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這個《流浪地球2》等一眾國產電影都宣布密鑰延期了,說起來也不怪他們想圈錢,實在是新上映的電影一個能打的都沒有,什么《黑豹2》,情人節愛情片,再到這個馬上上映的《蟻人3》口碑也崩塌了。
【資料圖】
這個連新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都打不過,那個同期上映的電影更不用提了。
這里要提的那一部并沒有在國內上映,但是口碑和質量真的都很糟糕的電影,那就是韓國科幻片《貞伊》,本片由美國Netflix投資,《釜山行》導演延相昊導演,主演陣容倒不是國內熟知的演員。
這部電影在1月10日上線的,已經有一個半月了,剛上線的時候伯光君也寫過稿子分析。這里還是從另一個角度寫一寫。中國網絡上是有很多韓國電影影迷的,特別是近年來韓國電影從《寄生蟲》《分心的決心》在電影節獲獎,再到《魷魚游戲》等片全世界范圍爆紅。
這讓不少中國網友對于韓國電影推崇備至,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然后單獨就科幻這個題材。韓國別說拍出《流浪地球》這樣的硬科幻史詩大片,整個韓國科幻都沒有前途。而且,我斷言已經延伸到整個韓國電影。
投資200億,評分才5.3?韓國版《流浪地球2》一塌糊涂
這里倒也不是硬比,科幻片中國和韓國的起點還真的是一起的。眾所周知,打開中國硬科幻大片的大門就是2019年的《流浪地球》,其實晚半年韓國也出了首部硬科幻大片《勝利號》。
之前韓國導演是拍過《雪國列車》,但嚴格說來那是美國電影,另外像《人類滅亡報告書》這種文藝科幻片還成,但工業和科幻題材層面沒有多少意義,不信你看后面影響了多少韓國科幻片。
之后中國科幻片有《上海堡壘》《明日戰記》《獨行月球》,一票網大。而韓國有科幻劇《寂靜之海》,有科幻片《外星+人》。2023年春節檔中國有劇版《三體》《流浪地球2》,韓國就有《貞伊》。
結果的情況就是4年過去了,韓國科幻片方方面面都是完敗。
這部《貞伊》就不詳細講了,因為真的太糟糕了。科幻概念設定就像縫合的《阿麗塔》+《攻殼機動隊》,卻講了個得了癌癥的母女狗血親情故事,最關鍵是科幻美學和技術層面(也就是特效)也很糟糕,動作設計就是晃來晃去的三流戰爭片方式。
這部電影問題真的太多了,一來電影本身拍得就有很多問題,二來韓國這個軀殼也容不下這么龐大的世界觀架構。中國拍或者美國拍,甚至是日本拍,大家姑且還能理解為科幻電影。但韓國去拍拯救世界,大家只能當現實那個梗去當做笑話。
亞洲第一,世界先進?為何韓國電影拍不好“科幻片”
韓國電影確實成熟,但如果你了解電影行業的就知道他們就是早期裁縫香港電影,日本電影,這些年又裁縫美國電影,整個韓國文藝圈都是裁縫泛濫,他們努力的雌化、跳著妖艷的舞蹈,換皮后秉承美西方的價值觀,迎合著美西方的獵奇的欣賞。
《雪國列車》《寄生蟲》《釜山行》《魷魚游戲》等等,無一不是西方題材的尖銳撕裂版,通過韓國自身比美西方還要撕裂的社會現實,把西方不敢深入進去呈現的矛盾社會現實,彰顯給美西方的觀眾獵奇般的欣賞!
《雪國列車》的成功因為它還是傳統美西方社會的延續,是西方人做的絕對主角,故事也是西方那套,只不過執行者是韓國人罷了。
而且是韓國人作為主角英雄,就更為可笑,如果是個反英雄難說還有點獵奇性。
所以,韓國的科幻片只能在美西方的套路下,對現今的科技災難下的人性表現,去獵奇一下。但任何未來,包括近未來的任何想象都成了可笑的娛樂,例如《半島危機》《鐵雨2》這類現代的世界格局幻想都是可笑的!
對了,韓國電影不得不說的還有瘋狂抄日本電影,這個科幻片當然也不例外。
像《貞伊》設定就直接抄《阿麗塔》(日本原漫畫《銃夢》),再到抄著名的日本科幻《攻殼機動隊》。《勝利號》抄《星空清理者》《銃夢》《COWBOY BEBOP》《機動戰士高達:逆襲的夏亞》等。
日本電影是個可以研究的對象,日本憑借當年一度超越美國的工業力量,可以拍上對世界未來的想象的影視作品,甚至一部分定義權,但是僅僅局限于漫畫、動漫之類超過文字,但趕不上真人電影的范圍內。
而且真能突破一點點的,也只能僅僅局限于《哥斯拉》和《奧特曼》等特攝片,或者日本自身《日本沉沒》,在世界上在動漫領域都有一定影響,但一旦制作真正的硬科幻真人電影就不行了。
所以,真正跳出美西方對于未來定義權的硬科幻工業大片,似乎還真的只有中國的《流浪地球》系列,截止目前為止,剩下就是有些積累的俄羅斯科幻片,以及未來可能崛起的印度科幻片了。
同樣都是硬科幻大片,把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國家的上限決定了各行各業的上限,科幻世界作為一個國家實力體現,韓國是進不去的,它現在進不去,以后也進不去。
科幻電影基本的就是科學+工業發展定律,科在前幻在后,有基礎科學邏輯才有幻想空間,標準的框架必須存在定律,有強大的工業能力才能生產合格的科幻,有強大的國力和經濟基礎才能讓觀眾相信,這一切才能被稱作合格的科幻片!
