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華主演的《毒舌律師》2月24日正式全國上映。這部在中國香港票房如虹的電影,在內地表現一般,截至發稿,上映首日票房1200萬,加上之前點映的票房,累計1600萬,專業票務平臺給出的總票房預測為1.13億,在香港電影里不算特別亮眼的成績。
然而與內地票房截然相反,《毒舌律師》(香港名為《毒舌大狀》)在香港春節上映,到2月21日晚,成為百年香港影史首部票房破億的華語電影,自然也拿到了香港影史上,本土電影的票房冠軍。除此之外,黃子華主演的《還是覺得你最好》(香港名為《飯戲攻心》)位列第三,第二名是古天樂的《明日戰記》。
(資料圖片)
問題來了,內地表現平平的《毒舌律師》,為什么能在香港拿到票房冠軍呢?
可能有人會說電影品質好,《毒舌律師》確實有一個極具爽感的故事,結尾高潮的法庭抗辯戲份演出了動作片的節奏感,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邏輯也是觀眾喜歡的。而且電影勇于為底層人群發聲,王丹妮在影片中飾演被冤枉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黃子華飾演的林涼水一度被上流社會的有錢人踩到腳底,他們最終都翻盤得到勝利。
因此,談到《毒舌律師》的票房表現,電影投資方安樂公司的老板江志強也表示,《毒舌律師》最大的底氣是“故事好”,在此基礎上,導演更是完成了“把故事講精彩”的任務,說到底,都是“故事”。
但在我看來,品質和故事固然重要,但這絕不是《毒舌律師》拿票房冠軍的核心原因。其實和《毒舌律師》故事、人物設定相仿的電影不是沒有,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放到現在來看,無論是演員陣容、戲劇呈現還是故事的爽感,都要比《毒舌律師》更勝一籌,當年票房僅3018萬。
同樣是“狀師”題材,周星馳還有一部《算死草》,除了周星馳外還有莫文蔚、邱淑貞,以及同樣參演了《毒舌律師》的林保怡,但票房僅2700萬。
更何況,香港本土電影市場其實一直在萎縮。最風光的九十年代,香港有超過120家影院,如今縮減了超過一半,只有50家左右,《毒舌律師》憑什么用更小的市場拿到更多的票房呢?
市場的問題還是要回歸市場本身。
多大的盆能裝多少水,《毒舌律師》有四家出品公司,排在第一位的是安樂影片,老板是前文提過的江志強。
江志強先生有非常豐富的電影制片、宣發經驗,他的得意之作除了打造了《捉妖記》外,還有將《臥虎藏龍》賣到好萊塢,至今仍是華語電影票房冠軍。而江志強另一層身份是院線管理人,旗下有百老匯影院。
百老匯目前在香港有17家影院,占香港總影院數的近4成,內地的百老匯影院也都由他的公司管理。那么《毒舌律師》在香港上映,百老匯影院肯定會側重于排自家的電影,和內地市場相近,春節時電影票供不應求,場次多看的人多,票房自然就高。擺在《毒舌律師》面前的“碗”,要比其他電影更大一些。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電影市場好比分蛋糕,分的人多了,每個人分到的就少了。
不做過多列舉,就說和《毒舌律師》題材相近的《九品芝麻官》。
《九品芝麻官》在1994年3月31日上映,甚至都沒能擠進賀歲檔,因為那年賀歲檔有成龍的《醉拳2》,張國榮的《大富之家》和周星馳自己的《破壞之王》,都是在2月初上映,因此票房分流比較嚴重,最終《九品芝麻官》票房只排到全年第七。
回看鼎盛時期的香港電影票房,即便是頂流的“雙周一成”,票房大概也都在四五千萬游走,根本原因就是電影人創作精力旺盛、好電影太多,甚至像周星馳這樣的搶手演員,一年會有多部電影上映,觀眾如何消化得了?
反觀如今的香港電影,市場越來越小,有能力的導演紛紛北上,堅守在本土的導演產量也越來越低,今年春節除了《毒舌律師》,沒有另一部與之搶市場的港產電影了,觀眾不獨寵黃子華,還能寵誰呢?