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有遵守了所有的小規則,
才可以自由地打破大規則,
(相關資料圖)
小不忍則亂大謀。
——《21天搞定電影劇本》
“我曾在16歲時嘗試自殺,因為覺得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F在我站在這里,希望對那些覺得自己怪異的孩子們說,保持怪異,保持和別人不同。當轉折來臨,會是你們站在這個舞臺上。”奪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時候,格拉漢姆·摩爾這么說道。他所創作的《模仿游戲》在2015年掀起觀影狂潮,由卷福演繹的高能天才艾倫·圖靈的故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感慨。
艾倫·圖靈是計算機之父,曾在二戰期間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進而扭轉了戰爭格局。然而,這樣一個享有偉大成就的人,因同性戀身份曝光而備受迫害,不得不以自殺告終,享年41歲。狂熱迷戀圖靈的摩爾在聽說原著《艾倫·圖靈傳》被制作人拿下后,立刻簽了一分錢酬勞都不要的勞動合同,并且灌注自己的大量心血完成了這部作品。一定程度上,摩爾與他筆下艾倫·圖靈的靈魂已經融為了一體。
在一次訪談中,《好萊塢報道》編輯問到:“所有故事都是作者的自傳,這是真的嗎?”剛剛提名本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泰勒·謝里丹認為,他當時創作獲獎劇本《赴湯蹈火》的主因,與當上父親遇到挫折有關。影片里,欠下巨額債款的主人公為撫養孩子,精心策劃出系列搶劫案。不想讓一家人蝸居在小公寓里,放棄演戲改做編劇的謝里丹在故事里面,投入了很多的個人經歷與情感。這樣的回答,答案不言而喻,“Yes!”
聰明的你可能發現了,在奧斯卡的頒獎中,分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兩種獎項。相比較而言,改編劇本可以借鑒原著的主旨內涵和價值取向,原創劇本則更考驗編劇對題材領域的把控能力。但無論哪種,想要為劇本注入最鮮活的生命力,編劇都要善于從所見所聞中捕捉創作靈感。生活就是編劇的最好故事來源。也難怪教出了無數奧斯卡編劇獎得主的羅伯特·麥基建議,“年輕編劇頭10年應該去開出租車”。
當然,后浪君沒見過多少編劇為了體驗生活,真的去開出租車了。畢竟,閱歷積累只是創作的前提,純熟的寫作技巧才是成就一部好劇本的關鍵因素。為了讓你能夠過一把實力預測最佳編劇的癮,后浪君今天就來點如何評價劇本好壞的干貨。以獲得第88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聚焦》為例。這部電影始于真實的神父 孌童案件,講述了幾位記者為調查真相而歷經艱難的過程。
首先,來看看它的主題。由于教會擁有蒙蔽外界認知的特權, 神父孌童案件長期缺乏輿論譴責。報紙記者在偶然得知這一丑聞后,長期取證、尋求突破,終于讓天主教會在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面前被迫改革。這樣一樁事件,涉及宗教體制漏端、兒童遭到虐待、新聞自由主義等社會關注的話題,讓劇本有了基于真實的震撼力。
其次,《聚焦》的情節非常緊湊。劇情隨著記者調查神父丑聞的主線不斷發展,讓觀眾得知真相的同時獲得巨大的滿足感。除此之外,一個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存在沖突。編劇為調查記者們設置了一個無形的敵人,即整個天主教會。從一開始追查的零星幾個神父,發展到教會的大部分人,隨著真相的深入,主人公的敵人也不斷強大,使得故事始終保持懸念。
劇本的角色塑造也頗為成功。在影片里,視角并沒有聚焦于調查小組的任何一人,而是盡可能客觀地交代每個人的工作狀態。無論是同事二人交換重要證據后,僅簡單交談幾句就下班走人,還是新聞成功報道后,所有人沉默得一動不動,僅一人情不自禁地說了句“Jesus”,都反映出調查記者們忙碌繁雜的日常。刨去刻意為之的英雄主義,克制冷靜的臺詞使得人物更為寫實。
主題、情節、角色……盡管電影類別千變萬化,但每部劇本在創作時都有著一個基本的框架。好比人有高矮胖瘦,骨架的數目和部位卻是相似的。你也可以就著一個統一的標準,來為大部分劇本打打分,比如說下面這張劇本評價表:
為了達到上面這些要求,最佳編劇們各有奇招。寫出《無間行者》的威廉·莫納漢,會 在腦海中把筆下的所有角色入戲地表演一遍,以檢查角色情感變化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