說白了,如果一部科幻片沒有符合一個科幻世界的核心,那么和現代片有什么不同?即使題材類型接近,也因為手法導致其核心思想不同,從而讓觀眾有新鮮感。這么說吧,《阿凡達》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俗套的爛片,為什么兩部都很成功?
因為導演團隊創造出了一個還算真實的潘多拉星球,雖然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披著殼子的印第安人,地球生態的幻想版,但科幻世界觀卻被塑造起來了,因此有了區分。
全世界的觀眾也愿意去相信,《阿凡達2》倒是中國觀眾最先不相信了。
任何一部幻想系電影都要有明確的核心思想,并且圍繞這個思想去擴展。而科幻片對此的要求就格外的嚴格,因為科幻片展現出來的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如何讓一個虛幻的世界更有說服力?
說實話,韓國電影不太適合拍一些題材,特別是奇幻類和科幻類,這些真的需要一定的硬實力和歷史文化積累去支撐。前者古裝大片和奇幻實在繞不開古代中國,后者又繞不開美國,就是有點尷尬。
所以,韓國電影擅長的還是現實題材,國家、財閥、宗教和民眾各種復雜關系下的黑幫片、犯罪片、動作片、包括恐怖片。如果延伸到格局最高的就是政治驚悚片,再到《鐵雨》那類南北政治動作片,這個格局只要再高一點就拍不好了。
韓國科幻片玩砸了并不奇怪,甚至是常態,據我所知就沒有一部是全面及格的。近年來由于網飛在韓國投入大價錢,又給牽線搭橋,其科幻電影的特效水準漲得很快,用上了好萊塢視效工業流水線。
韓國科幻格局,設定和劇本真可謂是一眼見光死,科幻概念設定抄美國和日本,電影格局太小、演員表演太糙,制作和服化道全是對于美國日本科幻片的裁縫,完全沒有自己的東西,比香港科幻片好一點就在特效像模像樣了。
韓國導演還常常野心勃勃地在片尾留下續集的伏筆、彩蛋——《貞伊》就很典型,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像是一個系列的前置鋪墊,空有野心。
韓國那塊土壤根本培養不出科幻的種子,現實因素讓韓國國民哪有給他們幻想的機會,而且韓國文學也沒誕生出影響海內外的科幻作品,就算他們拍出科幻片也是沖著賺錢而去,哪是對科幻片真正產生興趣的。
看看《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真正熱愛科幻片的,甚至對影片的科幻設定都進行細致的考究,如“行星發動機是否能推動地球轉移”“核彈是否能摧毀月球”等等。
這些他都是請中科院的技術專家進行深入了解的,換作別的導演就覺得這是電影又不是真實的,隨便安個設定理由只是為了推進劇情敷衍過去的,所以郭帆的成功深受觀眾們的歡迎是不無道理的。
不止科幻片,留給韓國電影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2022年,古天樂那部科幻片《明日戰記》和韓國科幻片一樣,也敗在沒有宏大格局內核,空有披著美國科幻片皮的外表,內核還是小打小鬧的警匪片。韓國電影跟香港電影一樣,要想拍什么科幻題材。
香港肯定是適合賽博朋克的,韓國可能也適合但需要探索和建立,哪怕科幻電影美學。
最后,韓國印度說是影視劇大國,但實際上非英語片全世界票房超三億美元的幾乎全是中國電影。印度,韓國都沒有一部,印度,韓國如果不在乎中國這個大市場,怎么會有影響世界的片子,怎么會有未來電影工業。
拍電影得賺錢啊!就好比美國好萊塢,美國本國票房就占了美國電影全球票房的一半!有錢賺,它才能持續工業化。
這幾年,韓國電影是依靠美國投資和平臺,才有拍攝科幻大片的基礎。但電影產生于世俗的社會和生活,故事和情節也只是現實的折射和演繹,與現實生活脫離太遠的話就會被人們認為是幻想。
這不止是科幻片,近年來韓國電影表面上在世界上大殺四方。但文藝片和類型片大導演,還是2000年來的60后樸贊郁,奉俊昊等老一輩頂著,8090后青年導演很少,70后中堅力量全是在拍商業娛樂大片。
這幾年的韓國電影除了在國外電影節成功的幾部(樸贊郁等老一輩),中堅力量都全是《釜山行2》《鐵雨2》《半島危機》《魔女2》《共助2》《夜叉》《狩獵》等等。這些片子娛樂效果是不錯的,但是在類型風格上面突破并不足。
相反中國電影雖然還有審核的限制,但青年導演冒出的速度遠超韓國,好比2023年春節檔,老一輩導演的作品裹足不前,新一代除了《流浪地球2》這個神作,其它電影雖有問題但相比之前有明顯的突破。
隨著放開,如果每個檔期都能像春節檔爆發一波,留給韓國電影的好日子,不多了。
關鍵詞: 同樣是硬科幻大片 拿韓國電影和中國電影比較 差距真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