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嘯天
(相關資料圖)
中國觀眾不喜歡《黑豹2》是注定了的,畢竟《黑豹》就被中國觀眾嫌棄過了。
中國觀眾理解不了《黑豹》系列暗戳戳想要表達的觀念,就像中國觀眾也感受不到《瞬息全宇宙》究竟好在哪里,如同美國觀眾理解不了《戰狼2》又好在哪里。
《黑豹》已經在中國撲街一次了,《黑豹2》的撲街幾乎是注定了的。
這里,為大家解析一下到底該怎么正確理解《黑豹2》里究竟在講些什么內容?看看它故事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機?
正確理解《黑豹2》的故事,必須要理解一下什么是“政治正確”。
先說《戰狼2》,這部在中國已經成為現象級的作品,還延伸出了“戰狼文化”“戰狼外交”等話術。這是因為這部影片,暗合了中國日益高漲的民族情緒,恰逢其時地展示出了一名中國的超級戰士,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看慣了好萊塢超級英雄題材的影片,突然看到了中國人自己的超級英雄,一下多了一些親近感,覺得很了不起。所以,這就是《戰狼2》踩中了中的“政治正確”,推高《戰狼2》票房起作用的,正是“民族精神”這一強大的文化因素。
可是,將《戰狼2》放到國際電影里,放到好萊塢里,會發現它不過是一部中等規模的軍事動作片,算不上多出挑。就像《流浪地球》系列,放到國際上,與《沙丘》《星際穿越》《星球大戰》等片相比,也算不上多優質,頂多是達到了同等水準,離超越還差得遠。但是,因為這是中國人自己的科幻片,民族情感在其中,票房就被大大推高了,“政治正確”起到了作用。
同理,回到《黑豹》上,它講的故事,其實是“美國黑人平權運動史”,里面的超級英雄黑豹與反派金豹,分別對應了美國黑人平權史上的馬丁·路德·金與馬爾科姆·X,他們一個一個主張和平運動一個主張暴力革命。《黑豹》幾乎可以對號入座,故事的核心講的正是黑人運動究竟該和平推動還是該暴力推動的問題。由于美國黑人眾多,所以當黑人觀眾在電影院里觀看《黑豹》時,就深深被折射到大屏幕上的黑人運動史感動,覺得黑人終于作為超級英雄站起來了。
電影上映時,恰逢美國“黑命貴”運動的高潮期,于是雙峰疊加,共同助推了這部影片的票房,高的離譜。黑人平權,黑命貴,就是美國的“政治正確”,迎合了,就會勝,違背了必然會很慘。就像在美國“反猶太人”就是典型的“政治不正確”,美國著名的說唱歌手“侃爺”坎耶·韋斯特公開表示對納粹德國頭子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的所謂崇拜,結果就點燃了美國猶太人心頭的怒火,導致“侃爺”被封殺,徹底社死。
但美國的“政治正確”不代表就是中國的“政治正確”,更多的中國人對于美國的黑人運動史,并不充分了解。所以,當《黑豹》來到中國后,中國觀眾更多是是只看個影片里的表面故事,看一個非洲國家的超級英雄如何馳騁在美國,結果,就會覺得各種別扭,各種不理解。為什么非洲會存在瓦坎達這樣一個國家?為什么瓦坎達一邊很原始又一邊非常現代?為什么黑豹會在美國?各種問題的追問下,越看越覺得違和,怎么看都看不下去。于是,最后撲街是注定了的。
這就是“政治正確”的魅力與作用,它不一定是一個成型的規則,而是一個“潛規則”,卻真實有用,在發揮實際作用。電影畢竟是一部商品,想要賣的好,踩中“政治正確”就是一個妙招。《戰狼》系列與《流浪地球》系列就踩中了中國的“政治正確”的點。而《黑豹》則踩中了“黑命貴”的美國“政治正確”。
至于《瞬息全宇宙》,更是踩中了多個美國的“政治正確”,像“女權主義”,楊紫瓊飾演的女主在各個宇宙里穿越的過程,正是她女性意識不斷蘇醒的過程,非常女權。還有“平權思潮”,楊紫瓊飾演的亞裔女主,在白人為主的社會里,為了生存下去,經歷了種種坎坷與磨難,這一揭示,正是“亞裔平權運動”思潮的一個回應。再就是“多元文化”,還是亞裔如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問題。這些點,一部影片連續踩中,大大滿足了美國以白人為主體的主流社會的獵奇感。沒錯,是獵奇,然后多少有些贊賞。這一點上,非常類似上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健聽女孩》,影片質量本身不怎么樣,但是恰到好處地踩中了“殘障人士權益”這一“政治正確”的點,結果居然成為了最佳影片。
而且,《瞬息全宇宙》的推動平權的力度上,也并沒有過于激進,它依舊在迎合白人社會,看點體現在片中女兒的角色上,那身體,那臉蛋,還有其行為方式,全部都是在迎合白人的欣賞點,這個又矮又胖并行為叛逆的角色,怎么看都是白人印象中標準的刻板印象,似乎華人兒童就該是這個樣子的。那名在華人眼里丑到爆的演員,如果換到華語影視圈里,估計在一線制作中連面試的機會都不可能通過。所以,這部片表面上是為了彰顯華裔女性的堅強不屈,根子上還是在媚俗,在向白人社會獻媚。
但是,目前來看,《瞬息全宇宙》一舉拿下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話,中國的觀眾可千萬別覺得奇怪。楊紫瓊也大有一舉拿下奧斯卡影后的可能,只有“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堪可一比。
接下來,聊聊《黑豹2》到底在講什么故事吧?
