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有一部“不合時宜”又備受期待的電影,它就是《深海》。
說它“不合時宜”是因為故事題材既不是經典IP改編,也不是什么春節檔合家歡電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它又備受影迷期待,導演田曉鵬曾執導的《大圣歸來》被譽為“國漫崛起”的里程碑之作。
七年之后的《深海》,不僅為動畫界帶來了開創性的“粒子水墨技術”,還首次在國產動畫電影中以“抑郁癥”作為故事題材。
“粒子水墨技術”所呈現的華麗畫面色彩斑斕,顆粒狀擬態以一種似幻非幻的視覺奇觀區分現實與夢境,暗示著主角“參宿”的深海奇幻之旅并非現實。而在游輪上意外撞到的手繪畫本《深海大飯店》則為那一艘由海獅和水獺組成的海上餐廳的虛幻想象提供了鋪墊。
故事以一個父母離異、跟隨父親重組家庭的孤立小女孩“參宿”作為視角,描繪出在新家庭中被忽視的她內心深處極度渴望媽媽、渴望母愛的自卑與壓抑情緒。
進入“深海大飯店”后“參宿”的情緒被瞬間放大和具象,對于母親的渴望變身成了可以掀起船舶與巨浪的“海精靈”,自卑與壓抑情緒化身了成了足以摧毀“深海大飯店”、吞噬生物的“喪氣鬼”。哪怕是“參宿”一路過來也是缺乏自信、不斷自責和道歉。
在“深海大飯店”中,任何童話化的形象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對應的人物與事物。愛吃的小水獺是“參宿”同父異母的弟弟、“阿花阿姨”對應的是溫柔的繼母、“老金”則對應的是她的父親。“南河”無疑就是那個愛貪小便宜卻不顧一切跳下海救她的“小丑”。
以眼睛和黑色流體狀的“海精靈”其實是媽媽離去時“參宿”對其的印象,而媽媽留給她的紅色連帽衫則變成了一個困住“參宿”向前生活的執念,也化作了片中“喪氣鬼”的形象。
如何讓一個深陷負面情緒的孩子走出生活的陰影?電影用一段奇幻的冒險之旅去幫助孩子打開心扉、尋找希望。“參宿”從剛開始被排斥到被接納、被喜愛,再到大家齊心協力幫助其完成心愿,通過展現外界對其態度的改變給予“參宿”內心溫暖,由內而外給予她力量、走出困境。
《深海》更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它不單單是一部講述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的電影,而是一部關注“抑郁癥”的電影。在我的印象中,國產電影里別說動畫電影里,就連真人電影也幾乎沒有一部以“抑郁癥”患者為中心的電影。
隨著社會發展,人的精神壓力正在呈幾何式的增長,抑郁癥患者數量不僅爆炸式增長,年齡也逐漸向青少年群體、兒童群體下探。而很多人把抑郁癥等同于心情不好,就像片中“參宿”的父親一樣,當醫生診斷“參宿”患有抑郁癥時,他認為多笑一笑就好了。
可現實是,抑郁癥患者會逐漸排斥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對一切失去好奇興趣,人會變得冷漠、空洞甚至麻木,最終失去活力,宛如行尸走肉一般。恰如片中的“參宿”一樣,當與家人合影、吃飯的時候她沒有任何感到高興的情緒,相反猶如一個工具人一般呆在一旁。
為什么說導演田曉鵬很勇?是因為他并沒有選擇趁著《大圣歸來》的好評再搞一部續集來,而是花了七年時間、近乎花光了上一部的收益去打造了這樣一部電影,去關愛抑郁癥患者、為他們發聲。這是一種多么大的勇氣啊!
雖說《深海》的故事并不太合適春節檔的氛圍,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里無法收獲可觀的票房,甚至田曉鵬導演還說賣不好就去打工拍商業片,但他這樣的勇氣真的值得敬佩,也希望他下一部《大圣鬧天宮》能夠票房大賣。
關鍵詞: 大圣歸來導演真勇 不合時宜的深海卻是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