體育元素又不會消失在其它的類型劇中,這種趨勢應該還會在劇集市場延續很長時間。
關鍵詞: 體育題材為何難以討好觀眾 中國乒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