《黑豹》講的是美國的黑人平權的故事,而且聚焦的是黑人內部爭權奪利的故事,以黑豹PK金豹為沖突核心。《黑豹2》要想故事升級,就必須跨出黑人范疇,將故事向外擴。
那么,怎么擴?
《黑豹2》給出的答案,是將拉丁裔拉進來:黑人PK拉丁人,黑豹vs納摩。
在美國,黑人與拉丁人,共同構成了美國社會上的兩大弱勢群體,黑人需要平權,拉丁裔也在積極尋求更多的權利,也要求平權。
《黑豹2》于是將這兩大弱勢群體打包了過來,按說這種想法是可行的,將兩大弱勢群體聯合起來,共同追求進步,這不是挺好的么。
不過,《黑豹》的故事核心是黑人內部的對毆,黑豹PK金豹。沿著第一部的創作思路,《黑豹2》就從第一部的黑人對毆變成了黑人與拉丁人對毆。(第三部,大概是黑人與拉丁人聯合起來對抗白人。)
可是,第一部能夠大獲成功的模式,事實證明并不一定可以得到延續,并不能確保第二部依舊有用。畢竟,第一部的故事有點“自黑”的模式,黑豹PK金豹,黑人對黑人,這種方式黑人自己看起來是可以接受的。就像《尖峰時刻》里的克里斯·塔克飾演的角色可以對黑人喊“尼哥”,但是當成龍也跟著這么喊的時候,就不行了,遭到了圍毆。這就是“我可以自黑,但你不能黑我”。
不管怎么樣,先記住《黑豹1/2》中的瓦坎達,不要管它是不是位于非洲,只要知道它不過是一個隱喻罷了,是黑人思維層面的理想國度而已。而《黑豹2》中的大反派納摩所在的國度塔洛坎,按說在原著漫畫里是消失的亞特蘭蒂斯,納摩的武器是海神波塞冬的三叉戟,在電影版里納摩被設定為了拉丁人,代表的是瑪雅文化,其實也是一個隱喻,就是美國國內拉丁裔的隱喻,片中的海底王國就是他們的精神王國。
但問題在于,《黑豹》講黑人平權的歷史,起碼美國黑人會care,會花錢買票去看,因為夠“政治正確”。而《黑豹2》將黑人與拉丁人如何PK,結果尷尬了,黑人不car,拉丁人也不care。而美國之外的觀眾,更加的不care。為什么?是因為不夠“政治正確”么?
是,也不是。
單獨討論黑人平權,非常政治正確。單獨討論拉丁裔平權,也很政治正確。可是,美國是一個分裂的社會,黑人就是黑人,拉丁人就是拉丁人,你非要將兩者拉郎配,讓這兩個群體聚在一起,還要發生沖突,大打出手,這可就不夠“政治正確”了。
所以,黑豹PK納摩,既沒有討好黑人,也沒有討好拉丁人。第一部行之有效的故事套路,到了第二部卻不靈了。
《黑豹2》對于《黑豹》的升級,升成了一個寂寞,升成了一個尷尬。大寫的尷尬,怎么都不落好。拍馬屁沒有拍到位置上,拍到了馬蹄子上了,“政治正確”沒有拍好,結果就反踩了一把,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就都下來了。
更尷尬的是,《黑豹》外加《美國隊長3》,以及《復仇者聯盟3/4》,幾部片下來,好歹將“黑豹”這一角色給推了出來。結果隨著演員博斯曼的去世,《黑豹2》又得推倒重來,花了大量篇幅來重新塑造一個新版的“女黑豹”,這又大大稀釋了《黑豹2》原本可以較緊湊的故事線,變得平淡如水了。對于反派納摩的勾勒也遠遠不夠,雪上加霜的是,納摩在原著里可是復仇者聯盟里的超級英雄,壓根不是什么反派,為了后面漫威宇宙有故事可講,最后還不得不為納摩進行洗白,這就造成正反沖突更加平淡了。
一樣一樣數下來,《黑豹2》就啥也不剩了,優點遠少于缺點。撲街幾乎是必然的。在中國撲街,就更加必然了。
漫威好久不進軍中國,結果好不容易進來一部,打前陣的居然還是《黑豹2》,也真是太沒有自知之明了。
對于尷尬到腳趾疼的《黑豹2》,只能說一句“活該”!
不過,《黑豹2》也不是一無是處,起碼飾演黑豹母親的安吉拉·貝塞特表現非常搶眼,氣場超級強大,很難想象這是一名64女演員的氣度。
安吉拉·貝塞特的表現極為精彩,這讓她極大可能一舉憑借本片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金球獎最佳女配她已經拿到了,順手牽羊再拿下奧斯卡,目前看其他競爭對手相對孱弱,她獲獎的概率最大。
希望瓦坎達女王能夠獲獎,成為繼希斯·萊杰版小丑及杰昆·菲尼克斯版小丑連下兩個奧斯卡表演獎之后,成為第三個憑借動漫形象拿下大獎的演員。
關鍵詞: 正確解鎖黑豹2里黑人PK拉丁人的斗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